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什么意思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3 20:55
- 提问者网友:温旧梦泪无声
- 2021-12-23 05:27
逍遥游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人類模型
- 2021-12-23 06:56
问题一:逍遥游是什么意思 逍遥游出自庄子,意思是:没有约束,自由自在的活动。他表现了庄子追求人生最大自由的世界观。在庄子认为,通过物我两忘,消除彼此间的界限,实现彼此融合为一,从而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不需要任何依凭而遨游无穷的境界。纯手打,望采纳问题二:庄子逍遥游的意义什么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弗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问题三: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逍遥游一词出自《庄子》,乃是全本三十三篇之第一篇。其开篇语:“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流传久远,妇孺皆知。《逍遥游》的想象奇特怪诞,洋溢着浪漫色彩,追求顺其自然无所依,最终获得无穷的自在自由。
-----------------------------------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什么是“逍遥”?从语义学意义上说,这是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此外,它还是个叠韵词,因为韵母相同,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作“逍遥”主义。
庄子认为,只有达到这种无所待的境界才能说是逍遥。所以,庄子的“逍遥”并不是通常以为的很自在、很快乐的意思。爱怎样就怎样就不叫做逍遥。其实庄子是一种让人最不自由的学问:你要是爱怎样就怎样,庄子会说,你这样做你的心就会乱,那样做你的心就会坏,生气也不行,难过也不行,连人家说你好你高兴也不行。因为逍遥就是免除于一切的等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逍遥是全世界最不自由的活动。但是,如果你把内心从外界中解脱出来,你的心灵不再受外界的波动,你就达到了逍遥的境界,这种逍遥才是全世界最自由的活动。庄子用“无己、无功、无名”这“三无”来描述逍遥,当然这“三无”是要用内心的标准来衡量,用外在的标准来看你可以非常成功、也很出名,但你内心要做到“无己、无功、无名”,这样才算是逍遥。庄子并不排除你在世俗上的功名,但你不要让外在的东西束缚了你的心灵,你要明白外在的东西并不会给你带来内心上的幸福。
------------------------------------
庄子说,道德修养高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在庄子眼里,只有这样的“至人”、“神人”、“圣人”,或者庄子以后提到的“真人”,才是达到了逍遥境界的人。从庄子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庄子所说的逍遥既不是形态上含义,你飞来飞去不是逍遥,也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含义,你获得的名和利,拥有了财富和权力,可以为所欲为的意思,更不是你什么也不做、无所事事的意思。
排除以上几种可能,我们可以说庄子的逍遥,首先是种内心的状态,这是庄子逍遥游的第一层含义。
庄子认为境界高低的标准是内在的、内心的,而不是外在的、物质的。庄子说,全世界的人都称赞你,你也不会变得更加上进;全世界的人都诋毁你,你也不会灰心沮丧。这样的人才算是高人,他自己内心有一杆称,外在的荣辱毁誉,从来都不当一回事。
庄子举了个尧让天下的例:尧准备把天下让给许由,对许由说:“太阳......余下全文>>问题四:逍遥是什么意思 逍遥 [编辑本段]逍遥 (xiāoyáo) “逍遥”又作“消摇”。 [编辑本段][解释]自由自在,不受拘束。逍遥一词原出道家,视做一种清静无为的境界,今多指自在的行为或心情。
中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的哲学用语。指一种个人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逍遥游》集中阐述了这一思想。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在于任其自然。小鸠、大鹏以至列子御风而行都是各有所待,都是有条件的,所以都不是绝对的逍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凭借天地的正道,驾御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穷者,才是无所待的至人。至人无我、无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就有了绝对的自由。至人是庄子的理想人格,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二者其实是神秘主义者的幻觉。后人对《逍遥游》有不同解释。魏晋玄学家向秀、郭象认为逍遥可分为无待(圣人)与有待(常人),一切有待的物(包括人类)只要安于性分即是逍遥,说“夫大鹏之上九万尺,之起榆枋,小大虽差,各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东晋名僧支遁(314~366)不同意这种解释,他说:“夫桀跖以残害为性,若适性为得者,彼亦逍遥矣。”认为逍遥是精神“玄感不为”,应变无穷,只有无待的至人才能做到。问题五:逍遥游 什么是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逍遥游》很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这里入选的并非《逍遥游》全篇,只是节录了开头的一部分,但这部分已经可以反映全篇的风格和成就。
??这段选文共有三个段落,下面逐段讲解(此文的分段与课文的分段有出入——编者注)。
??
