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的问题说明,有助于回答者给出准确的答案
回答请简洁点,直接在网上搞别人的长篇大论我也会的
供应链质量管理与协同质量链管理有什么区别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7 11:42
- 提问者网友:轻浮
- 2021-03-06 16:57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街头电车
- 2021-03-06 17:33
一、供应链质量的形成过程
在供应链环境下,产品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需要由供应链成员企业共同完成,产品质量客观上是由供应链全体成员共同保证和实现的,但产品质量的形成和实现过程实际上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供应链质量管理就是对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的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因此,构建一个完整有效的供应链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供应链具有持续而稳定的质量保证能力,能对用户和市场的需求快速响应,并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
二、供应链质量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管理与单个企业内的质量管理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供应链质量管理立足于供应链的高度,从建立供应链质量体系的高度来考虑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重点研究“供应链上质量活动质量信息的集成”。
2.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组织者和发起者,同时也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主体,核心企业组织和构建供应链的过程,也是构建“供应链质量保证体系”的过程。
3.成员企业本身都具有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但是在基于特定产品的供应链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质量职能。
4.成员企业是主权独立的实体,相互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是共同合作的关系。
5.成员企业地理位置分散,信息交流将主要依赖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加入供应链实际上对成员企业本身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要求。
6.专门的运输企业作为运输服务提供者加入了供应链,他们的服务水平是保证整个供应链中物流通畅的重要环节。
随着用户需求、市场环境,以及成员企业自身的不断变化,供应链竞争能力和质量保证能力也在不断地变化。为了保持持续的竞争能力和质量保证能力,供应链需要淘汰不合格成员,吸纳新成员,并不断优化整个供应链范围的业务流程。因此,供应链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与单个企业相比,存在明显的动态性,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管理的手段与方法应能适应其动态性。
三、供应链质量管理策略
1.协同研发、创新。协同研发即邀请供应商参加研发过程。这将大大加快制造企业的创新活动,从而使产品质量更优。另外,制造商也可协助供应商改进原材料和包装。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研发是供应链管理广泛采用的方法,有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有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而且越来越强调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
2.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最重要的协同创新莫过于重建两者的关系。以产品为中心的供求关系将渐渐变成以服务为中心的供求关系,由于供应链企业的是终目的是要使整条供应链有利于保证质量。因此,供应链质量管理将尽可能提供产品所需的服务,而非产品本身。
3.加强对供应链顾客需求的研究。在供应链管理中对顾客需求的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顾客需求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重要输入,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1333236613462是新一轮质量改进的起点 为了使顾客满意。必须不间断地广泛收集、获取顾客的需求信息,缩小与顾客之间的“质量差距”。
4.充分共享重视质量信息。质量信息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供应链质量管理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质量信息量大而复杂,呈现出动态、多参数、多源头等特点。质量信息不仅来源于产品的设计、检测、销售等部门,而且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和社会延伸,成员企业间在质量括动上的协同必须建立在对质量信息的有效处理之上。因此,质量信息的处理技术不仅要能够对动态的过程参数进行有效的分析,而且还要能紧密地结合状态的识别、诊断与控制。
