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什么是高考中的高考现象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6 04:06
  • 提问者网友:椧運幽默
  • 2021-01-05 05:05
什么是高考中的高考现象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骨子里都是戏
  • 2021-01-05 06:10
高考复习中“高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相当多的高三考生在高考复习过程中会出现一段时间学习成绩和复习效率停止不前,甚至倒退的现象,心理学上把这种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由于考生对高原现象不了解,出现高原现象就感到束手无策,情绪波动很大,产生焦虑、紧张、不安甚至恐惧的情绪,影响了学习。有的考生误认为自己的脑子不行了,记不住,脑袋里一团浆糊,因此,失去了对高考的信心。有的考生就会产生再学无用、空费时间的错误认识,从而放松甚至放弃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这也是造成许多同学本来成绩不错而高考成绩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弄清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找到应对这一现象的具体对策。
一、造成“高原现象”的原因
  高原现象的产生的原因因人而异,是多种多样的,每个考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与心态不尽相同,造成高考复习阶段出现的高原现象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最常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学习方法不够科学。
一是复习缺乏针对性。在现代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和其它方面条件的限制,老师往往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不能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弱点”进行教学。如果学生没有在复习上树立以我为主的理念,不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的安排,这就使得自己本来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断被重复,而自己的弱点却没有得到进一步改进,从而最终导致总成绩的徘徊不前,即“高原现象”的出现。
  二是没有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有些同学没有根据复习的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这样也会造成“高原现象”。在高考复习的不同阶段,复习内容不一样,学习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越是临近复习后期往往需要知识上的综合,要力求把知识融会贯通,这就需要加强分析综合能力的运用,如果考生还一味地像过去那样死记硬背、囫囵吞枣,就会缺乏知识迁移能力,一考就砸。因此考生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复习内容和所要求的思维方法与策略,适当地对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和策略进行调整,就会走出高原期,学习成绩就会有新的提高。
  也有些同学题做得过多过滥,不仅做老师布置的试题,而且买来很多复习题做,做得昏头转向,甚至越做心中越无数,造成学习成绩不能提高,复习效率降低,出现“高原现象”。对于这种情况,考生要集中精力和时间做老师布置的试题,学会举一反三,就会逐步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
  第二,学生生理、心理疲劳也是产生“高原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高三学习相当紧张,不少考生日以继夜,搞题海战术,很多学生在教室要坐上十多个小时,不停地听读背写,从周一到周七,节假日也不例外,如此这般,导致学生身心疲惫;频繁的考试、测验、竞赛,使学生因持续的紧张而陷入麻木状态;父母以及老师等方面对考生压力过大,学生生理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时候就会产生“高原现象”,感觉自己再怎么使劲也上不去了,越学越糊涂。
  第三,学习动机因素。心理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学习工作效率是“倒U型曲线”。动机水平弱,不能激起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动机水平太强,目标订得太高,可望而不可及,也会日久生怠。有的同学成绩长期处于低水平阶段,其原因是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对自己要求不高,消极怠工,得过且过,漫不经心。有的同学则是因为目标过高,动机过强,总是无法企及,从而烦躁不安,疲惫不堪,学习兴趣降低,甚至产生厌倦等消极情绪。也有的孩子家庭条件优越,产生依赖父母的思想,因而学习缺乏动力。
第四,心理品质方面的因素。众多独生子女共有的不良心理品质,诸如依赖性强、意志品质差,怕吃苦、好逸恶劳,学习上遇到挫折便打退堂鼓,缺乏继续提高的勇气和信心,因而学习成绩停滞不前,起伏不定。
  二、克服“高原现象”的主要对策
  高原现象的产生的原因因人而异,老师、家长及考生自己要针对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解决。
  1、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方法陈旧、思维习惯僵化是导致成绩难以提高的最主要障碍。培根说过这样一句话:“跛足而不迷路者,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所以,改良方法已成关键。
