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是谁的诗?出处?

答案:5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3 03:16
  • 提问者网友:浩歌待明月
  • 2021-04-02 12:20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是谁的诗?出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话散在刀尖上
  • 2021-04-02 13:46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出自于唐代诗人刘希夷的诗作《代悲白头翁》,又名《白头吟》、《有所思》,收录于《全唐诗》。诗的全文如下: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白话译文】
洛阳城东的桃花李花随风飘转,飞来飞去,不知落入了谁家?
洛阳女子有着娇艳的容颜,独坐院中,看着零落的桃李花而长声叹息。
今年我在这里看着桃花李花因凋零而颜色衰减,明年花开时节不知又有谁还能看见那繁花似锦的胜况?
已经看见了俊秀挺拔的松柏被摧残砍伐作为柴薪,又听说那桑田变成了汪洋大海。
故人现在已经不再悲叹洛阳城东凋零的桃李花了,而今人却依旧对着随风飘零的落花而伤怀。
年年岁岁繁花依旧,岁岁年年看花之人却不相同。
转告那些正值青春年华的红颜少年,应该怜悯这位已是半死之人的白头老翁。
如今他白发苍苍,真是可怜,然而他从前亦是一位风流倜傥的红颜美少年。
这白头老翁当年曾与公子王孙寻欢作乐于芳树之下,吟赏清歌妙舞于落花之前。
亦曾像东汉光禄勋马防那样以锦绣装饰池台,又如贵戚梁冀在府第楼阁中到处涂画云气神仙。
白头老翁如今一朝卧病在床,便无人理睬,往昔的三春行乐、清歌妙舞如今又到哪里去了呢?
而美人的青春娇颜同样又能保持几时?须臾之间,已是鹤发蓬乱,雪白如丝了。
只见那古往今来的歌舞之地,剩下的只有黄昏的鸟雀在空自悲啼。

扩展资料:
《白头吟》是汉乐府相和歌楚调曲旧题,古辞写一个女子向遗弃她的情人表示决绝。《代悲白头翁》虽是拟古乐府诗《白头吟》,但构思精妙,从女子写到老翁,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开拓了全新的意境。
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大量使用重叠语句,循环复沓,再以四个问句引领,一唱三叹,韶华不再的无奈辛酸在反复追问咏叹中被层层浓重着色,具有强大的穿透力。
此诗感伤情调极为浓郁,但并不颓废,风格清丽婉转,曲尽其妙,艺术性较高,历来传为名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代悲白头翁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轻雾山林
  • 2021-04-02 19:25
是刘希夷的,出自《代悲白头翁>
  • 2楼网友:慢性怪人
  • 2021-04-02 18:12
是刘希夷的诗!出处不知~好像原来在屈原的诗里看到相同的意思!
  • 3楼网友:行雁书
  • 2021-04-02 16:42
唐代刘希夷所写的《怨诗》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盬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盬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须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丈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人识,三春行乐在谁边盬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白发乱如丝。但看旧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 4楼网友:神的生死簿
  • 2021-04-02 15:09
代悲白头翁
  年代:【唐】 作者:【刘希夷】 体裁:【乐府】
  洛阳城东桃李花,
  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
  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
  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
  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
  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
  应怜关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
  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
  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开锦绣,
  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
  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
  须臾鹤发知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
  唯有黄昏鸟雀悲!
  注释
  【注释】: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题又作《代白头吟》。《白头吟》是汉乐府相和歌楚调曲旧题,古辞写女子毅然与负心男子决裂。刘希夷这首诗则从女子写到老翁,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构思独创,抒情宛转,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艺术性较高,在初唐即受推崇,历来传为名篇。
  诗的前半写洛阳女子感伤落花,抒发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感慨;后半写白头老翁遭遇沦落,抒发世事变迁、富贵无常的感慨,以“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总结全篇意旨。在前后的过渡,以“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二句,点出红颜女子的未来不免是白头老翁的今日,白头老翁的往昔实即是红颜女子的今日。诗人把红颜女子和白头老翁的具体命运加以典型化,表现出这是一大群处于封建社会下层的男女老少的共同命运,因而提出应该同病相怜,具有“醒世”的作用。
  诗的前半首化自东汉宋子侯的乐府歌辞《董娇娆》,但经过刘希夷的再创作,更为概括典型。作为前半的结语,“年年岁岁”二句是精警的名句,它比喻精当,语言精粹,令人警省。“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对比,耐人寻味。结合后半写白头老翁的遭遇,可以体会到,诗人不用“女子”和“春花”对比,而用泛指名词“人”和“花”对比,不仅是由于七言诗字数的限制,更由于要包括所有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可怜人,其中也包括了诗人自己。也许,因此产生了不少关于这诗的附会传说。如《大唐新语》、《本事诗》所云:诗人自己也觉得这两句诗是一种不祥的预兆,即所谓“诗谶”,一年后,诗人果然被害。这类无稽之谈的产生与流传,既反映人们爱惜诗人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也表明这诗情调也过于伤感了。
  此诗融会汉魏歌行、南朝近体及梁、陈宫体的艺术经验,而自成一种清丽婉转的风格。它还汲取乐府诗的叙事间发议论、古诗的以叙事方式抒情的手法,又能巧妙交织运用各种对比,发挥对偶、用典的长处,是这诗艺术上的突出成就。刘希夷生前似未成名,而在死后,孙季良编选《正声集》,“以刘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人所称”(《大唐新语》)。可见他一生遭遇压抑,是他产生消极感伤情绪的思想根源。这诗浓厚的感伤情绪,反映了封建制度束缚戕害人才的事实。
  出处
  全唐诗:卷20_55,全唐诗:卷51_48,全唐诗:卷67_10,全唐诗:卷82_18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