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高一,我看有的同学文言文看看就懂了 ,可我每次都很难弄明白。经常不会翻译 ,怎么办啊 ?
我急透了……
语文文言文看不懂怎么办?怎么提高技巧?
答案:6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6 15:06
- 提问者网友:玫瑰园
- 2021-02-25 21:55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人類模型
- 2021-02-25 22:42
要给文言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弄通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
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2.借古代文化常识断句
要给文言断句,常常需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
史、官职、科举、姓名等。如为下面一段文言断句: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日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
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用臣计而时中臣
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史记·留侯世家》)
这段文言中,涉及古代文化常识有历法、地理、历史、官职、姓名等,
如能借助这些常识来断句,当自得其便了。
3.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断句
文言中常有对偶句、互文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
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4.根据前后相承关系断句
文言文多写得紧凑严密,行文中多使用前后相承句。如《师说》中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的“师”与“师”就是
前后相承的,这之间就可断句。
5.根据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关系断句
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定
有帮助。如《谋攻》的最后一段:“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
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显然是
总说分承的写法了。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
父曰孤比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显然是分说总承的写法了。
6.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
有的文言文是韵文,韵文有一定的用韵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去断句,常
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7.借助对话的标志断句
文言对话常用“日”、“云”等字,根据这些有标志的词去断句,也能
收到好的效果。
8.根据反复结构断句
文言文中常有些反复的句子结构,根据这个特点去断句,也能收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如《扁鹊见蔡桓公》、《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文章就有很多反
复句。
9.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文言行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如句首就常用如下语气助词:
夫、盖、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语气助词:者、也、矣、乎、哉、
耶、耳、而已、欤(与)等,借助这些文言虚词,就可帮助断句。
10.借助误法结构断句
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科”、
“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
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学习愉快!
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2.借古代文化常识断句
要给文言断句,常常需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
史、官职、科举、姓名等。如为下面一段文言断句: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日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
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用臣计而时中臣
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史记·留侯世家》)
这段文言中,涉及古代文化常识有历法、地理、历史、官职、姓名等,
如能借助这些常识来断句,当自得其便了。
3.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断句
文言中常有对偶句、互文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
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4.根据前后相承关系断句
文言文多写得紧凑严密,行文中多使用前后相承句。如《师说》中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的“师”与“师”就是
前后相承的,这之间就可断句。
5.根据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关系断句
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定
有帮助。如《谋攻》的最后一段:“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
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显然是
总说分承的写法了。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
父曰孤比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显然是分说总承的写法了。
6.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
有的文言文是韵文,韵文有一定的用韵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去断句,常
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7.借助对话的标志断句
文言对话常用“日”、“云”等字,根据这些有标志的词去断句,也能
收到好的效果。
8.根据反复结构断句
文言文中常有些反复的句子结构,根据这个特点去断句,也能收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如《扁鹊见蔡桓公》、《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文章就有很多反
复句。
9.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文言行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如句首就常用如下语气助词:
夫、盖、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语气助词:者、也、矣、乎、哉、
耶、耳、而已、欤(与)等,借助这些文言虚词,就可帮助断句。
10.借助误法结构断句
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科”、
“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
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学习愉快!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山君与见山
- 2021-02-26 04:14
这种事 急不得 急了也没用 文言文看不懂就要多看注解 你最好学每篇文言文之前都预习一下 把能理解的注解写在课文里 然后老师讲的时候 注意听 没翻译对的 就改过来 尽量多读多翻译 慢慢的看的多了 就能记住注解了 有的地方一联系也就能顺利的翻译过来了
- 2楼网友:底特律间谍
- 2021-02-26 02:35
买本古代文言文字典,专心看几篇文言文,不会的就查字典。记住常见的一些字的意思:
a
18个常用文言文实词的解释
爱:①爱,亲爱,友爱。《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故以其爱不若燕后。”《韩非子•五蠹》:“非疏骨肉爱过客也。”②亲爱的,心爱的。李朝威《柳毅传》:“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③爱护,爱戴。《史记•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④怜惜,爱惜。《左传•子鱼论战》:“若受重伤,则如勿伤。”苏洵《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⑤舍不得,吝啬。《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又:“吾何爱一牛?”⑥喜爱,爱好。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按:àn ①用手摁压。《梦溪笔谈•活板》:“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②抚,握。《五人墓碑记》:“缇骑按剑而前。”③控制,抑止;放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④查看,巡察。高启《书博鸡者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⑤核查,查验。张溥《五人墓碑记》:“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按语”即本此义。
