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各朝代汲水工具

答案:3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5 05:59
  • 提问者网友:沉默菋噵
  • 2021-04-04 06:29
各朝代汲水工具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不如潦草
  • 2021-04-04 07:30
商代已有桔槔;西周的戽桶和吊桶,是用于从池塘和井中取水灌溉的。

汉代创造的辘轳或称滑车,使汲水效率 大为提高。

西汉末年发明翻车(即龙骨水车)先是在宫苑池沼灌水使用, 而后逐渐普及民间,又经过东汉末年及三国魏时的继续革新,堪称灌溉 工具上的一个重大创造。东汉末年,还出现了渴乌即最早的虹吸管。

唐、五代、宋时发 明的立井水车主要用于深井取水,也是利用齿轮原理。至于高转筒车, 则是用许多竹筒连接、借助水力转动轮轴汲水入筒提至高处的装置,主 要应用于长江流域。

明、清两代的农具较之元代无多大变化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纵马山川剑自提
  • 2021-04-04 08:06
水车,水柜
  • 2楼网友:夜余生
  • 2021-04-04 07:57

桔槔。桔槔是利用杠杆原理的取水工具,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早期的桔槔主要用于园圃中的“井”上,代替缸、瓮等来汲水灌田,后来也应用在湖、河、塘、溪的边上汲水。桔槔的结构较为简单。用一根横长杆,将其中间竖向支撑或悬吊。横杆的一端用一根直杆或绳子与汲水器相连,另一端绑上一块重石。不汲水时,横杆上绑石头的一端位置较低。汲水时,人用力将汲器往下压,横杆上绑石头的一端就上升,当汲器汲满水后,石头一端下降,就能轻松把水提拉至所需的位置。应用桔槔的汲水过程主要是借助人的体重向下用力,因而大大减轻了人们提水的疲劳感。桔槔作为汲水工具虽然简单却使人们的劳动强度得以降低,因而是古代中国主要的灌溉工具之一。
辘轳。随着农田耕作规模的扩大,桔槔已经不能满足农田灌溉的需要了。于是出现了另一种灌溉工具--辘轳。辘轳便于深井汲水,弥补了桔槔的功能缺陷,满足了农田灌溉对水资源的进一步需求。辘轳是利用轮轴原理的产物。辘轳的主要部件是一根短圆木,其下面有三条腿的木架做支撑,短圆木可环绕其中心轴转动。圆木上绕绳索,绳索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陶罐或水斗。汲水时转动圆木松开绳索放下陶罐或水斗,水满时反向转动圆木使绳索重新缠绕到圆木上,就可将水提出。辘轳上的绳索一放一收、水斗一落一起就完成了深井汲水。
翻车。翻车也叫龙骨车,是利用链轮传动来带动水槽内的刮板翻转从而将低处的水引向高处的灌溉机械。翻车在东汉时已经出现。后经过三国时马钧的改良成为灌溉园圃的工具,直到唐代才成为农业灌溉机械发展繁盛起来。
筒车。筒车大约发明于隋朝,是利用水流冲击水轮转动的农业灌溉机械。筒车一般要安装在有流水的河边上,且挖有地槽,被引入地槽的急流推动水轮不停转动,从而将地槽里的水通过水轮上的木筒或竹筒提升到高处,最终流进农田进行灌溉。筒车是靠激流冲击来实现自动运转的,所以筒车的使用受到一定地形限制。
高转筒车。高转筒车出现在宋朝,高转筒车的提水高度比一般筒车大,适合架设在水面很低而河岸很高的地方。高转筒车由上、下两个立轮构成,上立轮置于岸上、下立轮半置于水中,两立轮之间有竹制链锁环绕相连,在链锁之上等距排列竹筒。整体以木结构为主,结构庞大。工作时由人力或畜力转动上立轮,上立轮再带动竹制链锁运动,竹筒也跟着运动。竹筒转至下立轮处汲水,然后继续运动上行至上立轮最高处后开始转向下行,同时将水倾倒出。如此循环往复就完成了在高岸上从低处汲水的工作。
水转高车。水转高车适合架设在水流较大、流速较高的河岸。水转高车与高转筒车结构近似,汲水方式完全相同。不同之处就在于动力源和动力轮的差别。高转筒车的动力轮是上立轮,动力源是人类或畜力,而水转高车的动力轮在下立轮,动力源是水。水转高车依靠水流冲击驱动下立轮转动来带动竹链锁及其上的竹筒转动,完成汲水过程。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