5.有效的管理与选择供应商进行。20世纪80年代以后,“横向一体化”管理模式逐渐取代了早期企业普遍追求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企业通过借助外部资源,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能力以获得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此时,由于产品质量的形成经过了许多上下游企业和组织,供应商和外协厂家提供的零部件、半成品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因此必须根据先进制造模式的特征,加强对供应商和外协厂家的选择和质量协同管理。
6.持续改善供应链上的组织和人员素质。供应链质量管理活动涉及不同的组织和人员,和谐的组织和高索质的员工是成功实现质量管理工作的保证。有效的人际关系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它对增强员工的质量责任感和关心质量的积极性有重要的影响 在先进制造模式环境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组织结构应如何适应、人员素质如何提高,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的对象。
7.零缺陷质量管理技术。在供应链质量管理环境下,质量的“零缺陷”已是应有之义。实现卓越的质量表现。缺少先进的技术支撑是不可能实现的。供应链环境下的零缺陷质量管理需要得到先进制造模式的支撑,包括零缺陷设计、制造、管理、信息等流程。许多先进制造技术、零缺陷质量管理技术都是基于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因此,信息技术在整个供应链的零缺陷质量管理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唐晓青等人提出了面向全球化制造的“协同质量链管理”的概念。下面就其主要思想进行阐述:
不同于传统的“黑箱型”质量关系模式,协同质量链管理强调彻底打破质量黑箱的封闭界限,综合运用技术、管理等多种手段,从观念、方法、过程、体系等方面营造基于开放、合作、协同模式的新型企业间质量关系,以整体的、系统的、集成的观点看待并组织产品全生命周期与全过程的管理。在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乃至最终用户之问建立一条敏捷、畅通、受控、优化的广域质量链路,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全球供应链制造系统及其成员企业的质量水平。协同质量链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面向全球供应链的广域集成。它不同于单一企业环境中的内部集成,质量链管理致力于实现成员企业问在全球供应链范围的广域集成,并追求建立敏捷、高效的三维集成框架。
(2)广域协同性。质量链管理追求建立面向全球供应链环境的企业间广域协同平台。借助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广域协同平台,广泛分布的供应链合作企业间可以及时进行讨论、交流,并就共同的质量问题展开协同工作。
(3)敏捷性。质量链管理追求两方面的敏捷性:一方面是质量链行为的敏捷性。包括对质量异常反应与处理的敏捷性、对用户需求信息传递与反馈的敏捷性、成员间沟通与协调的敏捷等。另一方面是对全球供应链动态重构的敏捷性,能够快速或自动适应供应链在产品结构、业务流程以及成员企业等方面的动态变化。
(4)开放性。质量链管理追求开放式的体系架构与管理思维,允许并鼓励具有不同业务领域、文化背景或管理理念的成员之间本着自愿、平等、自治的原则围绕共同的质量目标组建开放式或联邦制的质量管理架构。
5.结语
在供应链环境下,产品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需要由供应链成员企业共同完成,产品质量客观上是由供应链全体成员共同保证和实现的,但产品质量的形成和实现过程实际上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供应链质量管理就是对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的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因此,构建一个完整有效的供应链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供应链具有持续而稳定的质量保证能力,能对用户和市场的需求快速响应,并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
二、供应链质量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管理与单个企业内的质量管理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供应链质量管理立足于供应链的高度,从建立供应链质量体系的高度来考虑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重点研究“供应链上质量活动质量信息的集成”。
2.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组织者和发起者,同时也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主体,核心企业组织和构建供应链的过程,也是构建“供应链质量保证体系”的过程。
3.成员企业本身都具有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但是在基于特定产品的供应链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质量职能。
4.成员企业是主权独立的实体,相互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是共同合作的关系。
5.成员企业地理位置分散,信息交流将主要依赖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加入供应链实际上对成员企业本身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要求。
6.专门的运输企业作为运输服务提供者加入了供应链,他们的服务水平是保证整个供应链中物流通畅的重要环节。
随着用户需求、市场环境,以及成员企业自身的不断变化,供应链竞争能力和质量保证能力也在不断地变化。为了保持持续的竞争能力和质量保证能力,供应链需要淘汰不合格成员,吸纳新成员,并不断优化整个供应链范围的业务流程。因此,供应链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与单个企业相比,存在明显的动态性,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管理的手段与方法应能适应其动态性。
