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送礼给人然后那个人叮嘱家人一定不要收但是他的家人收了的事例是什么来着
答案:3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13 12:40
- 提问者网友:温柔港
- 2021-04-12 18:48
古代送礼给人然后那个人叮嘱家人一定不要收但是他的家人收了的事例是什么来着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你哪知我潦倒为你
- 2021-04-12 19:18
苏东坡:丹心要学月月红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在担任徐州知府时,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著称,受到徐州百姓的称道和传颂。至今徐州城乡还流传着他不少的佳话。
苏东坡五十岁的时候,家人要为其祝寿,苏东坡一再制止,并嘱咐家人不准宣扬。谁料,寿辰这一天,来了一个送礼人,双手抱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家人便问:“请问尊姓大名,有何事?”来者说:“我叫赵钱孙李,来祝寿的。”家人听罢,奇怪地笑道:“那有这样的名字呢?”来者说:“我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寿,大家推荐我送一盆月月红,给知府大人做寿礼。”家人听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从不收礼,只好叫来者说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但愿大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家人把诗写在纸上,叫仆人把诗送给苏东坡看,让他来处理此事。不一会苏东坡出来,亲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着咏诗道:“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
后苏东坡虽赋闲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惩贪除恶的好名声却在民间永远流传。
于成龙:“清官第一”
被康熙皇帝称为“清官第一”的于成龙,山西永宁人,原是明朝诸生,崇祯年间曾考取过副榜贡生,顺治18年被清朝授予广西罗城县知县,开始了清廉卓越的仕途生涯。
于成龙任广西罗城县令时已45岁,家产尚可维持生计。当时,罗城属柳州府,偏处山隅。传说那里。“蛮烟瘴雨”,北方人难服水土,生还者十不一二。亲朋好友多劝他勿往。于成龙以“古人义不辞难”自勉,变卖部分家产,凑足盘缠100两。他将祖传田产文券交付长子于廷翼,叮嘱道:“我做官不管你,你治家莫想我。”路上,于成龙去看望一位同窗好友,披沥肝胆道:“我辈虽无科第份,上古之皋夔(kui)稷契岂尽科目中人耶?我此行决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四字,子素知我于莲池书院者,敢为子质言无隐。”一席话,无异于于成龙的就职宣言,其一生所为,亦如其言。
罗城的实际情况,比传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罗城县城只有居民6家,草屋数椽。县衙门没有门垣,院中长满荒草,中堂仅3间草房。东边是宾馆,西边是书吏舍,中间开一门,后面是内宅,茅屋3间,没有墙壁,破陋不堪。“虎啸猿掷,白昼行庭中”。百姓鸠形鹄面,如惊弓之鸟,无心生产。于成龙路上已染病在身,此时心中亦有些愁苦,却“扶病理事”。他堆土石为几案,在楹下支锅做饭,晚上睡觉头枕一口刀,床头放两支枪,以备不测。就在这种情况下,于成龙着手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地方经济,经过艰苦努力,取得明显成效。
更难能可贵的是,于成龙不仅以地方官的身份治理罗城,还以他自身的人格感化百姓,与百姓建立起家人父子般的亲密关系。于成龙到罗城之后,公事之余“则据案读书,数钱贳恶酒独酌,醉则隐几而卧,或竟日不冠履,既数日,吏民乐公坦怀易亲,皆乐就”,恭敬、亲热地称他为“阿爷”,或3天,或6日,到衙门环集问安,家中婚丧嫁祭,事事与他商量。
