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句话怎样辩证理解,怎么才能对古诗的理解更全面
答案:1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15 17:31
- 提问者网友:了了无期
- 2021-05-15 09:03
对一句话怎样辩证理解,怎么才能对古诗的理解更全面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老鼠爱大米
- 2021-05-15 10:00
近几年的文学鉴赏题中,对诗歌内容的考查以理解为主,侧重于对关键词语的诠释、对诗句的整体理解、对诗歌意境感悟以及对诗歌主旨意图的体会.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测试以评价赏析为主.诗歌的语言含蓄凝练,抒情性、形象性的特色非常突出,考查时侧重于语言运用的效果;诗歌的表达技巧很多,测试重点涉及到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典故运用、行文构思、作品风格等多方面.
一、抓住诗眼,从整体上把握诗歌
诗歌以语言凝练见长,讲究一字传神,在极为短小的篇幅里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达到“简练”的境界.简练不是简单,简单是一览无余,简练是字面以外还有含义,言有尽而意无穷,即言语理解有尽头,但表现的含义理解就可因人而异.于是就有了“诗眼”.所谓诗眼即诗词中最能体现题旨、最能开拓意旨、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也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抓住诗眼就可基本上从整体上把握诗歌,便可知晓诗歌的情感脉络.分析诗眼,能进入意境,感受情趣,领悟旨意,探究艺术手法.所以,阅读诗歌应尽可能抓住诗眼,以求正确把握诗歌.这一点,以往注意不够,现在强调它,虽有放马后炮之嫌,但却是很有必要的.一般的说,五言诗诗眼多在第三字,七言诗诗眼多在第五字.当然,也并非所有的诗句都有诗眼,有的诗眼不在诗句中,而隐藏在标题中,在诗句中的诗眼有的有其它的字陪衬,影响我们的视线.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抓住诗歌的关键词字.
古人是从形式上炼字炼出诗眼的,我们则应该结合对内容的理解来抓诗眼.诗眼一般不在名词上,若在名词上则必定是名词活用.大多数情况是诗眼和关键词往往是在动词、形容词、活用的数词上.若单纯地看第三、五字,有时难免会发生错误,如果结合动词、形容词、数词,并从全诗的角度来考虑,抓住诗歌的含义就比较有把握.
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二、体会意境,从微观上理解诗歌
“意象”这一术语在我国由来已久,历代又多有发展变化,含义不尽一致.但也有趋于一致的表述: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心与物的同一,情与景的交融.“意象是具体化的一种感受”(艾青语).成功的诗作常常以捕捉、提炼意象为创作的起点.
对意象的鉴赏,也是高考对学生古诗鉴赏能力所要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如,2002年全国统考题就是在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提出了与意象有关的问题.其所问“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是一个含义丰富的传统意象.
“意象”和意境,两者的构成元素都是情和景,但“意境”常就全诗而论,“意象”则多半指构成全诗意境的较小的组成部分.
所谓意境,传统的理解是指作者(有时也包括读者)的主观情意和作品反映的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情、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谢榛《四溟诗话·卷三》),“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王昌龄认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词以境界为最......余下全文>>
一、抓住诗眼,从整体上把握诗歌
诗歌以语言凝练见长,讲究一字传神,在极为短小的篇幅里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达到“简练”的境界.简练不是简单,简单是一览无余,简练是字面以外还有含义,言有尽而意无穷,即言语理解有尽头,但表现的含义理解就可因人而异.于是就有了“诗眼”.所谓诗眼即诗词中最能体现题旨、最能开拓意旨、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也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抓住诗眼就可基本上从整体上把握诗歌,便可知晓诗歌的情感脉络.分析诗眼,能进入意境,感受情趣,领悟旨意,探究艺术手法.所以,阅读诗歌应尽可能抓住诗眼,以求正确把握诗歌.这一点,以往注意不够,现在强调它,虽有放马后炮之嫌,但却是很有必要的.一般的说,五言诗诗眼多在第三字,七言诗诗眼多在第五字.当然,也并非所有的诗句都有诗眼,有的诗眼不在诗句中,而隐藏在标题中,在诗句中的诗眼有的有其它的字陪衬,影响我们的视线.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抓住诗歌的关键词字.
古人是从形式上炼字炼出诗眼的,我们则应该结合对内容的理解来抓诗眼.诗眼一般不在名词上,若在名词上则必定是名词活用.大多数情况是诗眼和关键词往往是在动词、形容词、活用的数词上.若单纯地看第三、五字,有时难免会发生错误,如果结合动词、形容词、数词,并从全诗的角度来考虑,抓住诗歌的含义就比较有把握.
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二、体会意境,从微观上理解诗歌
“意象”这一术语在我国由来已久,历代又多有发展变化,含义不尽一致.但也有趋于一致的表述: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心与物的同一,情与景的交融.“意象是具体化的一种感受”(艾青语).成功的诗作常常以捕捉、提炼意象为创作的起点.
对意象的鉴赏,也是高考对学生古诗鉴赏能力所要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如,2002年全国统考题就是在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提出了与意象有关的问题.其所问“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是一个含义丰富的传统意象.
“意象”和意境,两者的构成元素都是情和景,但“意境”常就全诗而论,“意象”则多半指构成全诗意境的较小的组成部分.
所谓意境,传统的理解是指作者(有时也包括读者)的主观情意和作品反映的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情、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谢榛《四溟诗话·卷三》),“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王昌龄认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词以境界为最......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