三、供应链质量管理策略
1.协同研发、创新。协同研发即邀请供应商参加研发过程。这将大大加快制造企业的创新活动,从而使产品质量更优。另外,制造商也可协助供应商改进原材料和包装。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研发是供应链管理广泛采用的方法,有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有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而且越来越强调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
2.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最重要的协同创新莫过于重建两者的关系。以产品为中心的供求关系将渐渐变成以服务为中心的供求关系,由于供应链企业的是终目的是要使整条供应链有利于保证质量。因此,供应链质量管理将尽可能提供产品所需的服务,而非产品本身。
3.加强对供应链顾客需求的研究。在供应链管理中对顾客需求的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顾客需求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重要输入,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1333236613462是新一轮质量改进的起点 为了使顾客满意。必须不间断地广泛收集、获取顾客的需求信息,缩小与顾客之间的“质量差距”。
4.充分共享重视质量信息。质量信息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供应链质量管理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质量信息量大而复杂,呈现出动态、多参数、多源头等特点。质量信息不仅来源于产品的设计、检测、销售等部门,而且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和社会延伸,成员企业间在质量括动上的协同必须建立在对质量信息的有效处理之上。因此,质量信息的处理技术不仅要能够对动态的过程参数进行有效的分析,而且还要能紧密地结合状态的识别、诊断与控制。
5.有效的管理与选择供应商进行。20世纪80年代以后,“横向一体化”管理模式逐渐取代了早期企业普遍追求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企业通过借助外部资源,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能力以获得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此时,由于产品质量的形成经过了许多上下游企业和组织,供应商和外协厂家提供的零部件、半成品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因此必须根据先进制造模式的特征,加强对供应商和外协厂家的选择和质量协同管理。
6.持续改善供应链上的组织和人员素质。供应链质量管理活动涉及不同的组织和人员,和谐的组织和高索质的员工是成功实现质量管理工作的保证。有效的人际关系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它对增强员工的质量责任感和关心质量的积极性有重要的影响 在先进制造模式环境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组织结构应如何适应、人员素质如何提高,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的对象。
7.零缺陷质量管理技术。在供应链质量管理环境下,质量的“零缺陷”已是应有之义。实现卓越的质量表现。缺少先进的技术支撑是不可能实现的。供应链环境下的零缺陷质量管理需要得到先进制造模式的支撑,包括零缺陷设计、制造、管理、信息等流程。许多先进制造技术、零缺陷质量管理技术都是基于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因此,信息技术在整个供应链的零缺陷质量管理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唐晓青等人提出了面向全球化制造的“协同质量链管理”的概念。下面就其主要思想进行阐述:
不同于传统的“黑箱型”质量关系模式,协同质量链管理强调彻底打破质量黑箱的封闭界限,综合运用技术、管理等多种手段,从观念、方法、过程、体系等方面营造基于开放、合作、协同模式的新型企业间质量关系,以整体的、系统的、集成的观点看待并组织产品全生命周期与全过程的管理。在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乃至最终用户之问建立一条敏捷、畅通、受控、优化的广域质量链路,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全球供应链制造系统及其成员企业的质量水平。协同质量链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面向全球供应链的广域集成。它不同于单一企业环境中的内部集成,质量链管理致力于实现成员企业问在全球供应链范围的广域集成,并追求建立敏捷、高效的三维集成框架。
(2)广域协同性。质量链管理追求建立面向全球供应链环境的企业间广域协同平台。借助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广域协同平台,广泛分布的供应链合作企业间可以及时进行讨论、交流,并就共同的质量问题展开协同工作。
(3)敏捷性。质量链管理追求两方面的敏捷性:一方面是质量链行为的敏捷性。包括对质量异常反应与处理的敏捷性、对用户需求信息传递与反馈的敏捷性、成员间沟通与协调的敏捷等。另一方面是对全球供应链动态重构的敏捷性,能够快速或自动适应供应链在产品结构、业务流程以及成员企业等方面的动态变化。
(4)开放性。质量链管理追求开放式的体系架构与管理思维,允许并鼓励具有不同业务领域、文化背景或管理理念的成员之间本着自愿、平等、自治的原则围绕共同的质量目标组建开放式或联邦制的质量管理架构。
5.结语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