于成龙除朝廷俸禄外,分文不取。他自奉菲薄,生活清苦。离开老家时,他雇了5名壮仆相随。不料这几人适应不了罗城的生活,又黄又瘦,不久便病死1人,逃走3人。于成龙的儿子在老家,见到逃回的仆人,又寻觅4人,打发到罗城。这几个人仍然不适应,病死3人,剩下的一个昼夜号啕,一如疯魔。不久,这个仆人和原来剩下的那个仆人都弃他而去。百姓日富,感激于成龙实心任事,此时见状,十分不忍,每天早晚到衙门看望于成龙。有人还凑钱送给他,“跪进云:‘知阿爷苦,我百姓每供些少盐米费’。公笑谢曰:‘我一人在此,何须如许物,可持归易甘旨奉汝父母,一如我受。’众怏怏持去”。几年之后,于成龙的儿子来罗城看望他,百姓闻之,“则大喜奔哗庭中,‘阿爷人来,好带物安家去!’又进金钱如初,公又笑谢曰:‘此去我家6000里,单人携资,适足为累!’挥使去,众皆伏泣,公亦泣,卒不受。”
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渗透着诗人的满腔热血,表现了诗人崇高的情操,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这位诗人就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杰出的政治家于谦。
于谦曾作《小像自赞》,说自己“其性虽僻,其情则真。所宝者名节,所重者君亲。居不求逸,衣弗择故新。”性僻即性情刚正不阿。于谦认为名节是人最可宝贵的,“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但令名节不堕地,身外区区复何求”。他认为金钱会使人败坏,凡是贪图钱财之人,都会“千载遗腥臊”,“国法纵未及,公议安所逃”。因此,“大节还须咬菜根”,要清心寡欲,生活简朴。他一生正是一丝不苟地这样要求自己,即使身居高官,也从未丝毫放纵。他曾做《北风吹》诗说:“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冰霜历尽心不移,况复阳和景渐宜。”勉励自己要像柏树一样不畏风暴冰霜,自持节操,经得起任何磨难。
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兼巡抚河南、山西都御史时,年仅33岁。这一职务是正三品,在当时很显贵,但于谦丝毫不改其朴素俭约的本色。他上任时,行李简单,坐乘普通的骡车,既无锣鼓旗仗,又无卫兵仪从,不知情的人根本不会想到他就是巡抚大人。上任后,无论是明察,还是暗访,皆轻骑而行,摒弃那种前呼后拥,鸣锣开道,煊赫威势的官场习气。
当时,官场腐败,贿赂公行。尤其是英宗即位后,太监王振把持朝政,勾结内外贪官污吏,擅作威福。大臣进京,必须馈送重金厚礼,否则后果难堪。然而于谦一身正气,决不随波逐流,对王振一伙嗤之以鼻,从不买账。他每次进京,只带随身行装,“独不持土物贿当路”。好心人怕他遭殃,劝说:“你不带金银入京,也应带点土特产品送一送啊!”他举起袖子笑笑说:“谁说我没有带东西呢?你看这不是两袖清风吗!”并口占一首《入京》诗以明心迹: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在担任徐州知府时,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著称,受到徐州百姓的称道和传颂。至今徐州城乡还流传着他不少的佳话。
苏东坡五十岁的时候,家人要为其祝寿,苏东坡一再制止,并嘱咐家人不准宣扬。谁料,寿辰这一天,来了一个送礼人,双手抱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家人便问:“请问尊姓大名,有何事?”来者说:“我叫赵钱孙李,来祝寿的。”家人听罢,奇怪地笑道:“那有这样的名字呢?”来者说:“我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寿,大家推荐我送一盆月月红,给知府大人做寿礼。”家人听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从不收礼,只好叫来者说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但愿大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家人把诗写在纸上,叫仆人把诗送给苏东坡看,让他来处理此事。不一会苏东坡出来,亲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着咏诗道:“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
后苏东坡虽赋闲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惩贪除恶的好名声却在民间永远流传。
于成龙:“清官第一”
被康熙皇帝称为“清官第一”的于成龙,山西永宁人,原是明朝诸生,崇祯年间曾考取过副榜贡生,顺治18年被清朝授予广西罗城县知县,开始了清廉卓越的仕途生涯。
