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身份理论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8 18:21
- 提问者网友:呐年旧曙光
- 2021-01-28 01:39
什么是身份理论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杯酒困英雄
- 2021-01-28 02:12
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电视的发展构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把城市文化与城市电视台看作互为主体的关系则有两个视角:一是城市电视台对城市文化的作用,另一个则是城市文化对城市电视台的作用。本文着重考察城市电视台对于城市文化的型塑作用。它是通过传播实现的。因此本文是一个横跨城市研究、文化研究和传媒研究三大学科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它涵盖了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电视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
本文选取的角度是文化视角,即城市文化的亮光是如何投射到城市电视台的,而城市电视台又是如何折射城市文化的。从传播属性出发,电视既是文化现象又是文化载体。所以我们为主考虑狭义的文化概念,指精神层面的人类社会的共享成果,“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等非物质文化。文化的共享属性是人们获得身份认同的基础。
文化身份研究是本文的一个核心。身份包括两方面涵义:一是身份的本体意义,即确认某人(物)之为某人(物)的事实依据和表示特征;二是认同意义。前者是身份的外在表现,后者是身份的内在逻辑。在两者相吻合时,身份的意义才算完整、真实。最早关于身份的概念倾向于一种本质属性,即强调其静态的一面。与角色不太一样,身份是一种质的规定性,更多的和地位联系在一起。而角色则是外在的,“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角色的帽子可以带在不同身份的人头上。“一个人占有的是地位,而扮演的是角色。”
城市电视台属于城市电视传媒的范畴,因此城市电视台的身份具有城市、电视和大众传媒三种属性。“城市文化与城市电视台”的研究涉及到城市、城市电视和市民等三个主体。城市之于电视、城市之于市民、电视之于市民、电视之于城市、市民之于电视、市民之于城市等各自构成了互为他者的范畴。身份是在他者中获得的,并在社会发展中变化内涵。随着文化产业化政策的扩张,一直困扰城市电视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寓意着城市电视台的身份危机。当前,文化产业经营者与宣传喉舌即是媒介的两种身份。前者是消费的,后者是意识形态7a686964616f31333262363061的。
从文化的角度看,城市电视台属于城市文化的范畴。若从传播的功能看,城市电视具有文化化的作用。后现代的多重选择与现代时期的自我认同形成一种紧张关系从而造成认同危机。在视觉上,即电视文化所提供的主体性立场则推动认同性的构成。这是通过传播文化理念、文化现象来进行文化的引导和建构的。城市电视台在完成这些功能时,同时因此具有传播媒介和文化型塑者两种身份。
文化身份的主张导致阶级差异的抹擦。身份表现为一种差异。不同的身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区别。由此也可体现出阶级差异,比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这种差异也会表现在文化上,所以每个人既有阶级身份,也有文化身份。阶级是由经济决定的,而阶级导致的是意识形态的差异。因此阶级身份差别导致了意识形态的差别。而从文化的角度则不同,不同的意识形态可能有相似的文化认同,因此文化身份可能导致阶级身份的模糊。
阶级身份不必然等于文化身份。在资本主义社会,强调文化身份而忽视阶级身份可能是有意模糊阶级冲突。随着中产阶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社会阶层的分化逐渐代替了阶级的对立。在我国,采用文化身份则可以减少意识形态的冲突,利用文化认同形成和谐社会。扶弱助贫是从文化认同机制出发的,两岸统一也是从文化认同开始。“文化认同是在共同的语言、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地理环境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它是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共同性的一种确认。”
身份的流变决定了身份理论的不断发展,而文化身份理论同样反映了文化的流变。斯图加特"霍尔关于文化的两种立场对文化身份的“常”与“变”进行了说明:“第一种立场把‘文化身份’定义为一种共有的文化,集体的‘一个真正的自我’,藏身于许多其他的、更加肤浅或认为地强加的‘自我’之中,共享一种历史和祖先的人们也共享这种‘自我’。按照这个定义,我们的文化身份反映共同的历史经验和共有的文化符码,这种经验和符码作为‘一个民族’的我们提供在历史变化莫测的分化和沉浮之下的一个稳定、不变和连续的指涉和意义框架。”这是形成认同文化的基础。“在这第二种意义上,文化身份既是‘存在’又是‘变化’ 的问题。它属于过去也同样属于未来。它不是已经存在的、超越时间、地点、历史和文化的东西。文化身份是有源头、有历史的。但是,与一切有历史的事物一样,它们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它们决不是永恒地固定在某一本质化的过去,而是屈从与历史、文化和权力的不断‘嬉戏’。身份绝非根植于对过去的纯粹‘恢复’,过去仍等待发现,而当发现时,就将永久地固定了我们的自豪感;过去的叙事以不同方式规定了我们的位置,身份就是我们给这些不同的方式起的名字。”因此,尽管文化是变化的,但是身份在个体身上体现了文化的变与不变的辨证统一。不变的是认同文化的基础,变化的是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的角逐在个体身份上的体现。
