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台记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2 09:10
- 提问者网友:一抹荒凉废墟
- 2021-02-21 11:4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老君台记 □ 陈忠实 到鹿邑城东北不远处,去老君台,传说那是老子升天的地方。老子创作了中国道教教义的经典著作《道德经》,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就出生在鹿邑东太清集,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我列举这两件确凿无疑却也几乎人尽皆知的事,仅仅是要证明老子曾经是一个大活人,不是我们远古洪荒时期那些神话传说里的人物。但今天在这里,真实的老子被神化了,演绎出升天的神话。尽管我不信,却反而来了兴致,想看看老子的崇拜者们,给他创造出了怎样一个神秘莫测到可以沟通天上人间的老君台。 走到老君台前,我稍觉失望,一个让老子成神升天的地方,规模很小,甚为简陋,几乎感觉不到仙气神韵。细看了,是一个圆柱形高台,比我想像中的高度差得远了,不过十多米,仅有三十二三级砖铺台阶。踏着被踩踏得溜光的青砖台阶拾级而上,台顶几间庙宇式的房屋,也与我想像中的建筑规模相差甚远,甚至觉得粗糙,太不精细,太不讲究,这是老子升天的地方啊!老子的塑像端坐房中,无法判断像与不像,却泛不起任何神秘的气氛,须知老子本身早已被笼罩上半人半神的神秘色彩了。企望领受神话之神秘的心理似乎没有满足,我平静地走下高台来,然而,一个意料不及的神秘到令人震惊的事实摆到眼前—— 圆柱高台的西侧,那儿载着一个注释盘,盘里有一排已生出锈的炮弹。听了这些炮弹的来龙去脉,岂止神秘,已经使我发生头发竖立、头皮发紧的生理反应了。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已经沦陷。日本侵略者一个榴弹炮班组,对着这个传说中老子升天的圆柱形高台发炮轰击,这高台里不仅没有抵抗力量,而且空无一人,只有一尊老子的色彩脱落的泥塑彩绘塑像端坐其中。几个操着榴弹炮的日本鬼子,想要把它轰击垮,夷为平地,其得意和狂妄的姿态可以想像。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发生了。一发榴弹炮发射过去,击中本已有些老朽的砖墙,穿进墙内,却未发生爆炸。鬼子炮手以为是哑弹,接连发射,然而既没墙倒屋塌的效果,也没有爆炸声响。发炮的鬼子惊诧莫名了,连续发射的十多发炮弹,竟全都钻进砖墙成了哑弹、死弹。几个鬼子莫名其妙,随之得知这是老子升天的老君台,吓得扛起榴弹筒和炮弹溜走了。没人能猜准他们当时的心态,是恐惧,抑或是触犯人道也触犯天道的罪孽感?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个老君台天天迎来又送走如我一样的观光者。除了对老子的崇拜以及对神化老子的好奇心,人们还多了一种对日本鬼子十余发榴弹炮不响不炸的真实故事的迷惑不解,然而谁也不会长久地放到心上。某一日,一个年过七旬的日本老者专程来到老君台,在圆柱形的砖砌台墙下跪倒,连连忏悔,连连谢罪。他就是当年用榴弹炮轰击老君台的炮手。那场罪恶的侵略战争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观光客把榴弹炮不炸不响的故事也只当做奇闻轶事,倒是这个当年发射炮弹的士兵背上了解不开放不下的心灵负担。他作为榴弹炮手,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射了多少枚炮弹,炸死了多少生灵,炸毁了多少间房屋,也许他已经忘记,然而发射到老子升天的老君台上的一颗都未炸未响的榴弹炮炮弹,却压在了他的心上,这不仅不能忘记,而且愈老愈清晰,负罪感也愈深重。他向有关人员毫不含糊地说,一共发射了13颗榴弹炮炮弹,一颗都未炸未响。他说这话之前,人们在老君台发现并找到了11颗未炸响的炮弹,后来果然又找到了两颗,可见当年这个日本炮手的记性有多么好。现在,这13颗未炸未响的榴弹炮炮弹,就展示在老君台,供国内国外的游人观赏,再由人们自己去破解这个神秘神奇的真实神话。 我至今解不开。 如此,初看时本不觉得神秘的老君台,我觉得一下子神秘起来,直到现在依旧神秘莫解。 不过我猜断:那个当年发射榴弹炮的炮手,那个后来跪倒忏悔的日本老人,已经解开了这个真实的神话。(有删改) 1.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1)老子曾经是一个大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老子升天的地方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经使我发生头发竖立、头皮发紧的生理反应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说“我列举这两件确凿无疑却也几乎人尽皆知的事”,是哪两件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参观老君台前后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最后两段里先说“直到现在依旧神秘莫解”,然后又说“已经解开了这个真实的神话”,这样说前后矛盾吗?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鸠书
- 2019-05-20 07:12
1 (1)历史上确有老子其人。 (2)这里的建筑应该精细一些,讲究一些。 (3)已使“我”感到惊惧(或震惊)、紧张。 2. 一件是指老子写了《道德经》,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另一件是老子就出生在鹿邑东太清集,有姓有名有号。 3. 参观老君台前,作者对老君台充满了兴趣;参观中,先是对老君台的粗糙感到失望;然后看到那一排已生出锈的炮弹时感到震惊、紧张;再后来听到有关这炮弹的故事时又感到神秘莫解。作者把自己的心理感受的变化作为线索贯串全文,使情节有起有伏;同时使文章自始至终充满神秘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4. 不矛盾。“直到现在依旧神秘莫解”,是指作者没有得出确切的答案;“已经解开了这个真实的神话”,是作者根据日本老人“跪倒忏悔”的行为进行的猜断,猜断答案可能就在他身上。这样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言已尽而意未穷。 1.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能力。第(1)句是针对前面“老君台,传说那是老子升天的地方”而言的,老子升天是传说,但老子确实是历史人物。第(2)句,作者“走到老君台前,我稍觉失望”,由下文可知,作者认为老君台的建筑应该精细一些,讲究一些,才能与老子相配,与这个传说相配。第(3)句是以具体描写表达抽象的心理感受。 2.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这”是近指代词,所指代的内容一般就在前面;另外前一句有一个分号,可知分号前后各指一件事。 3. 回答本题,要抓住文章中表现作者心理变化的语句,如第一段的最后一句、第三段、倒数第二段,从中提取关键信息,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即可。文章题目为“老 君台记”,全文也是以作者参观老君台前、参观中、参观后的不同的心理感受为线索进行叙述的。这样写,使文章充满了神秘色彩,同时也可以提高读者阅读的兴趣。 4. 对于第一问应注意最后一段开头的“不过我猜断”的字眼。对于第二问,作者说“已经解开了这个真实的神话”,但实质上没有明确告诉读者答案,只是让读者自己去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行路难
- 2020-05-01 10:32
对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