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乾隆为什么要修四库全书

答案:5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8 00:46
  • 提问者网友:溺爱和你
  • 2021-03-17 19:18
永乐大典已经够完备了,乾隆为什么还要修呢?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像个废品
  • 2021-03-17 20:45
原因:
1、周永年自明末曹学佺再倡儒藏说,提倡集合儒书,与释藏、道藏鼎足而立。
2、乾隆下诏直省督抚学政征求遗书,汇送京师。
3、朱筠、王应采奏请校办《永乐大典》,辑佚书籍。但实际上是学术文化发展到总结时期,以及学术与政治的合力的需要。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
这样,由《永乐大典》的辑佚便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



扩展资料
《四库全书》既然要囊括乾隆以前的历代典籍,那么,对传统学术的总结也就责无旁贷,因为传统目录学正是将典籍按照一定的体系加以排纂编次,进而通过文献典籍本身以及分类、编目、序录等方式来反映学术发展历史的。
因此,编排历代典籍,总结评判传统学术,就成了《四库全书》编纂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四库全书总目》也就由此应运而生。
《四库全书》完成至今的两百年间,饱经沧桑,多份抄本在战火中被毁。其中文源阁本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文宗、文汇阁本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被毁。
杭州文澜阁藏书楼1861年在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时倒塌,所藏《四库全书》散落民间,后由藏书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补抄,才抢救回原书的四分之一。文澜阁本在民国时期又有二次补抄。
民国三年(1914年)在杭州图书馆第一任馆长钱恂的支持下,由徐锡麟二弟徐仲荪及其学生堵福诜自费补抄,历时7年,史称“乙卯补抄”。
民国十二年(1923年),时任浙江教育厅长的张宗祥得知徐仲荪、堵福诜的义举后,十分感动,但他知道“修补”量相当浩大,单靠几个人很难完成,必须由政府牵头。
在他的重视下,补抄人员增加到百余人,费用全部由浙江籍人募集,徐仲荪任总校,堵福诜任监理,历时两年,史称“癸亥补抄”。解放初,由于徐仲荪和堵福诜修补《四库全书》有功,他们俩的画像曾被悬挂在杭州文澜阁,以志纪念。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四库全书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风格不统一
  • 2021-03-18 00:45
乾隆编纂《四库全书》,其目的不在文化而在政治 乾隆修《四库全书》前后整整花了10多年,一说10年编纂,10年抄写。全书修成后由于工程浩大,未能刻印,全系手工誊抄,共计25万余册,1600多万页,前后用了将近4000人抄写,近200人校阅,工程极为浩大。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大部,分45类,收3400余种,79000余卷,相当于明代《永乐大典》的三倍半,故而人们把它与万里长城、大运河并列为中国三大工程。 乾隆花费如此巨大的人力财力来编纂这部庞大的《四库全书》,按他自己说是为了整理文化古籍,一些古籍因此而得以保存下来,这总算是一件功绩。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乾隆也在借“修书”之名而行毁书之实,禁毁他认为有“违碍”的以及“不合教化”的书。借编修《四库全书》这一名义而号召“献书”,把隐散于民间的丰富藏书征集至朝廷,比行令强制毁书,要高明得多。 仅乾隆三十九年到四十七年间,据兵部奏报毁书共24次,538种,13862部之多(《政治学研究》1988年第二期)。据海宁陈乃乾《禁书总录》中的统计,其毁书总数是:全毁书目2453种,抽毁书目402种,销毁书版目50种,销毁石刻24种。郭伯荣依据《禁书总录》、《文献丛编》、《办理四库全书档案》等书来核对,认为“四库”开馆10多年中,被销毁的图书总数至少在10万部左右,册数之众,那就更无法估计了,这个数字如果可信的话,则是《四库全书》总数的10倍。
  • 2楼网友:轻熟杀无赦
  • 2021-03-17 23:26
盛世修书,这是中国的传统.宋太宗命令大臣学士修《太平广记》500卷、《太平御览》1000卷、《文苑英华》1000卷.宋真宗进一步继承这个传统,修《册府元龟》1000卷.称为宋代四大书.明代永乐皇帝诏修《永乐大典》,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非常值得骄傲的一部大书.清代康熙皇帝诏修《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康熙皇帝的第三个儿子成亲王胤祉让他的门客陈梦雷修了一部10000卷的大书《古今图书集成》,雍正四年用铜活字排印5020册.