本文选取的角度是文化视角,即城市文化的亮光是如何投射到城市电视台的,而城市电视台又是如何折射城市文化的。从传播属性出发,电视既是文化现象又是文化载体。所以我们为主考虑狭义的文化概念,指精神层面的人类社会的共享成果,“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等非物质文化。文化的共享属性是人们获得身份认同的基础。
文化身份研究是本文的一个核心。身份包括两方面涵义:一是身份的本体意义,即确认某人(物)之为某人(物)的事实依据和表示特征;二是认同意义。前者是身份的外在表现,后者是身份的内在逻辑。在两者相吻合时,身份的意义才算完整、真实。最早关于身份的概念倾向于一种本质属性,即强调其静态的一面。与角色不太一样,身份是一种质的规定性,更多的和地位联系在一起。而角色则是外在的,“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角色的帽子可以带在不同身份的人头上。“一个人占有的是地位,而扮演的是角色。”
城市电视台属于城市电视传媒的范畴,因此城市电视台的身份具有城市、电视和大众传媒三种属性。“城市文化与城市电视台”的研究涉及到城市、城市电视和市民等三个主体。城市之于电视、城市之于市民、电视之于市民、电视之于城市、市民之于电视、市民之于城市等各自构成了互为他者的范畴。身份是在他者中获得的,并在社会发展中变化内涵。随着文化产业化政策的扩张,一直困扰城市电视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寓意着城市电视台的身份危机。当前,文化产业经营者与宣传喉舌即是媒介的两种身份。前者是消费的,后者是意识形态7a686964616f31333262363061的。
从文化的角度看,城市电视台属于城市文化的范畴。若从传播的功能看,城市电视具有文化化的作用。后现代的多重选择与现代时期的自我认同形成一种紧张关系从而造成认同危机。在视觉上,即电视文化所提供的主体性立场则推动认同性的构成。这是通过传播文化理念、文化现象来进行文化的引导和建构的。城市电视台在完成这些功能时,同时因此具有传播媒介和文化型塑者两种身份。
文化身份的主张导致阶级差异的抹擦。身份表现为一种差异。不同的身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区别。由此也可体现出阶级差异,比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这种差异也会表现在文化上,所以每个人既有阶级身份,也有文化身份。阶级是由经济决定的,而阶级导致的是意识形态的差异。因此阶级身份差别导致了意识形态的差别。而从文化的角度则不同,不同的意识形态可能有相似的文化认同,因此文化身份可能导致阶级身份的模糊。
阶级身份不必然等于文化身份。在资本主义社会,强调文化身份而忽视阶级身份可能是有意模糊阶级冲突。随着中产阶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社会阶层的分化逐渐代替了阶级的对立。在我国,采用文化身份则可以减少意识形态的冲突,利用文化认同形成和谐社会。扶弱助贫是从文化认同机制出发的,两岸统一也是从文化认同开始。“文化认同是在共同的语言、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地理环境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它是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共同性的一种确认。”
身份的流变决定了身份理论的不断发展,而文化身份理论同样反映了文化的流变。斯图加特"霍尔关于文化的两种立场对文化身份的“常”与“变”进行了说明:“第一种立场把‘文化身份’定义为一种共有的文化,集体的‘一个真正的自我’,藏身于许多其他的、更加肤浅或认为地强加的‘自我’之中,共享一种历史和祖先的人们也共享这种‘自我’。按照这个定义,我们的文化身份反映共同的历史经验和共有的文化符码,这种经验和符码作为‘一个民族’的我们提供在历史变化莫测的分化和沉浮之下的一个稳定、不变和连续的指涉和意义框架。”这是形成认同文化的基础。“在这第二种意义上,文化身份既是‘存在’又是‘变化’ 的问题。它属于过去也同样属于未来。它不是已经存在的、超越时间、地点、历史和文化的东西。文化身份是有源头、有历史的。但是,与一切有历史的事物一样,它们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它们决不是永恒地固定在某一本质化的过去,而是屈从与历史、文化和权力的不断‘嬉戏’。身份绝非根植于对过去的纯粹‘恢复’,过去仍等待发现,而当发现时,就将永久地固定了我们的自豪感;过去的叙事以不同方式规定了我们的位置,身份就是我们给这些不同的方式起的名字。”因此,尽管文化是变化的,但是身份在个体身上体现了文化的变与不变的辨证统一。不变的是认同文化的基础,变化的是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的角逐在个体身份上的体现。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