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如何正确理解《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所规定的国家利益

答案:3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6 16:28
  • 提问者网友:做自己de王妃
  • 2021-03-16 04:01
如何正确理解《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所规定的国家利益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走死在岁月里
  • 2021-03-16 04:25
《合同法》第五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
不是指双方同时故意签定此地合同。
“损害国家利益”,
广义解释:一是公权利意义上的国家利益,就是纯粹的国家利益;二是国有企业的利益,因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是国家,因此才有这样的结论;三是社会公共利益。
狭义解释;公权利意义上的国家利益,就是纯粹的国家利益;
“损害国家利益”是指合同的内容,损害国家利益。如,一方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走私货物合同.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人類模型
  • 2021-03-16 05:35
蒋玉林 律师 《民法通则》及原《经济合同法》对于以欺诈手段订立合同一概视为无效合同,但新《合同法》却对以欺诈手段订立的合同的效力移送好对象的不同进行了区别对待,即将损害国家利益的规定为绝对无效,否则是可撤销合同。但何为“国家利益”?法律却没有明确的定义,这使得在审判实践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混乱和分歧。就此,笔者试析如下。 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了合同绝对无效的法定情形,其中第一项就涉及国家利益,即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是绝对无效合同。该条第二项也涉及到国家利益即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第三人利益的,这种合同就是无效合同。要想正确适用法律,那么我们在司法实践中首先要解决的是的问题就是要正确理解国家利益究竟指的是什么?众所周知,法律非经解释不能适用,作为一名律师或法官最重要的专业技能就是娴熟地运用法律解释方法的技能。律师面对一个纠纷的时候首先应当运用各种解释的方法,确定法律条文的具体含义,这是我们律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在1999年合同法颁布以后,可以明确看出合同法较《民法通则》和《经济合同法》而言对无效合同的法律依据进行了明显的压缩,围绕着国家利益如何进行法律解释,以确定国家利益的正确内函和外延,存在着非常大的意见分歧。意见集中体现在国有、国家控股、国家参股公司的利益,是否是国家利益。这样的问题在审判实践中也是经常引起争论。尤其是在贷款诈骗的案件,犯罪分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提供虚假的贷款资料并获罪,这种情况下借款合同是否有效,对银行方面而言就面临着是以何种方式和理由追究借款人的民事责任。一些学者明前指出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利益就是国家利益,也有一些观点认为国有企业实际就是独立经营的企业法人,应当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不应在法律上作这样特别的保护。在司法实践中以欺诈手段与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金融机构签订的合同被法院认定合同无效的情形时非常多的。 我们认为关于国有、国家控股、国家参股公司的利益,无论从逻辑角度还是合同法价值取向上,合同法所称的国家利益都不能包括国有企业以及国有控股、参股公司的利益。 首先,如果该类合同认定绝对无效,那么在审判实践中就会有这样的认识,那就是动用国家的公权力,对市场交易关系进行直接的干预,也就是说凡是在认定合同绝对无效的地方,就不存在合同自由原则的贯彻和体现。假设这种观点正确的话,那么我们国家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至少有一条主线,就是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也就是让国有企业充分享有市场的自主权,这是我们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如果所国家利益在合同法上就是或包括了国有企业、国家控股、参股公司的利益,也就是所市场交易在相当多的情况下用国家公权利直接代替市场主体,也就是作为市场主体的国有企业的自主权,这显然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是背道而驰的,这实际上使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在wto背景下,目前还有相当多的国家不承认我国是市场经济国家,这也使得我们的企业在反倾销调查中多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坚持国有企业的利益就是国家的利益,等于是在所国有企业不是普通的市场主体,国家应对国有企业对外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可实际上并非如此。