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和元宵节的诗词,求节日对于民族有何关系的名言(急)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5 04:32
- 提问者网友:暮烟疏雨之际
- 2021-04-04 15:49
春节和元宵节的诗词,求节日对于民族有何关系的名言(急)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煞尾
- 2021-04-04 16:34
传统节日与民族的文化认同
仲富兰
近来,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话题在媒体上形成了热门话题。继去年亚洲某国家正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祭”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很快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全国人大代表纪宝成为传统节日呼吁之后,在今年的两会上,许多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纷纷建议,增加除夕、清明、端午、中秋节为我国法定节日和假日。有不少民俗学者近日还建议:应增加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通过官方干预,复兴传统节日。他们认为,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很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在香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为五大传统节日,被规定为法定假日。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形式多样,喜闻乐见,还是各家各户乃至全民族都喜欢参与的节日,能发挥涵养中华民族之根,弘扬民族之魂的作用。还有人认为要建立一个经济强国,必须要有强大的文化做支撑,过传统节日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
但也有不少人士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中国传统节日之所以衰落,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明显的农耕时代特色,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人们对节日的需求。由于平时工作的繁忙和劳累,现代社会人们对节日的需求是温馨浪漫,是彻底放松,是过自己的生活,活出自己的个性。但传统节日带给人们的正好相反,旅途的劳累和社交的应酬,老套的习俗和势利的攀比,经常使人的个性淹没在世俗的共性之中,将人搞得疲惫不堪,毫无乐趣可言。衰落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值此沸沸扬扬的保护中国民俗节日和传统节日必然衰落的议论声,笔者无意加入这两种意见的争论,只是想从另外的角度进行思考,提出一些问题,向学者通人请教。
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与我们民族历史上政治、文化、宗教、特别是经济等诸种因素纠缠在一起,尽管各个节日产生的背景各异,但一般而言,一经产生,它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往往一种节日风俗的产生,与民族心理特征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所以年年相袭、代代相传。以过春节而言,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庶民百姓,无不同日而庆。
中国传统节日在中国民众农耕生活中经过了几千年的自在的、自发的传承,早已经形成了世世代代传习不断的全民族重大生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完美和谐的特征,表现出巨大的文化价值。
中国人生产与劳作的独特印记。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岁时节令”的具体内容,在农耕文明语境中的节日是由年月日时和气候寒暑变化相结合排定的节气时令,它是以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循环往复规律确认的。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已经看到了十分完备的古代历法纪年。与古老的天文、历法、节气、物候知识组成一个硕大的复合系统。古人说“四时八节”,其中二十四节气时令在民俗节日构成中至关重要。在这里,“节”的概念正是把岁时季候的渐变过程分解成像草节、竹节一样的间距,把节气相互交接的时间叫做“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几千年来,保持着农耕文化生产生活节奏与大自然季节气象的节律、生态环境完美和谐的特征。
中国人和合与圆满的理念追求。回望中国的各种传统节日,几乎都与太阳与月亮的运行有关。历史上民俗节日的排定,特别注重一年十二个月的朔望,这几乎是中国农耕社会过节的最基本的约定俗成标记。望日月圆,是一个月的十五。古代秦汉时期的方士、道家测算月历时,另有“三元”之说,认为“天官”之神主管“赐福”,生日在正月十五,是为“上元”,于是古代约定每一年的第一个望日为“上元节”,大庆大祭,发展成为“元宵节”。又认为“地官”之神主管“赦罪”,生日在七月十五,是为“中......余下全文>>
仲富兰
近来,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话题在媒体上形成了热门话题。继去年亚洲某国家正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祭”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很快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全国人大代表纪宝成为传统节日呼吁之后,在今年的两会上,许多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纷纷建议,增加除夕、清明、端午、中秋节为我国法定节日和假日。有不少民俗学者近日还建议:应增加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通过官方干预,复兴传统节日。他们认为,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很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在香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为五大传统节日,被规定为法定假日。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形式多样,喜闻乐见,还是各家各户乃至全民族都喜欢参与的节日,能发挥涵养中华民族之根,弘扬民族之魂的作用。还有人认为要建立一个经济强国,必须要有强大的文化做支撑,过传统节日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
但也有不少人士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中国传统节日之所以衰落,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明显的农耕时代特色,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人们对节日的需求。由于平时工作的繁忙和劳累,现代社会人们对节日的需求是温馨浪漫,是彻底放松,是过自己的生活,活出自己的个性。但传统节日带给人们的正好相反,旅途的劳累和社交的应酬,老套的习俗和势利的攀比,经常使人的个性淹没在世俗的共性之中,将人搞得疲惫不堪,毫无乐趣可言。衰落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值此沸沸扬扬的保护中国民俗节日和传统节日必然衰落的议论声,笔者无意加入这两种意见的争论,只是想从另外的角度进行思考,提出一些问题,向学者通人请教。
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与我们民族历史上政治、文化、宗教、特别是经济等诸种因素纠缠在一起,尽管各个节日产生的背景各异,但一般而言,一经产生,它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往往一种节日风俗的产生,与民族心理特征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所以年年相袭、代代相传。以过春节而言,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庶民百姓,无不同日而庆。
中国传统节日在中国民众农耕生活中经过了几千年的自在的、自发的传承,早已经形成了世世代代传习不断的全民族重大生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完美和谐的特征,表现出巨大的文化价值。
中国人生产与劳作的独特印记。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岁时节令”的具体内容,在农耕文明语境中的节日是由年月日时和气候寒暑变化相结合排定的节气时令,它是以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循环往复规律确认的。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已经看到了十分完备的古代历法纪年。与古老的天文、历法、节气、物候知识组成一个硕大的复合系统。古人说“四时八节”,其中二十四节气时令在民俗节日构成中至关重要。在这里,“节”的概念正是把岁时季候的渐变过程分解成像草节、竹节一样的间距,把节气相互交接的时间叫做“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几千年来,保持着农耕文化生产生活节奏与大自然季节气象的节律、生态环境完美和谐的特征。
中国人和合与圆满的理念追求。回望中国的各种传统节日,几乎都与太阳与月亮的运行有关。历史上民俗节日的排定,特别注重一年十二个月的朔望,这几乎是中国农耕社会过节的最基本的约定俗成标记。望日月圆,是一个月的十五。古代秦汉时期的方士、道家测算月历时,另有“三元”之说,认为“天官”之神主管“赐福”,生日在正月十五,是为“上元”,于是古代约定每一年的第一个望日为“上元节”,大庆大祭,发展成为“元宵节”。又认为“地官”之神主管“赦罪”,生日在七月十五,是为“中......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