??开头一段,从“北冥有鱼”起至“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止。作者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令人惊奇的了,而它竟又变化为一只大鹏,这怎不令人感到神奇万分呢?应当承认,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是人们绝对不曾见过的,但想像力丰富的庄子却偏要让你相信世间有此二物,特意对它们进行一番形象化的描写。描写的重点是大鹏: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它积满气力,怒张毛羽,一振而飞上天,翅膀像遮天盖地的大块云影。接着,作者又假借所谓《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他的描写是可信的。《齐谐》上说:“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先拍击水面,滑行三千里,然后盘旋宛转,靠风气相扶,直冲云天,到达九万里高空。起飞之后,历时六月,方才止息。”那么,九万里高空又是什么景象,究竟如何高远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腾,微尘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形容和打比方,无形中联系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调动了人们的联想和想像,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像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像了。
??
??接下来,作者为了说明“有所待”与“无所待”、小与大的区别,以及小与大之间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而连续打了一系列的比方。先以水与舟的比喻,说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正如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是为了证明:大鹏的高飞南迁,凭借的是九万里的大风,这还是“有所待”的,没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也就是没有达到作者理想的绝对自由境界。接着,作者又童话般地叙述了蜩(即蝉)和学鸠(小鸟名)对大鹏的嘲笑。蜩和学鸠局促的天地、渺小的见识,自鸣得意的口吻,以及它们毫无自知之明的对大鹏的奚落和嘲笑,本身就表现了它们的可怜和可笑,从而也有力地说明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下文的朝菌、蛄与冥灵(大乌龟)、大椿的比喻,长寿者彭祖与众人的比喻等,自然就说明了“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作了这一系列的比喻,是为了说明:这些人和物之间小大之辨十分明显,但都毫无例外地没能达到超脱一切的“逍遥游”的境界。
??
??文章的第二段,从“汤之问棘也是已”到“此小大之辩也”止,大意是说:商汤王问他的臣子棘:“上下四方有极限吗?”棘回答说:“无极之外,又是无极。在那不毛之地的北方,有一个广漠无边的大海,就是天然的大水池。那里有一条鱼,它的宽度有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遮天盖地的云,它乘着羊角旋风直上九万里的高空,越过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飞往南海。沼泽里的小麻雀讥笑它说:‘它要到哪儿去呢?我腾跃而上,不过几丈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飞来飞去,这也算是我最好的飞翔了。而它究竟要飞......余下全文>>问题六:庄子《逍遥游》有什么寓意? 庄子逍遥游篇,为了阐明逍遥之意,举了鸟兽虫鱼等等以为例,并且以故事的方式来呈现其要旨,思索其寓意,大致归纳出下列四个主要的概念:一、 积厚与有待从鲲、鹏的描写,庄子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将人类在思想上的追求提升到无穷,由自由而游的鱼、海,到鲲的天地,进而达到展翅高飞的大鹏和大鹏的广阔天地,而远眺遥远的天池南冥。这也就是说由水的世界,而达到水天合一更宽阔的天地,显现一个无所不在的领域和境界。所谓「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是何等壮阔的世界?但是这种境界上需要再求上升,从悠游於北冥之鲲,酝酿变化而成为鹏,除了展现「道」的无边无际,而大鹏所代表的就是境界的上升,从现实中超拔而起,另外开辟一个飞扬活跃的精神境界,可说是求道的历程。在转换的历程中,「积厚」与「有待」是两个重要的观念。「积厚」,意谓北海之水不厚,则无可养大鲲,非大道之渊源广大,不能涵养圣人。「有待」,如鲲化鹏,虽欲远举,若无大风承负,必然无法抵达南冥,就算已养成大体,若不能加以变化,亦无法获致大用,要承於自然之道,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至远,而自然之道是只能顺乎其中,而不得外求的,因此圣人也必须要乘世道交兴之大运,才能应运出兴,成就事业。总结来说,必须要深蓄厚养、待时而动,才能尽大圣之体用。二、 大知与小知庄子运用鲲鹏以及蜩鸠的寓言,藉由小鸠的无知,以写出俗人浅陋、不识大体的境界。鲲鹏之大与志在远方,与蜩鸠之小且无知,作了一个明显的对比。正如小年无法体会大年,因为小年本身生来的限制,根本无法去经验大年,生命长短是不可违的律则,而蜩鸠先天的限制也无法使他遨游千里。然而针对此处,有人认为此处是教人「各适其所适,各安其所安、各尽其性,各得其所」,不为用有所苦,不为有所求而伤其生、害其志。如同跛足的人不要要求他跑得像猎犬一样快,因为他有天生的限制。固然此说是针对客观限制与心灵的一种调和,亦是处世的适当态度。当然鲲变为鹏的例子在物理现象中没有出现过,但是这只是寓言,寓言中的寓意就是要打破物质的局限,揭示人生的开展。因此若摆脱寓言的「物性」,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庄子重在真实心志的保存与开展,心志与万物原本即是一体的,心志的培养,可以像小鱼变成鲲,由鲲变成大鹏,自由变化,重点并不是外在的变化,而是心志的「开拓」,终於与万物融为一体。