3白: bái ①白色。《史记•鸿门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大王。”[白丁]无功名的人。刘禹锡《陋室铭》:“往来无白丁。”②光亮,明亮。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③纯洁,皎洁。白居易《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④明白;洗雪。高启《书博鸡者事》:“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⑤禀告,告诉。柳宗元《童区寄传》:“虚吏白州,州白大府。”
4拜: bài ①表示恭敬的礼节,跪地,两手合抱于胸前。《史记•鸿门宴》:“哙拜谢,起,立而饮之。”②拜访,拜见。《孔雀东南飞》:“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③拜谢。《左传•之战》:“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④授予官职。《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⑤接受官职。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⑥敬词(有时含上奏、上进之意)。《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郡王穆莳拜手书’。”
5谤: bang ①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②毁谤,诽谤。《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暴:一pù ①晒。《荀子•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②暴露。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③显露。张溥《五人墓碑记》:“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二bào ①猛烈。蒲松龄《促织》:“屡撩之,虫暴怒。”②突然,猛然。《吕氏春秋•察今》:水暴益,荆人弗知。”③暴躁,急躁。《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雪。”④凶残,残暴。《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⑤欺凌,侵害。《世说新语•周处》:“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⑥祸患,祸害。纪昀《唐翁猎虎》:“近城有虎暴。”
7卑: bēi ①低,低下。《资治通鉴•淝水之战》:“且东南卑湿。”②地位低下,卑微,低贱。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③贬低,降低。《韩非子•有度》:“卑主之名,以显其身。”④低劣,差。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⑤以……为卑,轻视。晃错《论贵粟疏》:“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⑥衰微,衰落。《左传•昭公三年》:“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⑦谦词。如“卑职”等。
8备: bèi ①具备,完备。《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②齐全,周详,周到。李渔《芙蕖》:“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③副词,尽,皆。《左传•城濮之战》:“险阻艰难,备尝之矣。”④充数,充备。《史记•毛遂自荐》:“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⑤防备,准备,预备。《左传• 之战》:“郑有备矣,不可冀也。”⑥设施,措施。《韩非子•五蠹》:“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9倍: bèi ①反背,背叛。贾谊《治安策》:“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畔:通叛)②违背,背弃。《史记•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③背对,背后。《史记•淮阴侯列传》:“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大意为:右面背后是山陵,前方左边是水泽。)④在原数上增加的相等的数,一倍。《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倍日]一日作两日用,一日走两日的路程。《史记•孙膑减灶》:“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⑤加倍,更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说明]“倍”和“背”,本义不同,但某些引申义相同。这是不同源的同义词,并非通假字。
10悖: bèi ①违背,抵触。《左传• 之战》:“勤而无所,必有悖心。”②叛逆,背叛。《史记•秦始皇本纪》:“殄媳暴悖。”(殄:消灭)③谬误,荒谬。《吕氏春秋•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④昏惑,糊涂。《战国策•楚策》:“先生老悖乎?”
11被:一bèi ①被子。屈原《招魂》:“翡翠珠被,烂齐光些。”(烂:光亮的样子。齐光:指翡翠与明珠的光彩相辉映。些:语气词。)②覆盖。蒲松龄《促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③加在……之上,加于,给予。李朝威《柳毅传》:“幸被齿发,何敢负德?”④遭
受,蒙受。《战国策•荆轲剌秦王》:“秦王复击轲,被八创。”⑤介词,被。表示被动。《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二pí通“披”。①穿,披。《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②分散,散开。《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12比: bǐ ①并列,挨靠在一起。《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成语有“栉比鳞次”。[比邻]近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②齐等,同等。《战国策•荆轲剌秦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③认为和……一样,比拟,比作。《三国志•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④勾结。《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团结,和很多人接近。)⑤接连,连续。《史记•吕太后本纪》:“又比杀三赵王。”[比比]屡屡,处处。洪亮吉《治平篇》:“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⑥比较,相比。柳宗元《捕蛇者说》:“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⑦较量。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⑧等到。《论语•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13鄙: bì ①边远的村邑,边疆地区。彭端淑《为学》:“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鄙俗,鄙琐。《左传•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轻贱。《孔雀东南飞》:“人贱物亦鄙,不足留后人。”④鄙薄,轻视。司马光《训俭示康》:“孔子鄙其小器。”⑤自谦之词。王勃《滕王阁序》:“敢竭鄙诚,恭疏短引。”(恭疏短引:恭敬地写了这篇短序。)[鄙人]、[鄙夫]1、村野百姓,乡下人。《战国策•荆轲刺秦王》:“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2、自我谦称。表示鄙陋。马中锡《中山狼传》:“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
14币: bì①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又泛指礼物,包括帛、玉、皮、马等。《战国策•荆轲刺秦王》:“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②贷币,钱币。王安石《伤仲永》:“或以钱币乞之。”
15毕: bì ①打猎用的有长柄的网。又为用长柄网捕捉。《诗经•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②完毕,结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③竭尽,终尽。《列子•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④副词,全,都。林嗣环《口技》:“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16蔽: bì ①遮蔽,遮挡。《梦溪笔谈•雁荡山》:“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②蔽护,掩护。《史记•鸿门宴》:“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③隐藏,躲避。柳宗元《黔今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④蒙蔽,受蒙蔽。《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⑤总括,概括。《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话概括它。思无邪:思想纯正。)
17弊: bì ①破败,败坏。苏轼《教战守策》:“数十年间,甲兵顿弊。”②弊病,害处。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③困乏,疲惫。贾谊《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18辨: biàn ①分别,辨别。《孟子•鱼多所欲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②辩论,申辩。通“辩”。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意思是先记住常见的字的意思,然后根据通篇的理解猜一下不会的字或词的意思。重要的是积累
- 3楼网友:春色三分
- 2021-02-26 02:14
主要还是积累,常用的动词什么的知道了,应该会有帮助的,毕竟文言词汇太多,全看了是不可能的,如果知道一句中的几个动词,名词的话,基本上能推出整句句子的意思
- 4楼网友:一秋
- 2021-02-26 01:03
其实很简单的,你只要能读通大意,大致明白在讲什么就行了,还有就是了解一下文言文的用法。比如名词作形容词之类的。常见的就那些,记住来就好了
- 5楼网友:一秋
- 2021-02-26 00:19
可以去读一点有趣的文言文的阅读,建议读一下沈括的《梦溪笔谈》是写博物的,比较简单,看多了自然就能懂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