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斗百草的历史演变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27 20:24
  • 提问者网友:美人性情
  • 2021-11-27 04:13
斗百草的历史演变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末日狂欢
  • 2021-11-27 05:00
古来有斗百草的游戏,又称斗草、斗花。起源甚早。唐刘禹锡诗句有“若共吴王斗百草,不如应是欠西施”,说的是春秋末期,吴王和西施就已在宫中玩斗百草了。
这在宋人龚明之的《中吴纪闻》中也有记载。吴王,指夫差,都于吴(今江苏苏州),值其盛时,争得诸王中的霸主地位。越人与之战,屡败,且都城会稽亦被攻下。传说越王勾践为复仇,命范蠡求得美女西施送给吴王夫差。夫差得西施后,在都城西面的砚石山(今苏州市西灵岩山)特地建馆娃宫,与西施整日在宫中作乐,朝纲渐废,国力空虚,终被越王所灭。 斗草之戏,周代已行, 《诗经·周南·芣苢》也许可作旁证。清人翟灏《通俗编》卷三十“斗百草”说:“申公《诗说》以《芣苢》为儿童斗草嬉戏歌谣之辞,则周初巳有此戏。”申公即申培,汉代鲁人,解释《诗经》自成一派,有“鲁诗”之称。只是,这里所说“周初”,稍有不妥。今人多认为《周南》作品大约成于西周末东周初之间。《芣苢》全诗如下: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即车前子草。斗草游戏最通行的也是儿童最常采用的方式是比较草的韧性。具体玩法是,让两草(或花茎)交叉,两人各捏草之两头,用力拉扯,直至一草被拉断为止,以草不断的一方为胜。 车前子是玩斗草的好材料,直至今天仍然如此。申培《诗说》云:“《芣苢》,童儿斗草嬉戏歌谣之词赋也。”解释此诗人多有分歧,申氏别是一家,仅供参考。申培《诗说》,为“斗草”一名首见,并说明直至汉代,斗百草也是儿童爱玩的游戏。 到了南北朝,斗百草在南方已演变为节期的风俗。”每年端午节,汉族民间百姓除了食粽子、饮雄黄酒、举行赛龙舟外,还形成玩斗百草的习俗。
这时斗百草之戏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古俗认为五月为恶月、毒月,必须采集百草来解厄,以渡过难关。百草中包括艾草、菖蒲等,可编为人形,钉于门上,用以镶除毒气;挂五色索于儿童颈、臂等处,可保百岁无灾,因称“百岁索”。百岁索原是以百草编制,后始易为彩绘。这些活动并非完全是迷信,亦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例如,艾,又称白艾、家艾、艾蒿、五月艾,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医可入药,性温、味苦,功能为祛寒湿。将艾拧成绳晒干,点燃后可以驱蚊蝇,其叶加工如绒,称“艾绒”,为针灸材料。而在南方,五月之初,时为仲夏,多雨潮湿,细菌繁殖快,易于染病,悬艾叶、菖蒲于门前,可借助它们挥发的气味,驱除邪气,消解病毒。这样,人们到郊野采集百草,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娱乐式的斗草游戏,就会很自然地发生和流行起来。所以《事物纪原》说:“竞采百药,谓百草以蠲除毒气,故世有斗草之戏。”颇为有理。 百花争艳满庭芳,莺歌燕舞女儿乡。不喜饮酒猜拳乐,闲将斗草过时光。
明翟佑《四时宜忌》:『《荆楚记》曰:三月三日,四民踏百草。时有斗百草之戏,亦祖此耳。』高启《斗草》诗:『摘拾遍丛丛,铺茵曲槛东。众家谁得?胜独有并红。』 又据《清异录》卷二载,南汉后主刘鋹,春深时节,令宫女玩斗花之戏。玩法是,每日凌晨开后苑,让宫女到苑中花园采摘花草,过不多久,由后主号令同时回宫,锁上园门。吃罢早饭,让宫女们集合于殿中,互比所采花草品种的多寡,输者判罚。每天各大门由宦官把守,宫女出入都要搜身,还要核对姓名,法制甚严,以致当时人称“花禁”。后主刘鋹,史载他在位时,朝政腐败,宦官擅权,他仅做了四年皇帝,就被宋兵攻下京城番禺(今广东广州),缴械投降。 清代,宫廷画家金廷标有一幅《群婴斗草图》,今珍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画为挂轴,画面为一群男孩在湖石花丛间斗草嬉戏。人物写实,敷色艳丽。画左上方有乾隆皇帝的题诗及落款:“垂杨奇石草芊萋,红绿倾篮斗贾低。赤子之心爱生意,名言那识有濂溪。甲申夏日御题。”根据题款,知此作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农历五月五日端午前。此画提供了儿童从采集到斗草全过程的形象资料,甚为珍贵。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