永发信息网

大义生死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3 19:20
  • 提问者网友:锁深秋
  • 2021-01-03 07:2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大 义 生 死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想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 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中华民族是世世代代地生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和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萦绕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尽忠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的不同,正是由于前者是别无选择的献身,后者确实投机的。身为“楚臣”,他不能承受楚国亡国的事实。 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作“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唯一的选择。他把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 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能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这就是为什么在抗日战争中,在寡不敌众的时刻,会有那么多的中国将士“以卵击石”的壮烈行为。 屈原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侵入受辱而死的。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的独立的死。“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他悲吟着,高歌着,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如归地赴死。 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 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中国古人发明了一个伟大的词――视死如归。“浩气还太虚”,回归自然。中国人承认自己是从自然中来的。精、气、神为天地所化。死是将这从大地而来的浩然正气归于造化它、养育它的泥土和流水。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和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身为史官,只因他出于公正之心,为李陵辩护,开罪于皇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一位直谏烈臣。 但司马迁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而已。他要完成千古史记。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监视与怀恨。这明明是一种冲破思想牢笼与真相禁锢的叛逆之举!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是以正义与善恶观来创作的,充满人性及文化激情的作品。因而能超越政治变迁,虽物换星移,却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光。《史记》之功,可谓“再造”了中华民族。 祖宗给了我们一个清明节。清明时的中国,生人走到死界边,冥冥之中的灵魂也来与生人相逢。中国人不只是活在自己不到百年的小生里,还要活进五千年的历史里,活进无尽的未来中,这使得中国人“精神上的人生”比肉体人生更为漫长和浩淼。14.“《史记》之功,可谓“再造”了中华民族”,结合下文,谈谈“再造”一词的含义。(5分) 15.“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和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原因。(6分) 16.文章引用冯友兰先生的话的作用是什么?(5分) 17.文章结尾说“这使得中国人“精神上的人生”比肉体人生更为漫长和浩淼”,根据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夜余生
  • 2021-01-03 09:01
14.“再造”指司马迁用他的不屈的意志证明了中华名族应有的正义感和善恶观,他的所作所为是冲破思想牢笼与真相禁锢的叛逆之举。15.因为屈原以为如果不能按照自己的信仰活着,死亡便是一种尊严的解脱。而司马迁要用自己的责任去完成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因而不惜带辱活着。16.说明中华民族高的生死观对屈原及后世的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代又一代人选择了杰出的死以明志,为下文的议论张本。17.无论是生还是死,一个人都要活得轰轰烈烈,要活在杰出的生和杰出的死里,并以此证明自己的价值。从这种意义上说,它比肉体上的人生更为艰难与漫长。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大漠
  • 2021-01-03 10:39
这下我知道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