其次,众所周知平等原则是民法的最基本的原则,它是民法的基础。在正在起草的《民法典》及《物权法》都强调国有财产、集体财产、私人财产实行平等的保护的原则,就是说财产不管是谁的,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和承认。就从这一点来讲,如果说国有企业、国有控股公司、国有参股公司的利益就是国家利益,要用不同于其它类型的市场主体的规则进行调整,这显然是不符合民法上最基本的平等原则的。再者,如果认为包括国有、国家控股、国家参股公司的利益,那么在司法实践中一个尴尬的问题。例如,一个公司国有股份占50%,这个公司和其它主体之间订立合同,对方实施了欺诈胁迫行为,损害了这家国家控股公司的利益,我们如何认定该合同效力?是因为国家控股50%,因此这个合同的50%是绝对无效的,剩下的50%按照《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是可变更可撤销合同,这肯定是一个笑话。如果整个合同都认定绝对无效,其他50%的股份可能是由自然人或民营企业控制的,那么凭什么按照损害国家利益的法律规则,把人家掌握股份的那一部分所代表的利益也认为是无效的?从这点来讲,国家利益包括国有企业、国家参股、控股公司的利益在逻辑上是不能站住脚的。反过来,如果一方实施欺诈、胁迫行为,损害国有控股、参股公司利益的,不作绝对无效处理,仅将损害国有独资公司等国有企业的利益的合同作绝对无效处理,那又违反了类似问题类似处理的法治原则。 在审判实践中,合同法所称的国家利益应理解为以下三种类型的利益较为妥当。1,国家在整体上具有经济利益。例如国家与国民经济秩序有关的国家利益,这是国家在整体上具有的经济利益。如果合同当事人的利益与国家整体上的经济利益冲突,该合同就是绝对无效的合同。2,国家在整体上具有的政治利益,也就是国家的政治利益。3,国家在整体上具有安全利益。a公司与b公司之间订立技术进出口合同,b公司是某外国公司,在该技术进出口合同中的技术影响了我们国家的战略安全,这个合同就是绝对无效合同。
  • 2楼网友:低音帝王
  • 2021-03-16 05:22
我国《合同法》第5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具体解释如下: 一、因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是行为人在他方有意的欺诈下陷于某种错误认识而为的民事行为。构成欺诈应具备如下条件: 1、是必须有欺诈人的欺诈行为。欺诈行为是能使受欺诈人陷于某种错误,加深错误或保持错误的行为。主要表现情形有三种,即捏造虚伪的事实、隐匿真实的事实、变更真实的事实。 2、是必须有欺诈人的欺诈故意。欺诈故意是由于欺诈人的欺诈行为而使他人陷于错误,并基于此错误而为意思表示的故意。 3、是必须有受欺诈人因欺诈人的欺诈行为而陷入的错误。这里所说的“错误”,是指对合同内容及其他重要情况的认识缺陷。传统民法认为,构成欺诈必须由受欺诈人陷入错误这一事实,受欺诈人未陷入错误,虽欺诈人有欺诈故意及行为,在民法上不发生欺诈的法律后果。 4、是必须有受欺诈人因错误而为的意思表示。所谓受欺诈人因错误而为的意思表示,即错误与意思表示之间有因果关系。错误的认识必须是进行意思表示的直接动因,才能构成欺诈。 5、是欺诈是违反了民事活动应当遵循的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要求人们在民事活动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 二、所谓胁迫,是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相对方作出违背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胁迫也是影响合同效力的原因之一。胁迫构成应当具备如下条件: 1、是必须是胁迫人的胁迫行为。所谓胁迫行为是胁迫人对受胁迫人表示施加危害的行为。胁迫行为在《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9条已规定清楚。 2、是必须有胁迫人的胁迫故意。所谓胁迫故意,是指胁迫人有使表意人(受胁迫人)发生恐怖,且因恐怖而为一定意思表示的意思。即包含两层含义:须有使受胁迫人陷于恐怖的意思和须有受胁迫人因恐怖而为一定意思表示的意思。 3、是胁迫系属不法。所谓不法,情形有三种:有目的为不法,手段也为不法者;目的为合法,手段为不法者;手段为合法,而目的为不法者。 4、是须有受胁迫人因胁迫而发生恐怖,即受胁迫人意识到自己或亲友的某种利益将蒙受较大危害而产生恐怖、恐惧的心理。若受胁迫人并未因胁迫而发生恐怖,虽发生恐怖但其恐怖并非因胁迫而发生,都不构成胁迫。 5、是须有受胁迫人因恐怖而为意思表示,即恐怖和意思表示之间有因果系,这种因果关系构成,只需要受胁迫人在主观上是基于恐怖而为意思表示即可。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