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古代汉语里面 什么叫焦点

答案:3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2 02:00
  • 提问者网友:寂寞撕碎了回忆
  • 2021-03-01 13:46
古代汉语里面 什么叫焦点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怀裏藏嬌
  • 2021-03-01 14:23
徐杰、李英哲1993,石毓智、徐杰2001,徐杰2001等的基本观点都是先秦汉语中的宾语前置是一种焦点表示方法。“焦点”在最初始的层面,实际上是一个语用的概念。焦点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解释,狭义的一般仅指那些用特定的语法形式标明的句法成分,如汉语中典型的焦点表达形式是焦点标记词“是”。广义的焦点则是以说话人强调的重点这一语义语用特征作为出发点的。他们都采信了广义的焦点的说法。他们还认为虽然在初始层面,“焦点”只是个语用层面的概念,但是这个语用概念在句法层面转化成了一个纯形式的语法范畴,也就是“焦点特征”[+F],焦点范畴还会驱动各种不同的语法操作,形成跟焦点相关的种种语法形式,这就是“焦点形式”。深层结构平面指派的焦点特征[+F]可能诱发因语言不同而不同的句法效应。现代汉语用焦点标记词“是”作为焦点形式之一来标记焦点,除了“是”之外,还有重音等,而古代汉语(大致是先秦)由于没有焦点标记词“是”,则基本上是依靠语序的变换,其中较为突出的则是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表达焦点特征的一种形式,具体到宾语前置的各种条件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形式来表达焦点特征,三位先生也有相当精辟的论述:首先,特指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会自然成为句子的焦点,特指问句也只能选择疑问代词来充当焦点,这是因为疑问词的固定词义里含有一个焦点特征[+F],所谓的“疑问焦点”就是一般的句子焦点在疑问句中的具体化和实例化,疑问代词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它的种种特殊的句法行为,古汉语中的疑问代词语序变换的强制性也是它固有的[+F]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次,否定和焦点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否定也常常诱发语序的变换。
  以上三位学者的观点颇具解释力,类似的观点俞敏1981、丁邦新1997等也曾经表述过,但没有这三位学者解释得系统明确,俞敏1981曾经指出过:“咱们就该说‘止词因为强调放在前头’。询问代字本身常常就是强调的对象,所以他们老往句子头上窜……否定句里往往强调那止词极‘轻而易举’,像汉语的‘一个字也不认得’里的‘一个字’,所以它们也好往句子头上奔,当然,这只是一种倾向,不是非遵守不可的规律。”
  对于古汉语中完全没有形式标记的宾语前置句式,以上诸先生都没有解释,其实也可以用焦点理论来解释,由于古汉语中没有产生焦点标记词“是”,所以,对于较为强势的焦点就会采用前置的处置办法。而一旦句子中有了疑问代词,强势焦点就自然而然地转到了疑问代词上面,普通的名词就不能前置了。有时候虽然表示疑问语气,但是并没有用疑问代词,或只用了疑问语气词,这时候普通名词仍然是强势焦点,也可以前置
  如一(一)3。
  对于“惟利是图”中的“惟”,按照徐杰2001的定义,应该是一种“焦点敏感式”,也就是说,它不像纯粹的焦点标记词“是”一样惟一的目的是为了表达焦点,它还有其他的功能,跟“惟”相连的成分比较容易成为所在句子的焦点成分。所以我们把“惟”看做“焦点敏感式”。
  对于用来复指的“是”或“之”(如惟利是图,惟政之恭)的性质,学术界普遍认为是指示代词,如马建忠、王力、俞敏认为“之”表示近指,“是”表示远指,俞敏1981还认为“之”和藏语中表近指的adi相当,“是”和藏语中表远指的de相当。但其产生理据却鲜有人提及,石毓智、徐杰2001认为,普通代词不像疑问代词一样自身具有[+F]特征,只有在否定、强调等焦点化时,才置于动词前。当一个实词或者“疑问代词+实词”通过语序变换而被焦点化时,因为被焦点化的整个成分是个重音词,所以必须用一个作附着成分的代词“是”或“之”加以复指。但正像我们所指出的有些句式中实词宾语前置时,并没有一定要用“是”或“之”加以复指。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下面还要谈到,是因为有惟句产生的时间比无惟句产生的时间要早。到后来有惟句中前置宾语后面才可以带上“是”或“之”复指,“是”表示远指,“之”表示近指,但是这种分别是不重要的,因为它们复指的目的并不是表示远指和近指的区别,而是“把上文的语丛箍住”(注:见俞敏1981。)进行复指。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在用“是”、“之”复指的宾语前置句中,用“是”复指的明显比用“之”复指的常见,这种情况的原因,不是因为“是”和“之”在语义或用法上的分工有别,而是因为“之”除了作复指代词之外,还可以作偏正结构中的结构助词,两者容易相混,“是”就没有这种问题。
