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我们为什么不喜欢去书店了?

答案:1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8 10:21
  • 提问者网友:城市野鹿
  • 2021-03-27 14:04
我们为什么不喜欢去书店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蓝房子
  • 2021-03-27 15:38
诗人严彬编了一本书叫《北京书店印象》(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1月版),原来约稿的时候差点推脱了。我是个外地人,去北京的次数掰着指头都数过来,虽然每次都去逛书店,但是也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一看。拜访有名的书店没有几个,买书也没多少,所以觉得没有资格说北京的书店。看看成书里的文章作者,解玺璋、沈昌文、俞晓群、止庵、许知远、刘苏里、绿茶等等,都是京城里有名的读书人,他们笔下的北京书店应该是别有一番心得。
我印象里的北京书店,首屈一指当然是刘苏里的万圣书园,我只去过一次。那一次也是印象不好――不是因为书不好,更不是因为书店不好,而是相反,因为书太好,书店太大。如果是像新华书店那样的书店,就算有一栋楼的书,我也不稀罕,因为知道其中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实在太少了,根本构不成任何心理压力。但是在万圣书园,第一次我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威胁――所有的书都是自己渴求的书,所有的书都是自己想买的书,所有的书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书,一排排,一架架,高耸入屋顶。就仿佛博尔赫斯笔下的宇宙图书馆,看不到边界,看不到尽头,知识第一次以无边海洋方式击中了我。这么多的书,我穷尽一生,又能够读多少呢,想到这里,望着一排排书架,片刻有种绝望的眩晕,知识的威胁。万圣书园的存在,让我意识到了人类的渺小,知识的浩瀚无垠,而我们的阅读极力抓住的只是宇宙图书馆中的一个瞬间。任何阅读都是碎片化的,这是它的本质,这是对苏格拉底那句“人要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的最好呼应。
我给《北京书店印象》写的文章名字是“淘书无乐趣”,话是有点夸大了,不是淘书无乐趣,而是淘书无处可淘了。淘书当然是淘旧书,但就算是旧书大家也都去了孔夫子抢拍和网购,想买新书的也很少去书店,几大网店的折扣也诱人,当然是不二选择。也许正因为这种网店的冲击,让书店成为了每个城市里都岌岌可危的高危文化地标,一片正在消逝的文化风景。
既然现在已经是全球化时代了,书业的凋零自然也是一种全球现象。读苏枕书的《京都古书店风景》(中华书局2015年10月版),写到很多日本的旧书店,同样步履维艰。书中有一篇提到她去拜会一家专门搜集中国方面图书的津田书店,老板夫人正好是北京人,极是爽快周到。原来他们的生意也非常有限,也基本都靠网店支持。再就是一年三次的古本祭,还有各地的古本即卖会。北京来的夫人说:“做旧书生意固然也有赚钱的法子,不过我们懒,只做自己喜欢的范围,也不勉强。早些年国内书画还没热起来的时候,圈内有朋友建议低价收一些,说过几年保管儿赚。先生就不愿意,只说不感兴趣的事儿,再赚也不乐意做。我们就守着这么间店,每个月交房贷、吃喝用度,加上女儿学习的费用,也够用。”因为“老天饿不死瞎家雀儿嘛。”
推荐这本关于京都旧书店的书,一方面是因为可以和国内旧书店的发展进行一个对照,一个是因为苏枕书写到了很多旧书和人的故事。作为日本历史文化名城的京都,不仅风景迷人,古迹众多,散布于街衢的众多旧书店也往往令人留连忘返。苏枕书以游学之便,记录书店的故事和那些可亲可爱的人情,感知岁月的流转在京都古书店留下的印迹。此外,书中穿插诸多关于京都历史文化与风土景物的描写,读起来也是很享受。
读书人都知道这回事:读书当然没有买书多,而写书自然也没有读书多。近期多美国小说家安?帕奇特的随笔《剧院里最好的座位》(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版),其中有句话就印象很深,她说,我认为,在文学上给我们最大影响的,不是我们喜爱什么,而是在我们心态特别开放的时期,恰好阅读了什么。我们买了很多书,放在家里书架上,大多数都是沉默无言的,他们存在的最大作用一个是炫耀自己知识的渊博,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可以让我们想读某本书的可以随时读到。福楼拜那句话说得不错:如果一个人足够认真地读上十本书,他就能成为一个圣人。大多数人通常做不到这一点,因此转而收藏书籍,以炫耀他们的书房。
说得我都心虚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