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阅读《渡汉江》,完成文后题目。(6分)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1 01:55
  • 提问者网友:世勋超人
  • 2021-12-20 06:21
阅读《渡汉江》 ,完成文后题目。(6分)渡汉江 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小题1:首句中“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小题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似乎悖人之常情,你如何理解?(3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廢物販賣機
  • 2021-12-20 06:42
小题1: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切。
小题1:诗人因为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复杂的心情。  



小题1:试题分析:诗人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点评:古人作诗作词讲究炼字,著名的如“推敲”的故事、“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等。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这种试题的答题思路:(1)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2)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小题1:试题分析: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
点评:理解诗句的内含,在理解整首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特殊经历以及内心的情感来理解即可。比如:本首诗歌主要写的诗人因贬官常年在外,终于有机会回到家乡。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情感,自己被贬的特殊身份,让诗人的内心特别的矛盾----想回家乡,可是要到家乡时又不敢问路人等。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