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习得性无助】论习得性无助感及其矫正作文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31 13:40
  • 提问者网友:锁深秋
  • 2021-01-30 16:52
【习得性无助】论习得性无助感及其矫正作文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鱼忧
  • 2021-01-30 17:00
【答案】 论习得性无助感及其矫正
  济南市锦缠街小学苏洪波
  摘要:习得性无助感对人的心理发展有很大影响,它会使人做事消极被动,认知出现障碍,情绪失调。我们可从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对其进行矫正。
  关键词:习得性无助感矫正
  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失败和挫折,由于缺少社会经验,或其他原因,学生往往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它会极大的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要对它进行矫正。
  一、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感及其对人的影响: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人或动物在不断的受到挫折后而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状态,简称:无助感.。”①这种心理状态一旦产生,就会对人的心理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在做事时消极被动、缺少热情。在认识上,自我评价过低,自己瞧不起自己,有自己不如人的感觉,担心自己笨拙,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习得性无助感常以一种消极防御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嫉妒、猜疑、羞怯、孤僻、迁怒、自欺欺人、焦虑紧张、不安等。在情绪上,个人情绪变得十分敏感,经不起任何刺激。
  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习得性无助感存在。但处理得好,会使自己矫正习得性无助感去寻求优越感,而处理不好就将演化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另外,习得性无助感容易消蚀人的斗志,就像一把潮湿的火柴,再也燃不起兴奋的火花。而长期被无助感笼罩的人,不仅心理活动失去平衡,而且也会诱发生理失调和病变。最明显的是习得性无助感对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有不良影响。
  二、如何矫正习得性无助感?(从认知的角度)
  首先,我们说习得性无助感是一种自认为不如人的感觉。这就意味着它是一种“自认”的“感觉”。这种感觉往往是我们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较而产生的。事实上,地球上每一个人,从某个特定的方面来看,都有不如别人的地方。
  而且,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来自我们对事实的结论和对经验的评价,而不是来自事实或经验。例如:我是个举重不行的人,但这并不等于说我就是个“不行的人”,某某的举重非常出色,但他没有办法替我搞互连网技术,他是网络技术方面不行的人,但这同样不意味着他是“不行的人”。
  其次,习得性无助感之所以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是由于我们有“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不如人的感觉产生是由于我们不用自己的尺度来判断自己,而用某些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我们这样做,当然会带来低人一等的感觉。因为我们想、我们假设、我们相信应该用某些人为标准来使我们自己向他们看齐,因而我们觉得不如人,觉得焦虑,从而得出结论认为我们本身有毛病,然后这个愚昧推理过程的逻辑结论是:我们没有价值,我们不配得到成功与快乐。不管我们自己有多行,只要我们不觉得抱歉和罪过,就没有办法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与天赋。“自己不如别人”,那么这个“别人”是谁呢?以哪个人为标准呢?有没有一个通用的“别人”的标准呢?为什么(凭什么)我们应该以别人为标准呢?为什么我们应该“像其他每一个人”呢?实际上,并没有“其他每一个人”的通用的标准,就算有,也不过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的主观想法。况且,“其他每一个人”都是由个人组成的,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可以从系统哲学的高度来论证)你身为一个人,不必与别人比较高低,因为地球上没有一个人是和你一样的,也没有人和你是同一等级的。你是一个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你不像任何一个人,也无法变得像某一个人。而且,实际上也没有谁要你去像某一个人,当然,也没有谁要某一个人来像你。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个别独特之处,就好像世界上的每一片树叶都有个别独特之处一样。一个标准的人其实是并不存在的,也没有哪一个人身上帖着“这个才是标准”的标签。所以,要矫正习得性无助感,就不要拿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因为你不是那个人,也永远无法用那个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只有在自己身上发现特质、独一、不同性,相信自己有其独特性,才可以找到内心的安全感,才可以轻易地实现自己。
  第三,就算是真的在某方面(甚至是自己的长处和自以为得意的方面)不如别人,那也不必产生无助感,以至怀疑自己的价值。为什么呢?因为造成“自己不如别人”的原因无非有以下这些:(A)先天遗传因素:生下来就智力高人一等,非常聪明,或生下来就具有某一方面的才能(天赋),如莫扎特、维纳(创立控制论,小时候被誉为“神童”)、皮亚杰等人。(B)优越的家庭环境、客观上的有利条件等。(C)自身的主观的努力、刻苦、勤奋。(D)机遇、偶然性等。而对于原因(A),我们没什么无助感的,因为这种因素不能由我们的主观意识、主观意志决定。(也许将来用克隆技术可以)对于(B)我们多半也无能为力,至于有的人认为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改变环境,适应环境,利用环境甚至选择有利于我们的环境,我把它归于(C)主观努力因素。对于(C),我们可以去努力的,对此,我们产生的不应该是无助感的情绪或感觉而应该是一种激励感才对。至于因素(D),我们也是捉摸不定的,而且有人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那么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把(D)归于(C)。进行了上述如此这般的归因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没必要产生无助感,别人之所以比我优秀,或者是由于我们无法决定的原因(如遗传、机遇等)或者是我们可以决定、可以改变的原因(如主观努力,正确的方法等),对于前者,我们不必产生无助感,因为事出有因,且无法为我所控;对于后者,我们不该有无助感,因为我们也可以做到。所以,有句话说得好:我们应该努力去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而要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并努力寻求知识,以了解他们的区别。
  三、从情感角度谈矫正习得性无助感
  第一、培养社会情感
  社会情感是对社会的责任感。要培养学生或做到如庄子说的“至人无己”,②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为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而奋斗”,或如罗素所说的“集中精力于实现伟大的、非个人的希望,……,具备伟大灵魂的人,……心灵反映出整个世界……”,又或如达到冯友兰所说的“天人合一”境界,或如佛家所云:“普度众生”、“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如此等等。都讲求的是矫正自我,矫正个人的私利,把自我与世界(宇宙)统一起来,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第二、树立高尚的或积极的学习目的
  魏书生先生把高尚的学习目的分了三种,积极的学习目的也分了三种。
  高尚的目的有:
  (1)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而努力学习。
  (2)为了报答老师的培育之恩,而努力学习。
  (3)为了祖国的富强,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努力学习。
  积极的目的也有三种:
  (1)为了自己的衣食,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努力学习。
  (2)为了自己正当的荣誉,为了得到奖励而努力学习。
  (3)为了自己成为一个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的人而努力学习。
  第三、追求永恒无限的事物,而非资财、荣誉和感官的放纵
  斯宾诺莎说:“追求永恒无限的事物足可培养我们的心灵”。财富、荣誉和感官的放纵这三者,足以引起心灵上的纷扰,因为,这些都是被人所争夺的对像,一旦失去,会感到巨大的不快,而追求永恒无限的事物(如真理)则失去了也不会引起心灵的烦扰、恐惧和怨恨,不会有悲伤。
  注释:
  ①教育心理学/张大均主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95页。
  ②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修养最高的人。无己:忘掉自我。《老子庄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2。第136页。
  主要参考书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魏书生:《学生实用学习法》,沈阳出版社1998年版。
  (该文发表于《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24期)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轻雾山林
  • 2021-01-30 17:50
和我的回答一样,看来我也对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