于成龙任广西罗城县令时已45岁,家产尚可维持生计。当时,罗城属柳州府,偏处山隅。传说那里。“蛮烟瘴雨”,北方人难服水土,生还者十不一二。亲朋好友多劝他勿往。于成龙以“古人义不辞难”自勉,变卖部分家产,凑足盘缠100两。他将祖传田产文券交付长子于廷翼,叮嘱道:“我做官不管你,你治家莫想我。”路上,于成龙去看望一位同窗好友,披沥肝胆道:“我辈虽无科第份,上古之皋夔(kui)稷契岂尽科目中人耶?我此行决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四字,子素知我于莲池书院者,敢为子质言无隐。”一席话,无异于于成龙的就职宣言,其一生所为,亦如其言。
罗城的实际情况,比传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罗城县城只有居民6家,草屋数椽。县衙门没有门垣,院中长满荒草,中堂仅3间草房。东边是宾馆,西边是书吏舍,中间开一门,后面是内宅,茅屋3间,没有墙壁,破陋不堪。“虎啸猿掷,白昼行庭中”。百姓鸠形鹄面,如惊弓之鸟,无心生产。于成龙路上已染病在身,此时心中亦有些愁苦,却“扶病理事”。他堆土石为几案,在楹下支锅做饭,晚上睡觉头枕一口刀,床头放两支枪,以备不测。就在这种情况下,于成龙着手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地方经济,经过艰苦努力,取得明显成效。
更难能可贵的是,于成龙不仅以地方官的身份治理罗城,还以他自身的人格感化百姓,与百姓建立起家人父子般的亲密关系。于成龙到罗城之后,公事之余“则据案读书,数钱贳恶酒独酌,醉则隐几而卧,或竟日不冠履,既数日,吏民乐公坦怀易亲,皆乐就”,恭敬、亲热地称他为“阿爷”,或3天,或6日,到衙门环集问安,家中婚丧嫁祭,事事与他商量。
于成龙除朝廷俸禄外,分文不取。他自奉菲薄,生活清苦。离开老家时,他雇了5名壮仆相随。不料这几人适应不了罗城的生活,又黄又瘦,不久便病死1人,逃走3人。于成龙的儿子在老家,见到逃回的仆人,又寻觅4人,打发到罗城。这几个人仍然不适应,病死3人,剩下的一个昼夜号啕,一如疯魔。不久,这个仆人和原来剩下的那个仆人都弃他而去。百姓日富,感激于成龙实心任事,此时见状,十分不忍,每天早晚到衙门看望于成龙。有人还凑钱送给他,“跪进云:‘知阿爷苦,我百姓每供些少盐米费’。公笑谢曰:‘我一人在此,何须如许物,可持归易甘旨奉汝父母,一如我受。’众怏怏持去”。几年之后,于成龙的儿子来罗城看望他,百姓闻之,“则大喜奔哗庭中,‘阿爷人来,好带物安家去!’又进金钱如初,公又笑谢曰:‘此去我家6000里,单人携资,适足为累!’挥使去,众皆伏泣,公亦泣,卒不受。”
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渗透着诗人的满腔热血,表现了诗人崇高的情操,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这位诗人就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杰出的政治家于谦。
于谦曾作《小像自赞》,说自己“其性虽僻,其情则真。所宝者名节,所重者君亲。居不求逸,衣弗择故新。”性僻即性情刚正不阿。于谦认为名节是人最可宝贵的,“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但令名节不堕地,身外区区复何求”。他认为金钱会使人败坏,凡是贪图钱财之人,都会“千载遗腥臊”,“国法纵未及,公议安所逃”。因此,“大节还须咬菜根”,要清心寡欲,生活简朴。他一生正是一丝不苟地这样要求自己,即使身居高官,也从未丝毫放纵。他曾做《北风吹》诗说:“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冰霜历尽心不移,况复阳和景渐宜。”勉励自己要像柏树一样不畏风暴冰霜,自持节操,经得起任何磨难。
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兼巡抚河南、山西都御史时,年仅33岁。这一职务是正三品,在当时很显贵,但于谦丝毫不改其朴素俭约的本色。他上任时,行李简单,坐乘普通的骡车,既无锣鼓旗仗,又无卫兵仪从,不知情的人根本不会想到他就是巡抚大人。上任后,无论是明察,还是暗访,皆轻骑而行,摒弃那种前呼后拥,鸣锣开道,煊赫威势的官场习气。
当时,官场腐败,贿赂公行。尤其是英宗即位后,太监王振把持朝政,勾结内外贪官污吏,擅作威福。大臣进京,必须馈送重金厚礼,否则后果难堪。然而于谦一身正气,决不随波逐流,对王振一伙嗤之以鼻,从不买账。他每次进京,只带随身行装,“独不持土物贿当路”。好心人怕他遭殃,劝说:“你不带金银入京,也应带点土特产品送一送啊!”他举起袖子笑笑说:“谁说我没有带东西呢?你看这不是两袖清风吗!”并口占一首《入京》诗以明心迹: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平生事
- 2021-04-12 22:10
悬鱼太守
- 2楼网友:廢物販賣機
- 2021-04-12 20:32
先礼后兵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