因此我认为庄子在此的想表现的意义是更具积极意义的。三、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 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此即逍遥游篇的主旨、中心和结论,也是庄子的中心旨趣。由此可以了解所谓的逍遥游,应该是承於天地之正而欲六气之辩,而游於无穷。真正的逍遥必然是无所凭藉依附的,是悠游於自然之中的。像「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乃是有待於外;宋荣子的「定乎内外之境,辨乎荣辱之境」是有待於内;而列子的「欲风而行」则是有待於方术。而成天地之正,欲六气之辩完全是顺乎自然,而得自由之乐。而如何能做到「无己、吴功、无名」,进而求得逍遥?我们所追求的「无」,应该是从「有」的境地升华而出的,也就是说「无」的境界仍要从「有」中获得。无己之道,从不曾知道自己,进而充实自己、完成自己以达「有己」,最后升华到不知有己、放弃自己偏见私执的「无己」境地。无功,从不曾有过功劳,进而有功於社会、造福人群,最后到达不知有功、生而不有为而恃的「无功」......余下全文>>问题七:逍遥游中 之 的意思 之
可作动词、代词、连词
“之”作动词,表“到……去”。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之”作代词,多用作宾语,也可作定语。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之”在否定句中充当宾语而前置。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之”在双宾语结构中充当间接宾语。
充当定语的例子有:
“之二虫又何知?”——“之二虫”即“这两个小生物”。
“之”作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使主谓结构转变成名词性词组。
“鹏之徙于南冥也骸水击三千里。”——连接主语“鹏”和谓语“徙于南冥”。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连接主语“水”和谓语“积”。问题八:如何理解《逍遥游》之“逍遥” 庄子(约前369-约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城(一说为安徽的蒙城,另一说为河南商丘)人,生平事迹已不详,他大致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与孟轲同时而稍后。曾为蒙城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但视荣华富贵、权势名利为粪土,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绝对精神自由。楚威王闻其贤,以千金请为相,但他不愿受官场的玷污和羁绊,并表示终身不仕,以快吾志。
《庄子》的思想源于老子,老、庄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最奇诡、最深邃、最有诱惑力的。《庄子》包括《内篇》、《外篇》、《杂篇》,《逍遥游》为《庄子》《内篇》之冠冕,其文雄放、奇幻,它是我们了解庄子的思想、感知《庄子》文学特性的一把钥匙,因而历来治庄者都十分重视对它的研究。
《逍遥游》反映了庄子多方面的思想,尤其突出显示了庄子的人生哲学。然而,由于《逍遥游》的思想深藏含蓄,文章又虚实相杂、庄谐并用,因此,对其旨意的解释分歧很大。郭象是魏晋玄学的著名人物,他的《庄子注》以相对主义思想解庄,在当时是普遍被人接受的。作为解庄的大家,郭象对《逍遥游》的理解是怎样的呢?他认为: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物,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郭象的小大虽殊,逍遥一也这种齐大小的思想作为《逍遥游》的题解,却不能不使人们提出这样的问题:《逍遥游》中高飞远举的大鹏与腾跃蓬间的鷃雀它们究竟是齐大小还是辨大小?《逍遥游》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庄子在讲这个寓言时,特别指出:此小大之辩。这里的辩字显然是辨字之借。小大之辩、辩乎荣辱之境,其辩皆为辨之借。辨,也就是别的意思。小大之辩、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意思相若。而郭象却注曰:今言‘小大之辩’,各有自然之素,既非跂慕之所及,亦各安其天性。这显然是一种曲解。
其实,庄子的逍遥是指没有任何凭借、没有半点约束和羁绊的绝对自由。即有待与无待的区别。所谓有待,就是有所依赖、有所凭借,是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的实现要受到一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谓无待,即无所依赖、无所凭借,是指人的思想、行为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庄子认为,有待是造成人生不能自由的根本原因,摆脱有待,达到无待,才能实现自由,即获得逍遥游,逍遥游也就是无待的自由境界。怎样才能摆脱有待,达到无待呢?只有将功、名、己三者完全抛弃,方能虚无寂寞,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入无穷的宇宙万物之中,翱翔于无何有之乡,游乎四海之外,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或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不知道以道观物、道通为一的道理;如果能从主观上齐同万物,忘却外在的一切差别,也就无所不适、无所对待了。
《逍遥游》就是在讨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有没有一种独立的、无需任何凭借的,不受条件限制的逍遥。他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了一切大众的逍遥,不管是高飞至九万里的鲲鹏,还是腾跃于蓬蒿间的鷃雀都是有所凭借的,因此都没能达到庄子所要求的至高境界。大至摩天而飞的鹏鸟的逍遥是有所凭借的,小至空中的游尘的逍遥是有凭借的,甚至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活动的逍遥也是有所凭借的,逍遥的境界越高,则其所依凭者也就越大;所依凭者越大,则相对逍遥之境界也越高。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这段文字正说明了逍遥的境界与依凭的正比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逍遥游》......余下全文>>问题九:庄子的《逍遥游》主要讲的是什么? 1、主要阐述内容
