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河南———豫的历史渊源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8-14 02:18
  • 提问者网友:遁入空寂
  • 2021-08-13 17:02
河南--------豫这个名字的有什么历史渊源!详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一把行者刀
  • 2021-08-13 18:21

河南简称“豫”,源于夏禹。大禹治水成功后划天下为九州,称中原地区为豫州,这便是河南简称“豫”的来历。在河南人实在不知豫为何物,故一度以“一人手牵大象”作为河南标志的时候,嵩山文化研究会近百名成员,通过数年考证,得出的结论是:河南简称“豫”是与上古人类为指导农耕生产,仰观天象,制订历法有关。所谓“凡大皆称豫”,不是大象;“惟天为大”,大应为天。我国最早的一部历法《夏小正》就产生于夏禹时代。《夏小正》中有关天象记载,是古人观象授时的真实记录。由此可知豫非大象乃天象,应是大禹时代依据“夏谚”和大自然给予的天象,将四季分明的夏都所在地的中原地区称为“豫州”的,从而表明了夏代先民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一、“豫”字的含义及别解 
中国最早的一部训解词义的书籍《尔雅》则对“豫”作出了这样的解释:“豫,乐也,厌也,安也,舒也”,率先肯定了非“大象”之义。而《荀子.大略》又记载了对豫的另一种解释:“先患虑患谓之豫。”就是说,曾经受过患难,担心再受患难,这种状态就叫“豫”。郑玄曰:谓之豫者,取逸豫之义。程颐、朱子曰:豫者,安和悦乐之义,人心和乐以应其上也;东汉经学家许慎《说文》豫,象之大者。予,推予也,象相予之形。《甲骨文.金文》:予+象-->豫。豫,予加豫之会意兼形声字。许慎说似不妥,好像不是恰当的解释。中国清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段玉裁解释“豫”字:“此豫之本义,故其字从象也。引伸之凡大皆称豫,大必宽裕,故先事而备,谓之豫。”就是“预”的意思。典籍解释大都没有把‘豫’解释为大象的典型例子。 


《竹书纪年》记有“帝禹夏后氏元年……颁夏时于邦国。”《礼记·礼运》载:“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至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郑玄笺:“得夏四时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小正》。”《史记.夏本纪》也说:“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这些记载表明,《夏小正》的成书年代是商代或商周居住在淮海地区的杞人整理记录而成的。其内容则保留了许多夏代的东西,为我们研究中国上古的农业和农业科学技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由此可以看出,“夏数得天”,就是说夏历比较正确地反映了天象运行规律。大禹时期,夏部族主要活动在豫州,夏部族通过观察天象、星象、物候制订了〈夏小正〉。禹划九州时,把自己部族活动的主要地区根据谚语和天象命名为“豫州”。因此有了“豫则立,不豫则废”的说法,豫字含义是“预先、事先、先事而备”了。 
三、豫州与中岳嵩山 
《甘石星经》中说:“填星,主嵩山,豫州。”填星,即镇星、土星。《史记•天官书》云:“填星之位,曰中央土,主季夏。”尧舜时天下分十二州,大禹治水成功后,重新划分天下为九州,《禹贡》云:“荆、河惟豫州”,即黄河至荆楚之间为豫州。这样,豫州、填星、五行之土便一一对应了起来。《国语·周语记载》“有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韦昭注:“崇,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御览》引韦昭注:崇,嵩字古通用。夏都阳城,嵩山在焉。 
《史记•封禅书》说:“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故此,嵩山为中岳,豫州则称中州。豫州、嵩山的有机统一,也决定了嵩山在中国天文史上的地位,自周公在阳城测景后,僧一行、郭守敬也相继来到嵩山,通过测影从而编制了〈大衍历〉、〈授时历〉,使嵩山定格在了中国天文史上。 
“填星,主嵩山,豫州。”嵩山和豫州关系密不可分,而“嵩当土中,天地所合,阴阳所会,四时所交,风雨所和”,所以“中”之“中和”义与“豫”之本义中的“和顺”又有机统一。如果“豫”字中之“象”,作“星象、天象” 解释,那么豫州的中州地位,“豫”字和天象、农业生产的关系,“豫”之“预先、仁爱和顺”的含义,“豫”字透出的天人合一观念,这一切皆都顺理成章。 
综上所述,豫同夏谚,豫和豫州之名均源于夏禹,豫字应解为大自然所给予神奇的天象。有了神奇的天象,万物才能存活,天体才能存在。豫字是天象的代表,是大自然,是宇宙,是天地的中心。将豫称之为天象,才不负中原之地位,才不负河南厚重的文化底蕴。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