  俞敏先生曾经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上面讨论的复指代词“是”和“之”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为什么这种止词还是代字多呢”。对于这个问题,石毓智、徐杰2001认为是历时语言学中的“Wackernagel”规律在起作用:附着成分倾向于出现在句子的第2个位置上。所谓的“附着成分”是指语音形式弱化的词语,它们的出现必须依据一个重音词。人类语言的一个普遍现象为,代词总是一个特殊的词类,它们的语音形式常趋于简化而成为一个附着成分,代词的语音弱化也受所出现的句法位置影响,最易弱化的位置是动词之后的宾格,徐杰2001认为代词是一种所谓的“轻”语法单位,便于移动,“Wackernagel”规律也作用于先秦汉语,但是它也会受到焦点表达的制约。
  焦点现象是一个深层的语用现象,它应该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它不应该只表现在疑问句和否定句中,在肯定句中它也应该存在,只要说话人想在肯定句中表达一种特定的或者排他性的信息,他就有可能表达一种焦点,这种焦点的形式也同样可以采用重音、焦点标记词、语序的变化等。所以我们在对古汉语中的宾语前置现象进行分类的时候,根据语气分为两大类,疑问句和陈述句,陈述句中又分肯定句和否定句。这样分类的好处是凸显了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关系。我们认同古汉语中的宾语前置是焦点表示法,同时也就承认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一样,其语序都是SVO型的语言,两者在焦点表示法上面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正如石毓智、徐杰2001所说,古汉语宾语前置现象的消失“与同一时期发生的另一重要事件密切相关。原为指代词的‘是’在战国末期发展成为一个判断词,并进而演变成一个焦点语法标记……它作为焦点标记取代了旧的语序表达方式”。经过考察,我们发现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句式只有2类3种,这3种句式的关系其实不应该像一般学者划分的那样,是平行的,实际上其中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关系是更为密切的,不只是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两者的关系也是如此,往往可以相互间进行平行转换(注:如叶蜚声,徐通锵1981说“肯定句和否定句之间的相互变换在各种语言中是常见的”等。)。古汉语肯定句中的宾语前置不是常例,由于两种句式的关系极为密切,否定句中的前置情况在历时的演变中受到了肯定句宾语一般不前置的类化,所以,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情况也是渐渐减少的,这在下面谈到的宾语前置的发展阶段可以证明。而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情况,一是因为疑问代词本身就带有焦点,往往是一个句子的强势主焦点;二是因为疑问句与肯定句隔着一层,受到其类化的影响比较小,所以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情况在古汉语中很多人认为几乎没有例外,例如《马氏文通》就认为“此不易之例也”。这样就解释了这3种情况的用量差别的原因所在。
  但是,徐杰、石毓智等先生由于对古汉语宾语前置现象缺乏历时的关照,只是笼统地把宾语前置看做是一种古汉语语法现象,所以在讨论其焦点的性质的时候有诸多的误解,如认为“惟……是(之)……”格式中复指代词是必需的。而刘丹青先生最近对他们提出的反对意见(注:见刘丹青2004。),也是因为对宾语前置在上古时期的发展情况并不了解而显得论证不充分。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枭雄戏美人
  • 2021-03-01 15:45
焦点,在物理学上指平行光线经反射(或折射)后,反射(或折射)光线的相交点叫焦点。现在焦点多引申为人们对重大事件、国家政策、新闻事件以及人物等的关注集中点。
  • 2楼网友:举杯邀酒敬孤独
  • 2021-03-01 14:28
焦,火所伤也。——《说文》
焦,火烧黑也。——《玉篇》
濡灸之举焦。——《礼记·内则》
凡气因火变则为焦。——《素问》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