《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文章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2、创作背景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子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污秽,“不可与庄语”,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3、作者简介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一说安徽蒙城)人。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为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老子学派的发展有两个趋向:其一是发展为庄子哲学,其二是发展为稷下精气说。稷下精气说在南方的代表是屈子哲学。
-----------------------------------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什么是“逍遥”?从语义学意义上说,这是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此外,它还是个叠韵词,因为韵母相同,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作“逍遥”主义。
庄子认为,只有达到这种无所待的境界才能说是逍遥。所以,庄子的“逍遥”并不是通常以为的很自在、很快乐的意思。爱怎样就怎样就不叫做逍遥。其实庄子是一种让人最不自由的学问:你要是爱怎样就怎样,庄子会说,你这样做你的心就会乱,那样做你的心就会坏,生气也不行,难过也不行,连人家说你好你高兴也不行。因为逍遥就是免除于一切的等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逍遥是全世界最不自由的活动。但是,如果你把内心从外界中解脱出来,你的心灵不再受外界的波动,你就达到了逍遥的境界,这种逍遥才是全世界最自由的活动。庄子用“无己、无功、无名”这“三无”来描述逍遥,当然这“三无”是要用内心的标准来衡量,用外在的标准来看你可以非常成功、也很出名,但你内心要做到“无己、无功、无名”,这样才算是逍遥。庄子并不排除你在世俗上的功名,但你不要让外在的东西束缚了你的心灵,你要明白外在的东西并不会给你带来内心上的幸福。
------------------------------------
庄子说,道德修养高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在庄子眼里,只有这样的“至人”、“神人”、“圣人”,或者庄子以后提到的“真人”,才是达到了逍遥境界的人。从庄子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庄子所说的逍遥既不是形态上含义,你飞来飞去不是逍遥,也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含义,你获得的名和利,拥有了财富和权力,可以为所欲为的意思,更不是你什么也不做、无所事事的意思。
排除以上几种可能,我们可以说庄子的逍遥,首先是种内心的状态,这是庄子逍遥游的第一层含义。
庄子认为境界高低的标准是内在的、内心的,而不是外在的、物质的。庄子说,全世界的人都称赞你,你也不会变得更加上进;全世界的人都诋毁你,你也不会灰心沮丧。这样的人才算是高人,他自己内心有一杆称,外在的荣辱毁誉,从来都不当一回事。
庄子举了个尧让天下的例:尧准备把天下让给许由,对许由说:“太阳......余下全文>>问题四:逍遥是什么意思 逍遥 [编辑本段]逍遥 (xiāoyáo) “逍遥”又作“消摇”。 [编辑本段][解释]自由自在,不受拘束。逍遥一词原出道家,视做一种清静无为的境界,今多指自在的行为或心情。
中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的哲学用语。指一种个人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逍遥游》集中阐述了这一思想。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在于任其自然。小鸠、大鹏以至列子御风而行都是各有所待,都是有条件的,所以都不是绝对的逍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凭借天地的正道,驾御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穷者,才是无所待的至人。至人无我、无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就有了绝对的自由。至人是庄子的理想人格,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二者其实是神秘主义者的幻觉。后人对《逍遥游》有不同解释。魏晋玄学家向秀、郭象认为逍遥可分为无待(圣人)与有待(常人),一切有待的物(包括人类)只要安于性分即是逍遥,说“夫大鹏之上九万尺,之起榆枋,小大虽差,各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东晋名僧支遁(314~366)不同意这种解释,他说:“夫桀跖以残害为性,若适性为得者,彼亦逍遥矣。”认为逍遥是精神“玄感不为”,应变无穷,只有无待的至人才能做到。问题五:逍遥游 什么是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逍遥游》很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这里入选的并非《逍遥游》全篇,只是节录了开头的一部分,但这部分已经可以反映全篇的风格和成就。
??这段选文共有三个段落,下面逐段讲解(此文的分段与课文的分段有出入——编者注)。
??
