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什么是不欲临苦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4 17:12
  • 提问者网友:沦陷
  • 2021-02-23 17:11
什么是不欲临苦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话散在刀尖上
  • 2021-02-23 17:41
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肯定地说,希望自己受苦受难的人,这个世界上一个也没有。然而,即便不愿意受苦,痛苦也会自然而然降临,这就是不欲临苦。
  比如,我们不想生病、不愿被别人束缚,但业力现前时,除了生死自在的成就者以外,我们想逃也逃不掉,就算不想感受痛苦,也很难如愿以偿。还有因往昔业力所感,成为国王的臣民、富翁的奴仆、老板的员工等那些人,完全是身不由己,不愿意也必然要受主人控制。他们哪怕只犯了微不足道的错误,也会大难临头,措手无策。即使当下被带到刑场,也只好硬着头皮跟着去,自己一点权利也没有。甚至他们不想犯罪或破坏纪律,但在业风吹动下,常常不由自主。包括有些出家人,很希望一生戒律清净,但在业力现前时,自己也无力抗拒……以此为例,我们就能明白所谓的不欲临苦。
  拿苏东坡来说,很多人只知道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却不知道他前世是个出家人。其实他自己也在《南华寺》中提过:“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意即我本来是个修行人,曾于三世中一直积累资粮,但因一念之差落入尘世,招来了这一生的忧患。
  据说他的前世是五戒和尚,一目失明,为某寺院住持。有次他在山门外发现一丢弃的女婴,就带回寺中让一名和尚养大,取名红莲。红莲长大后清秀动人,五戒见到生了一念贪心,并因此而破了戒。他有一个师弟叫明悟,在定中察觉此事后,借机作诗点醒了他。羞愧之下,五戒坐化而去。明悟见后心想:“师兄错走这一步,下世可能会毁谤佛法,永无出头之日。”于是他也赶紧坐化,紧追五戒投胎而去,这就是后来的佛印禅师。
  之所以说苏东坡是五戒和尚,也因为他这一世有许多迹象可寻。比如他母亲刚怀孕时,曾梦到一僧人来托宿,僧人风姿挺秀,一只眼睛失明。还有,苏东坡在抵达筠州前,云庵和尚、苏辙、聪和尚同做一梦:三人一起出城迎接五戒和尚。而且苏东坡自己也说,他在八九岁时,梦到自己前世是位僧人,往来于陕右之间。可能是前辈子的习气吧,他此世虽是在家人,却总喜欢穿出家人的衣服,平时在他的朝服下面,往往就穿着僧衣。(有人常问:“汉地怎么没有活佛啊?”其实是有的,苏东坡就是一例。)
  通过这个公案可以了知,五戒和尚原本道行清净,修行不错,但因为那段孽缘,以至于不得不感受轮回的痛苦,并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当然也正由于他出家修行过,故而后世不同于常人,不管在诗学方面,还是佛教研究,都有相当深的造诣,并且利他之心非常明显。所以,善恶有报、因果不爽的道理,在他一人身上全都体现了。
  关于不欲临苦,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也有描述。如云:“家人亲友虽欲恒不离,相依相伴然却定别离。”亲朋好友相依相伴、难分难舍,希望能天长地久永不分离,但在无常的袭击下,到了一定时候,也会死的死、散的散,只有随业力各奔东西,最后留下来的,徒有思念而已。如李白在《静夜思》中云:“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你们好多出家人,想不想家啊?离开了家人亲友,独自回忆他们时,痛不痛苦?
  “美妙住宅虽欲恒不离,长久居住然却定离去。”对修行人而言,最执著的寺院、茅棚或学院,自己希望恒时不离开,永远都住在这里,但也是不现实的。无论是由于共业还是别业,因缘散了的话,不要说永远,就算呆一刹那的机会也没有。世间人也是一样,买了一幢房子,就认为永远是自己的,这也不一定,无常一旦到来,即使你再不想离开,也不得不接受无情的事实。
  “幸福受用虽欲恒不离,长久享受然却定舍弃。”幸福的生活、丰足的受用,虽想永远拥有,稍许也不愿离开,但无常来临之际,这些也必定要舍弃。《大庄严论经》亦云:“家中有财宝,五家之所共。”你认为是自己的财物,过段时间不一定还是你的,可能统统会被别人使用。有些道友认为“这是我的钱包”,但不小心在路上掉了,就成了别人的了。昨天有个人说:“我的手机掉了。打过去,刚开始是无法接通;再打一次,通了但没人接;又再打一次,就关机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说:“这是你的手机已经被别人享用了。”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财物虽然不想离开,但终究还是会离开的。无垢光尊者的这些窍诀非常甚深,大家要好好体会!
  “暇满人身虽欲恒不离,长久留世然却定死亡。”有了暇满人身,就有了修行的机会,尽管我们很想长久留住,可是人生短暂、无常迅速,真正能闻思修的时间也不过几年。《杂阿含经》中云:“觉世无常,身命难保。”因而作为修行人,一定要珍惜学佛的机会。以前有个人生了邪见后,口口声声威胁别人:“那我不学佛了!那我不学佛了!”我们虽然没有像他那样,但就算自己想学佛,这个人身能用多久也很难说。
  “贤善上师虽欲恒不离,听受正法然却定别离。”对慈悲贤善、唯有利他心的具相上师,很多弟子都想永远不离开,但这也是不可能的。有时候上师会圆寂,有时候是弟子圆寂,有时候师徒虽都未圆寂,但也会以各种因缘而分开。所以,上师如意宝常引用这个教证说:“我们师徒如今欢聚一堂享受大乘佛法,但再过段时间,这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了,除此之外,一切都会烟消云散的。”确实,我们很想永远在上师面前听受正法,但这是不可能的,历史上没有永不分离的师徒。所以,有了听受正法的机会,每个人一定要珍惜!
  “善良道友虽欲恒不离,和睦相处然却定分离。”具有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的善良道友十分难得,虽然希望永远不要分离,与他在菩提道中恒时相伴、和睦相处,但这也是做不到的。
  最后,无垢光尊者说:“今起该披精进之铠甲,诣至无离大乐之宝洲。于诸生深厌离道友前,无有正法乞人我劝勉。”了知这些无常的道理后,我们要立下坚定誓言:从现在开始,应披上精进的铠甲修持正法,以趋至永不分离的大乐宝洲——佛果。无垢光尊者还谦虚地说:“于轮回深生厌离的诸道友面前,我虽是没有修成正法的乞丐,但也真诚地以此教言进行劝勉。”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行雁书
  • 2021-02-23 19:07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四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取蕴苦,求不得苦。 这求不得苦,乃是众苦之源。因为有所求,有欲念,所以才会爱恨,有爱恨才会有生老病死。 人生于世界,有基本的动物需求,需要一定的能量维持自己的肉体存在,需要精神食粮...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