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寺的双塔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7 09:54
- 提问者网友:嗝是迷路的屁
- 2021-01-26 22:51
江心寺的双塔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撞了怀
- 2021-01-27 00:26
温州江心双塔位于瓯江江心的孤屿上。江心有东西两峰,东为象岩,西为狮岩,两岩上建有东西二塔。东塔建于唐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塔高32米。据《温州府志》,《孤屿志》等史料记载,自宋代开始直至清光绪年间,双塔塔顶夜灯高照,成为引导船只来往温州港的重要“灯塔”。宋代有诗云:孤屿今才见,元来却两峰。塔灯相对影,夜夜照蛟龙。这是对东西双塔为夜航船只指引方向的形象描述。两塔虽经历千古沧桑,仍然屹立,至今还发挥着为船只引导航向的标志作用,江心屿双塔被列为温州市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编者“一川砥柱横沧海,两塔凌空映彩虹”,“潮声喧万马,塔影浸双龙”。温州江心屿享誉古今,蜚声中外,作为聚焦空间的标志物,屹立于龙翔、兴庆二峰之上的双塔,更是挺拔清秀,古朴端庄。然而,岁月无情,双塔屡经修砌,饱经沧桑,身份却淹于浩瀚:现有双塔东唐西宋说,有双塔西唐东宋说,有明塔遗迹说等等。
地杰靠人传,从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强化文物保护,发掘历史文化价值计,应认真予以研究。笔者近来对双塔作了些粗浅的考证,结果出人意料。 ——从文脉传承方面看,双塔应为“孪生姊妹”。从始建或重建年代看,双塔一唐一宋,为何宋塔带有唐风,着实令人费解。据宋绍兴十一年刘愈《东西塔记》载,东塔“倾因兵火,与院俱烬,惟故址存,绍兴戊午(1138)……鸠工修建,撤而筑之……凡形制严饰,悉与西塔等”。由此而知,东塔于1138年重建,历经3年,“至绍兴十一年辛酉(1141)仲春”(宋绍兴十一年,刘愈《东西塔记》碑刻,录自《孤屿志》卷5)竣工,是对西塔完全仿造,难怪二塔形制如此相似,原来二者属“同宗孪生姊妹”而已。
——从屡次修砌的程度上看,双塔“真身”未改。据考证,江心屿双塔各自在宋嘉佑、宋绍兴、元代、明洪武、万历、清乾隆及近代均有不同程度修缮,如宋绍兴八年,重建东塔的同时,对西塔“则加木昂木共楹槛,盖砌而丹?焉,以其旧筑耸固,无事改造也”(出处同上);明洪武十一年,据王渊《重修两塔记》载“……撤旧作新……其费缗数一万二千有奇。始事于洪武十年丁巳冬十月,讫于明年戊午秋八月”。从费用、工期来看,在当时条件下应认为是大修而未必是重建;明万历二十年和二十三年分别对东、西塔有过修缮,修东塔“自上而下”,“召工计费,千金有余”,“经始于辛卯孟秋望日,落成于壬辰冬月朔日”(明万历二十年,王典《重修江心孤屿东塔记》碑刻,录自光绪《永嘉县志》卷36)。修西塔“始万历癸巳仲秋望日,迄甲午腊月八日而工竣,费凡若干金”(明万历二十三年,卢逵《重建江心孤屿西塔记》碑刻,录自光绪《永嘉县志》卷36);乾隆年间,双塔均有不同程度修缮,“李公琬守郡时,曾修东塔”,而西塔修理则“不二周告成厥事”(清乾隆四十年,傅永纟孛《重修江心寺西塔碑记》录自《孤屿志》卷5)。根据以上史料及金文资料,结合现存实物考证分析,西塔修理的程度应大于东塔,但总体上看,修缮过程中的保护意识较强,以至二塔在主体结构及建筑风格上,可以相互参照因借,保留了唐塔的基本特征。
双塔均可能成为国粹。我国现存唐代楼阁式砖塔很少,如西安玄奘塔、大雁塔等,仅为方形,多分布在北方。而江心双塔为六边形砖木结构,这对建塔史是个很大的突破,对研究我国江南建筑乃至古代文明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委托省第十一地质大队温州综合测绘院对双塔进行第5次观测,结果是西塔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塔身中心线倾斜度为1度多。目前,构成东塔最大威胁的是生长在塔顶的榕树,其根系深入顶层墙体,造成墙体裂痕。如不尽早修葺,它们很可能会在某个风雨日塌毁。
据透露,江心东西两塔将于2006年上半年分阶段、分步骤进行维修,尽量维持古迹原貌。邀请省文物局专业人士及国内著名的文保专家,会同本市专家为东塔“会诊”,届时制定最理想的抢修方案。对于倾斜的西塔,将组织对地基、塔身进行进一步勘察,计算分析每年的倾斜度,然后研究可行的纠偏方法。