??开头一段,从“北冥有鱼”起至“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止。作者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令人惊奇的了,而它竟又变化为一只大鹏,这怎不令人感到神奇万分呢?应当承认,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是人们绝对不曾见过的,但想像力丰富的庄子却偏要让你相信世间有此二物,特意对它们进行一番形象化的描写。描写的重点是大鹏: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它积满气力,怒张毛羽,一振而飞上天,翅膀像遮天盖地的大块云影。接着,作者又假借所谓《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他的描写是可信的。《齐谐》上说:“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先拍击水面,滑行三千里,然后盘旋宛转,靠风气相扶,直冲云天,到达九万里高空。起飞之后,历时六月,方才止息。”那么,九万里高空又是什么景象,究竟如何高远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腾,微尘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形容和打比方,无形中联系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调动了人们的联想和想像,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像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像了。
??
??接下来,作者为了说明“有所待”与“无所待”、小与大的区别,以及小与大之间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而连续打了一系列的比方。先以水与舟的比喻,说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正如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是为了证明:大鹏的高飞南迁,凭借的是九万里的大风,这还是“有所待”的,没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也就是没有达到作者理想的绝对自由境界。接着,作者又童话般地叙述了蜩(即蝉)和学鸠(小鸟名)对大鹏的嘲笑。蜩和学鸠局促的天地、渺小的见识,自鸣得意的口吻,以及它们毫无自知之明的对大鹏的奚落和嘲笑,本身就表现了它们的可怜和可笑,从而也有力地说明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下文的朝菌、蛄与冥灵(大乌龟)、大椿的比喻,长寿者彭祖与众人的比喻等,自然就说明了“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作了这一系列的比喻,是为了说明:这些人和物之间小大之辨十分明显,但都毫无例外地没能达到超脱一切的“逍遥游”的境界。
??
??文章的第二段,从“汤之问棘也是已”到“此小大之辩也”止,大意是说:商汤王问他的臣子棘:“上下四方有极限吗?”棘回答说:“无极之外,又是无极。在那不毛之地的北方,有一个广漠无边的大海,就是天然的大水池。那里有一条鱼,它的宽度有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遮天盖地的云,它乘着羊角旋风直上九万里的高空,越过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飞往南海。沼泽里的小麻雀讥笑它说:‘它要到哪儿去呢?我腾跃而上,不过几丈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飞来飞去,这也算是我最好的飞翔了。而它究竟要飞......余下全文>>问题六:庄子《逍遥游》有什么寓意? 庄子逍遥游篇,为了阐明逍遥之意,举了鸟兽虫鱼等等以为例,并且以故事的方式来呈现其要旨,思索其寓意,大致归纳出下列四个主要的概念:一、 积厚与有待从鲲、鹏的描写,庄子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将人类在思想上的追求提升到无穷,由自由而游的鱼、海,到鲲的天地,进而达到展翅高飞的大鹏和大鹏的广阔天地,而远眺遥远的天池南冥。这也就是说由水的世界,而达到水天合一更宽阔的天地,显现一个无所不在的领域和境界。所谓「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是何等壮阔的世界?但是这种境界上需要再求上升,从悠游於北冥之鲲,酝酿变化而成为鹏,除了展现「道」的无边无际,而大鹏所代表的就是境界的上升,从现实中超拔而起,另外开辟一个飞扬活跃的精神境界,可说是求道的历程。在转换的历程中,「积厚」与「有待」是两个重要的观念。