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8-19 18:50
- 提问者网友:不要迷恋哥
- 2021-08-19 15:31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时间的尘埃
- 2021-08-19 15:58
一、 数感源于生活体验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例如,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对“1个物体”应多提供学生生活实际中熟悉的材料,如一块饼、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条船……;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感受1千米、10千米的路程;到储蓄所存款、取款,观看利率表,来感受1%、2%、4%利息的估算;到超市去看看、称称、估估各类蔬菜、肉类的重量;分发作业本感受平均分等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它不仅可以启蒙数感,还能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行为,使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二、 数感源于动手实践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动手实践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在这一动态的认知活动中,它既满足了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等心理特点,又可以集中注意,激发动机。使学生在自己的创造中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理解。动手实践活动就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战线,也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动手实践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数感的培养离不开动手实践。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先复习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及推导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剪刀和梯形纸分组动手操作,互相讨论。先后得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有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把一个梯形沿对角线剪成两个三角形;有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还有通过割补法把一个梯形拼成一个三角形。最后让学生合作讨论归纳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把数感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可是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学生既获取了知识,又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 数感源于观察思考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它是思维的门户。任何一个数学问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解决它,就必须依据问题的具体特征,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分析,透过表面现象考察其本质,才能对问题有灵敏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
例如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先让学生口算并出示题目:16╳2=32
16╳20=320
16╳200=3200
16╳2000=32000
然后引导观察:仔细观察上面四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发生变化)把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相比较,第二个因数是怎么变的?积呢?你还能从哪些算式的比较中得出这个结论?如果把第三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你又能发现什么?第四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比呢?这样从上向下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如果从下向上观察呢?从而很顺利的得出积的变化规律。以上教学从整体到部分,由部分又回到整体,从上向下,从下向上,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观察,将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从事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资助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优化数感。
四、 数感源于科学训练
数学基础知识在职能发展过程中始终起着奠基和主导作用,没有知识,就无法形成数感;反之,数感抚健全,知识也就越扎实,而且知识更易活化。......余下全文>>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例如,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对“1个物体”应多提供学生生活实际中熟悉的材料,如一块饼、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条船……;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感受1千米、10千米的路程;到储蓄所存款、取款,观看利率表,来感受1%、2%、4%利息的估算;到超市去看看、称称、估估各类蔬菜、肉类的重量;分发作业本感受平均分等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它不仅可以启蒙数感,还能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行为,使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二、 数感源于动手实践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动手实践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在这一动态的认知活动中,它既满足了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等心理特点,又可以集中注意,激发动机。使学生在自己的创造中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理解。动手实践活动就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战线,也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动手实践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数感的培养离不开动手实践。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先复习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及推导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剪刀和梯形纸分组动手操作,互相讨论。先后得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有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把一个梯形沿对角线剪成两个三角形;有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还有通过割补法把一个梯形拼成一个三角形。最后让学生合作讨论归纳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把数感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可是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学生既获取了知识,又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 数感源于观察思考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它是思维的门户。任何一个数学问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解决它,就必须依据问题的具体特征,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分析,透过表面现象考察其本质,才能对问题有灵敏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
例如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先让学生口算并出示题目:16╳2=32
16╳20=320
16╳200=3200
16╳2000=32000
然后引导观察:仔细观察上面四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发生变化)把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相比较,第二个因数是怎么变的?积呢?你还能从哪些算式的比较中得出这个结论?如果把第三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你又能发现什么?第四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比呢?这样从上向下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如果从下向上观察呢?从而很顺利的得出积的变化规律。以上教学从整体到部分,由部分又回到整体,从上向下,从下向上,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观察,将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从事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资助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优化数感。
四、 数感源于科学训练
数学基础知识在职能发展过程中始终起着奠基和主导作用,没有知识,就无法形成数感;反之,数感抚健全,知识也就越扎实,而且知识更易活化。......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