目前,对于东塔的“抢救”有两种意见。一些人认为必须根除东塔杂树,修复塔顶,恢复原貌。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塔顶杂树枝繁叶茂,是数百年来形成的一处奇景,还是保留现状为好。
文化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如果想让东塔恢复原貌,必须将其塔身内的榕树“请”出,然后才能修葺,这样耗资巨大,保守估计至少需250万元。如果仅保留现状,保留塔顶绿景,对塔身采取加固措施,大概需要50万元。而每年用于鹿城全区范围内的文物维修资金仅100多万元,维修资金成为一大难题。
编者“一川砥柱横沧海,两塔凌空映彩虹”,“潮声喧万马,塔影浸双龙”。温州江心屿享誉古今,蜚声中外,作为聚焦空间的标志物,屹立于龙翔、兴庆二峰之上的双塔,更是挺拔清秀,古朴端庄。然而,岁月无情,双塔屡经修砌,饱经沧桑,身份却淹于浩瀚:现有双塔东唐西宋说,有双塔西唐东宋说,有明塔遗迹说等等。
地杰靠人传,从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强化文物保护,发掘历史文化价值计,应认真予以研究。笔者近来对双塔作了些粗浅的考证,结果出人意料。 ——从文脉传承方面看,双塔应为“孪生姊妹”。从始建或重建年代看,双塔一唐一宋,为何宋塔带有唐风,着实令人费解。据宋绍兴十一年刘愈《东西塔记》载,东塔“倾因兵火,与院俱烬,惟故址存,绍兴戊午(1138)……鸠工修建,撤而筑之……凡形制严饰,悉与西塔等”。由此而知,东塔于1138年重建,历经3年,“至绍兴十一年辛酉(1141)仲春”(宋绍兴十一年,刘愈《东西塔记》碑刻,录自《孤屿志》卷5)竣工,是对西塔完全仿造,难怪二塔形制如此相似,原来二者属“同宗孪生姊妹”而已。
——从屡次修砌的程度上看,双塔“真身”未改。据考证,江心屿双塔各自在宋嘉佑、宋绍兴、元代、明洪武、万历、清乾隆及近代均有不同程度修缮,如宋绍兴八年,重建东塔的同时,对西塔“则加木昂木共楹槛,盖砌而丹?焉,以其旧筑耸固,无事改造也”(出处同上);明洪武十一年,据王渊《重修两塔记》载“……撤旧作新……其费缗数一万二千有奇。始事于洪武十年丁巳冬十月,讫于明年戊午秋八月”。从费用、工期来看,在当时条件下应认为是大修而未必是重建;明万历二十年和二十三年分别对东、西塔有过修缮,修东塔“自上而下”,“召工计费,千金有余”,“经始于辛卯孟秋望日,落成于壬辰冬月朔日”(明万历二十年,王典《重修江心孤屿东塔记》碑刻,录自光绪《永嘉县志》卷36)。修西塔“始万历癸巳仲秋望日,迄甲午腊月八日而工竣,费凡若干金”(明万历二十三年,卢逵《重建江心孤屿西塔记》碑刻,录自光绪《永嘉县志》卷36);乾隆年间,双塔均有不同程度修缮,“李公琬守郡时,曾修东塔”,而西塔修理则“不二周告成厥事”(清乾隆四十年,傅永纟孛《重修江心寺西塔碑记》录自《孤屿志》卷5)。根据以上史料及金文资料,结合现存实物考证分析,西塔修理的程度应大于东塔,但总体上看,修缮过程中的保护意识较强,以至二塔在主体结构及建筑风格上,可以相互参照因借,保留了唐塔的基本特征。
双塔均可能成为国粹。我国现存唐代楼阁式砖塔很少,如西安玄奘塔、大雁塔等,仅为方形,多分布在北方。而江心双塔为六边形砖木结构,这对建塔史是个很大的突破,对研究我国江南建筑乃至古代文明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委托省第十一地质大队温州综合测绘院对双塔进行第5次观测,结果是西塔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塔身中心线倾斜度为1度多。目前,构成东塔最大威胁的是生长在塔顶的榕树,其根系深入顶层墙体,造成墙体裂痕。如不尽早修葺,它们很可能会在某个风雨日塌毁。
据透露,江心东西两塔将于2006年上半年分阶段、分步骤进行维修,尽量维持古迹原貌。邀请省文物局专业人士及国内著名的文保专家,会同本市专家为东塔“会诊”,届时制定最理想的抢修方案。对于倾斜的西塔,将组织对地基、塔身进行进一步勘察,计算分析每年的倾斜度,然后研究可行的纠偏方法。
目前,对于东塔的“抢救”有两种意见。一些人认为必须根除东塔杂树,修复塔顶,恢复原貌。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塔顶杂树枝繁叶茂,是数百年来形成的一处奇景,还是保留现状为好。
文化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如果想让东塔恢复原貌,必须将其塔身内的榕树“请”出,然后才能修葺,这样耗资巨大,保守估计至少需250万元。如果仅保留现状,保留塔顶绿景,对塔身采取加固措施,大概需要50万元。而每年用于鹿城全区范围内的文物维修资金仅100多万元,维修资金成为一大难题。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