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晋国后期的问题。三家分晋后,资治通鉴说晋孝公立17年死,在前378年晋静公即位。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21 10:43
- 提问者网友:容嬷嬷拿针来
- 2021-11-21 05:51
关于晋国后期的问题。三家分晋后,资治通鉴说晋孝公立17年死,在前378年晋静公即位。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舊物识亽
- 2021-11-21 06:47
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答这个问题
晋孝公如果真的在位只有17年,那么孝公20年这个记述就是错误的,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是晋桓公但晋桓公按照现代学者的研究就是晋孝公(貌似有点乱),那么这就提出几种可能,第一就是晋孝公十七年没死,只不过改元了由孝公变成了桓公继续存活(在战国时代所谓的某某公不一定是谥号,他本人活着的时候就有这种称呼)孝公二十年也就是桓公三年。
第二种可能性,孝公确实是死了,但即位的晋君继续采用孝公的纪年,所以才会出现孝公二十年字样。而他(新任晋君桓公不改元)。
第三种可能性,以司马光的史学功底反常识错误的可能性不算很高,在孝公与静公之间是晋国的权力真空期,国家没有国君,虽然国君死了但纪年方式还在延续,于是出现了孝公二十年字样。而那个被迁的晋君可能是哪个所谓的桓公,也可能只是一个不被韩赵立起来的傀儡。在法理上没有被正是确认。(这种类似篡位自立的很多的不被承认)
晋孝公如果真的在位只有17年,那么孝公20年这个记述就是错误的,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是晋桓公但晋桓公按照现代学者的研究就是晋孝公(貌似有点乱),那么这就提出几种可能,第一就是晋孝公十七年没死,只不过改元了由孝公变成了桓公继续存活(在战国时代所谓的某某公不一定是谥号,他本人活着的时候就有这种称呼)孝公二十年也就是桓公三年。
第二种可能性,孝公确实是死了,但即位的晋君继续采用孝公的纪年,所以才会出现孝公二十年字样。而他(新任晋君桓公不改元)。
第三种可能性,以司马光的史学功底反常识错误的可能性不算很高,在孝公与静公之间是晋国的权力真空期,国家没有国君,虽然国君死了但纪年方式还在延续,于是出现了孝公二十年字样。而那个被迁的晋君可能是哪个所谓的桓公,也可能只是一个不被韩赵立起来的傀儡。在法理上没有被正是确认。(这种类似篡位自立的很多的不被承认)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愁杀梦里人
- 2021-11-21 07:40
《史记》中也说晋孝公在位17年,而“孝公二十年(前369年,赵迁晋君于屯留”出自《竹书纪年》,原文为“桓公(《竹书纪年》把晋孝公说作晋桓公)二十年,赵成侯、韩共侯迁桓公於屯留”。但由于《竹书纪年》出土时竹简散乱﹐以及战国文字“于时即已不能尽识”﹐《竹书纪年》的整理仍存在争论和问题。所以以《史记》的记载为准,比较可靠,而且现在大多数认为的都是,和史记中记载的一样的。
纯手打,望采纳!
纯手打,望采纳!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