  学习要以我为主,要经常查漏补缺,找出自己的学习“弱点”。可对平时每次检测的得分情况分项进行详细记录,然后对所统计的数据逐项加以整理,就可看出自己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掌握情况,从而将自己的“弱点”找出来。然后,针对自己的“弱点”,准备一定数量的质量较高的针对性资料或训练材料,针对自己的“弱点”进行定点训练。在复习时既要完成学校布置的统一作业,又要针对自己的弱点,制定计划,一个个地解决。这一做法增加了复习的针对性,克服了盲目性,因而不仅增强了效果,而且节省了时间,避免了大量无效劳动。
  归纳整理,将知识系统化。每门学科都有其完整的学科体系,将基础知识系统化,建构学科知识体系,考试时就能迅速准确地从大脑提取有效信息。高考命题的能力立意、现实立意已成为一面鲜艳的旗帜,关注现实、学以致用,锤炼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也很有必要。建立优题库和错题库,归类解题思路,扭转思维定势,能使思维敏捷,信心倍增。“聚焦”注意力,巧妙利用记忆规律,学习效率也将大大提高。
  2、克服心理疲劳,合理休息,科学用脑。会学、乐学自然是一种境界,然而,对于临考的同学来说,已没有根据兴趣来选择的余地。父母师长的希望、接踵而至的考试、铺天盖地的练习、“硝烟弥漫”的氛围、焦灼不安的情绪,都转化为无形的心理重压,使身心都疲惫至极。克服心理疲劳,学会科学用脑,保持旺盛斗志,是通达成功的捷径。大脑工作时,神经活动兴奋与抑制过程相互诱导、相互交替带有一定的节律性,长时间兴奋就会转入抑制状态;若不及时平衡,就有可能导致神经衰弱。所以,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一张一弛,劳逸结合,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分工,接受不同的刺激。变换学习内容,可以使兴奋点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推迟抑制的发生。适当参加文体活动,给大脑提供充足的营养,学会做健脑操,经常做有节奏的深呼吸等,也有助于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
  3、培养积极的学习动机。
  对于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而形成学习中的高原现象的学生,要加强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为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设立近期、远期目标,利用目标去激励他们勤奋学习。要使他们知道,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如果不学无术,不说要发展自己,连生存都有困难,树立他们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从而使他们把学习变成自觉的行动,这样就容易集中注意力,提高记忆力,思维才会变得活跃起来。对于学习动机过强、学习目标过高的同学,老师要帮助他们正确定位,制订一个“跳一跳,够得着”(即“最近发展区”)的目标,不断给自己以成功的奖励,则能驱动自己不断努力。
  第四,积极归因,改进教法,让学生体验成功。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将成败的原因归类为个人的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机遇四个因素。不同的归因倾向,会使人对成功和失败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并影响个人对未来结果的预期和努力。如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低下,则易产生颓废、悲观情绪;而将失败归因于努力程度不够,就会激起其奋发图强的昂扬斗志。将成功归因于能力与努力,会期待继续付出努力而再获成功;将成功归因于任务的容易与运气等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的因素,则对未来的成功将不抱太多期望,也就不会表现出积极追求成功的行为。所以,必须改变不良的归因模式,建立起积极的归因模式,多从主观方面找原因,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师也要改进教学方法,树立全体学生观,使每个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一个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从未体验或极少体验过成功的欢愉,感受着的永远只是“既无风雨也无晴”的平淡或者较多的是经受失败与挫折的苦恼,那么,他在心理上一定常处于压抑、自卑状态,必然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把学习看成是一种不堪忍受的苦事。因此,高三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满堂灌”和“一刀切”,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使他们感觉到“高三也精彩”,满足其心理需要。特别对于差生来说,要对其正确的行为适时予以肯定,肯定得越及时越具体,越能引发其内驱力。从而,可以避免高原现象的发生。
  第五,给考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有些家长对孩子出现的“高原现象”比他本人还要担忧,不停地干预,这样只会更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孩子走出高原期。家长在这段时间一定要心平气和,给他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有助于孩子平稳地走出高原期。老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学生的思想减压、减负工作,稳定情绪,使学生树立信心,轻装上阵。同时,也要让学生对高三学习有一定的心里准备,高三就像爬山,越接近山顶越困难,只要有顽强的毅力坚持下来,就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学生的高原期,学生需要的是鼓励和信心,而不是责备和埋怨,因此,老师、家长要不断地给学生鼓劲加油,帮助他们树立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高原现象是高考复习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不足为奇,并不意味着到了学习极限,只要采取适当措施去加以解决,就会从“山穷水尽疑无路”,走入“柳岸花明又一村”。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