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我的古代余姚

答案:3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0 15:50
  • 提问者网友:容嬷嬷拿针来
  • 2021-02-10 01:08
我的古代余姚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空山清雨
  • 2021-02-10 01:18
中娶了九,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杯酒困英雄
  • 2021-02-10 03:09
余姚腔是中国古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与浙江海盐腔、江西弋阳腔、江苏昆山腔,合称中国四大戏曲古腔,是产生最早,影响深远,成为各种戏曲新兴声腔所吸收的古腔,曾风靡全国。 “余姚腔”的名称,最早见于明成化年间曾任浙江右参政的陆容(1436—1496)《菽园杂记》一书:“嘉兴之海盐,绍兴之余姚……皆有习为倡优者,名为戏文子弟,虽良家子不耻为之。其扮演传奇,无一事无妇人,无一事不哭,令人闻之,易生凄惨。”(《菽园杂记》卷十 中华书局1985年版124页)    依据《王阳明年谱》所记载,王阳明也深深喜爱“余姚腔”。当他贬官贵州龙场驿时,跟随他的童仆由于水土不服而致病时,王阳明“又恐其怀抑郁,则与歌诗,又不悦,复调越曲,杂以诙笑,始能忘其为疾病夷狄患难也。”。据笔者前几年亲赴贵州修文县(原龙场驿)考察时,当地群众告诉我,贵州与余姚相隔遥远,语音不同,由于王阳明曾向这里的群众教唱戏曲,故此至今贵阳地区的群众尚能哼上几句越曲,唱越曲时还往往带有越音(余姚地方音腔)。由此可以看出,王阳明生活的明正德年间,余姚腔已是影响广泛的声腔,上至士大夫,下至群众,都多少能唱上几句余姚腔。并由于王阳明的贬官贵州,把“余姚腔”亦带到了贵州地区,为当地群众所学唱。   依据绍兴人徐文长(1521—1593)在《南词叙录》中又写到:“称‘余姚腔’者,出于会稽,常、润、池、太、扬、徐用之。”徐文长生活在嘉靖年间,于此可知,“余姚腔”于嘉靖年间即已传唱于绍兴、杭州、镇江、济南、济宁、池州、当涂、扬州、凤阳、徐州、南京等地区,是浙江、江苏、安徽、山东四省群众所喜看乐听的声腔剧种。主要活跃于民间。明万历十四年至二十五年(1586——1597),“绍兴梨园”、“余姚梨园”、“绍兴戏子”以余姚腔多次演出于上海豫园等地。 “余姚腔” 是一种具有浓郁浙东地方特色的戏曲声腔,它一开始就传唱于整个绍兴府区域,更由于余姚历来归属越州(绍兴府),又可称之为“越曲”或“越腔”。   “余姚腔”的特色是:第一,由于受到北方杂剧的影响,以会稽余姚地方曲调为主,融合了不少北曲的成份,使之为长江、淮河中下流域广大群众所接受;第二,它以清唱为主,仅以小音量的打击乐器伴奏,演唱时使听者清心,无噪杂之感;第三,唱口比较平稳柔和;第四,音调低缓轻软,抒情色彩较浓;第五,不受场地限制,可在广场及各种社庙中临时搭台演出;第六,采用后台帮腔伴唱,韵味悠长;第七,不用曲谱,按律入调;八,演唱和说白中,时而插唱“滚调”。
  • 2楼网友:酒安江南
  • 2021-02-10 01:56
滑寿还根据研习古书的心得和诊治病人的经验,撰写了《诊家枢要》。此书仅一卷,为脉学著作,开头论述脉象大旨及辨脉法,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接着阐析浮沉迟数等29种脉象及其主病,最后讲述妇人及小儿脉法。 滑寿治学严谨,博览群书,并参会了张仲景、刘完素、李杲三家之说,贯通古今,医术大有长进,诊疗水平已远远超出其师,愈疴起痼,所治无不奇中,且医德高尚,不论贫富,一视同仁,有求立刻前往诊治,活人无数。因此在江浙一带负有盛名,凡有得大病的,以得到他断定生死的一句话才不会遗憾,人都称他为“神医”、“老仙”。 滑寿不仅精通内科疾病的诊治,而且拜东平(今山东东平县)高洞阳为师,学习针灸,得以精通针术,曾经用针灸治疗难产等多种病证,对经络理论很有研究,著有《十四经发挥》,共三卷,考订腧穴六百五十七个,详加训释,有所发挥;并重视脉的分部及其与脏腑的关系;提升奇经八脉中任督二脉的重要性,提出任督二脉与十二经并称十四经学说。此书为滑寿一生中之代表作,翰林学士宋濂、姑苏西阊进士盛斯显等均为本书作序。 滑寿还是诊治麻疹病的专家,在数十年的行医生涯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著有《麻疹全书》四卷,书中论证108条,设方三百六十余首,论药处方,性味功效则逐条详注,在护理方法上也作了论述,并且明确指出了麻疹具有传染性和终身免疫力,尤其是对内疹的发现,即麻疹前期,出现口腔粘膜疹,并证实此疹决非鹅口疮,这一发现早于欧洲五百余年,成为我中华民族的骄傲。 滑寿一生著作很多,除上述主要作品以外,还有《医韵》、《伤寒例钞》、《本草发挥》、《五脏补泻心要》、《医家引彀》、《滑寿脉诀》、《痔瘘篇》等,可惜大多都已佚失。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