  • 3楼网友:第四晚心情
  • 2021-03-17 22:32
《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就是乾隆培训官员历史观的过程,通过这种培训,文官知道了如何控制舆论,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敏感度,最终实现了自我阉割的效果。 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对满清不利的书籍总数,为13600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馀种、8万馀块。 清高宗弘历即位第6年,即乾隆六年(1741),下令广搜天下奇书来充实天府宝藏。乾隆三十七年(1772)又下令各省加强访求天下书籍,编辑一部大型丛书。四库全书馆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正式成立。据《四库全书》卷首开列编纂的人,前后共有360多人。四库馆设总裁、副总裁、总阅官、总纂官、总校官,下设相关官员,都是选派当时有学问、有专长的文人担任。如总纂官是纪昀(晓岚),这是一位传奇式人物,尤其在民间,口碑甚佳。清代著名学者朱筠、于敏中、刘墉、戴震、余集、姚鼐、程晋芳、王念孙等都参加过《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 经过10年的艰苦工作,全书终于完成。共收书3503种,79327卷,分装36304册,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它内容广泛,一方面起到了保护和整理古籍的作用,如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古书就有500多种。另一方面,《四库全书》所收书,是经过选择的,它排斥了许多与统治者思想不合的著作。一切具有民族思想的书、民间流行的文艺作品等都被排斥在外。另外,它还妄改了许多著作的原本。宋明时代与外族斗争的著作,或者完全加以排斥,或者将书中内容、字句加以删改,致使许多书籍失去了原貌。乾隆禁书、毁书,反映在当时刊刻的书目中。乾隆年间,仅官方刊刻的《全毁抽毁书目》、《禁毁总目》、《违碍总目》等就有多种。这些书流传至今已不多见了。至光绪年间,姚觐元辑为《禁毁书目四种》,这些书目客观反映了乾隆钳制思想、高压统治的实况,既是资料,又是罪证。乾隆时的毁书情况十分骇人听闻。仅以浙江一省为例,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的8年间,就毁书24次,总计毁书530多种,13800多部,所以说,《四库全书》的搜求、编纂,也是乾隆皇帝进行书籍检查的一个借口,因此毁掉了不少古籍,前人评之为“功魁祸首”。
  • 4楼网友:过活
  • 2021-03-17 22:02
《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就是乾隆培训官员历史观的过程,通过这种培训,文官知道了如何控制舆论,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敏感度,最终实现了自我阉割的效果。 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对满清不利的书籍总数,为13600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馀种、8万馀块。 清高宗弘历即位第6年,即乾隆六年(1741),下令广搜天下奇书来充实天府宝藏。乾隆三十七年(1772)又下令各省加强访求天下书籍,编辑一部大型丛书。四库全书馆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正式成立。据《四库全书》卷首开列编纂的人,前后共有360多人。四库馆设总裁、副总裁、总阅官、总纂官、总校官,下设相关官员,都是选派当时有学问、有专长的文人担任。如总纂官是纪昀(晓岚),这是一位传奇式人物,尤其在民间,口碑甚佳。清代著名学者朱筠、于敏中、刘墉、戴震、余集、姚鼐、程晋芳、王念孙等都参加过《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 经过10年的艰苦工作,全书终于完成。共收书3503种,79327卷,分装36304册,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它内容广泛,一方面起到了保护和整理古籍的作用,如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古书就有500多种。另一方面,《四库全书》所收书,是经过选择的,它排斥了许多与统治者思想不合的著作。一切具有民族思想的书、民间流行的文艺作品等都被排斥在外。另外,它还妄改了许多著作的原本。宋明时代与外族斗争的著作,或者完全加以排斥,或者将书中内容、字句加以删改,致使许多书籍失去了原貌。乾隆禁书、毁书,反映在当时刊刻的书目中。乾隆年间,仅官方刊刻的《全毁抽毁书目》、《禁毁总目》、《违碍总目》等就有多种。这些书流传至今已不多见了。至光绪年间,姚觐元辑为《禁毁书目四种》,这些书目客观反映了乾隆钳制思想、高压统治的实况,既是资料,又是罪证。乾隆时的毁书情况十分骇人听闻。仅以浙江一省为例,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的8年间,就毁书24次,总计毁书530多种,13800多部,所以说,《四库全书》的搜求、编纂,也是乾隆皇帝进行书籍检查的一个借口,因此毁掉了不少古籍,前人评之为“功魁祸首”。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