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和《藤野先生》的两个事件先后触发了鲁迅怎样的思想变化?
答案:3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1 15:29
- 提问者网友:星軌
- 2021-03-01 08:41
其中写到“庸医害人”和“国人围观日军枪杀中国人”。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長槍戰八方
- 2021-03-01 09:12
是这样的《父亲的病》——行医救人,《藤野先生》——医人无用,关键在于改变人的思想乃至灵魂。
“庸医害人”和“国人围观日军枪杀中国人”这两个事件,促使鲁迅从原来打算“学医救国”,转变为 “弃医从文”的决定
“庸医害人”和“国人围观日军枪杀中国人”这两个事件,促使鲁迅从原来打算“学医救国”,转变为 “弃医从文”的决定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归鹤鸣
- 2021-03-01 10:38
朝花夕拾》是鲁迅小时生活的写照,其中当然也寄托着鲁迅幼年时候的美好理想抱负,但是其中也有个别的文章是鲁迅长大后回乡的所见所感所忆,在这其中其中就可以看到鲁迅的思想的变化。有幼时的想法天真到成年后对地位的看法,其中的无奈都可以看出。这样就让鲁迅很清晰的认识到当时的那个地位高低贵贱的世俗观;而《父亲的病》也是顺理成章的,由病痛求医很简单让鲁迅想到了当医生来救治病人的想法,此时的鲁迅的想法只是很单纯的认为落后的社会需要先进的医生来为病人治病;当在求医的过程中的一些经历之后,如同《藤野先生》一文所讲,自己的想法在这里受到了冲击,在这个“人吃人”的社会里,单纯的学医救人已经无法把麻木的中国人所唤醒,所以毅然决定弃医从文,用自己的笔杆子作枪和旧社会的世俗观作战。这就是鲁迅在经历不同的时间之后,思想逐渐改变的大概路线。
- 2楼网友:独钓一江月
- 2021-03-01 10:11
“庸医害人”和“国人围观日军枪杀中国人”这两个事件,促使鲁迅从原来打算“学医救国”,转变为 “弃医从文”的决定。
《父亲的病》中父亲的不幸去世,让鲁迅萌生了学医的念头,并且付诸行动。而当他真的来到日本打算学医,并潜心研究医学的时候,看到了“国人围观枪杀中国人”的电影,于是他的想法就又发生了改变,他认为只治好人们肉体上的病痛,是不能振兴中国的,人的精神灵魂才是最关键的。于是他弃医从文,拿起手中的笔,唤醒人们的良知。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