「积厚」,意谓北海之水不厚,则无可养大鲲,非大道之渊源广大,不能涵养圣人。「有待」,如鲲化鹏,虽欲远举,若无大风承负,必然无法抵达南冥,就算已养成大体,若不能加以变化,亦无法获致大用,要承於自然之道,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至远,而自然之道是只能顺乎其中,而不得外求的,因此圣人也必须要乘世道交兴之大运,才能应运出兴,成就事业。总结来说,必须要深蓄厚养、待时而动,才能尽大圣之体用。二、 大知与小知庄子运用鲲鹏以及蜩鸠的寓言,藉由小鸠的无知,以写出俗人浅陋、不识大体的境界。鲲鹏之大与志在远方,与蜩鸠之小且无知,作了一个明显的对比。正如小年无法体会大年,因为小年本身生来的限制,根本无法去经验大年,生命长短是不可违的律则,而蜩鸠先天的限制也无法使他遨游千里。然而针对此处,有人认为此处是教人「各适其所适,各安其所安、各尽其性,各得其所」,不为用有所苦,不为有所求而伤其生、害其志。如同跛足的人不要要求他跑得像猎犬一样快,因为他有天生的限制。固然此说是针对客观限制与心灵的一种调和,亦是处世的适当态度。当然鲲变为鹏的例子在物理现象中没有出现过,但是这只是寓言,寓言中的寓意就是要打破物质的局限,揭示人生的开展。因此若摆脱寓言的「物性」,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庄子重在真实心志的保存与开展,心志与万物原本即是一体的,心志的培养,可以像小鱼变成鲲,由鲲变成大鹏,自由变化,重点并不是外在的变化,而是心志的「开拓」,终於与万物融为一体。因此我认为庄子在此的想表现的意义是更具积极意义的。三、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 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此即逍遥游篇的主旨、中心和结论,也是庄子的中心旨趣。由此可以了解所谓的逍遥游,应该是承於天地之正而欲六气之辩,而游於无穷。真正的逍遥必然是无所凭藉依附的,是悠游於自然之中的。像「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乃是有待於外;宋荣子的「定乎内外之境,辨乎荣辱之境」是有待於内;而列子的「欲风而行」则是有待於方术。而成天地之正,欲六气之辩完全是顺乎自然,而得自由之乐。而如何能做到「无己、吴功、无名」,进而求得逍遥?我们所追求的「无」,应该是从「有」的境地升华而出的,也就是说「无」的境界仍要从「有」中获得。无己之道,从不曾知道自己,进而充实自己、完成自己以达「有己」,最后升华到不知有己、放弃自己偏见私执的「无己」境地。无功,从不曾有过功劳,进而有功於社会、造福人群,最后到达不知有功、生而不有为而恃的「无功」......余下全文>>问题七:逍遥游中 之 的意思 之
可作动词、代词、连词
“之”作动词,表“到……去”。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之”作代词,多用作宾语,也可作定语。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之”在否定句中充当宾语而前置。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之”在双宾语结构中充当间接宾语。
充当定语的例子有:
“之二虫又何知?”——“之二虫”即“这两个小生物”。
“之”作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使主谓结构转变成名词性词组。
“鹏之徙于南冥也骸水击三千里。”——连接主语“鹏”和谓语“徙于南冥”。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连接主语“水”和谓语“积”。问题八:如何理解《逍遥游》之“逍遥” 庄子(约前369-约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城(一说为安徽的蒙城,另一说为河南商丘)人,生平事迹已不详,他大致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与孟轲同时而稍后。曾为蒙城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但视荣华富贵、权势名利为粪土,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绝对精神自由。楚威王闻其贤,以千金请为相,但他不愿受官场的玷污和羁绊,并表示终身不仕,以快吾志。
《庄子》的思想源于老子,老、庄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最奇诡、最深邃、最有诱惑力的。《庄子》包括《内篇》、《外篇》、《杂篇》,《逍遥游》为《庄子》《内篇》之冠冕,其文雄放、奇幻,它是我们了解庄子的思想、感知《庄子》文学特性的一把钥匙,因而历来治庄者都十分重视对它的研究。
《逍遥游》反映了庄子多方面的思想,尤其突出显示了庄子的人生哲学。然而,由于《逍遥游》的思想深藏含蓄,文章又虚实相杂、庄谐并用,因此,对其旨意的解释分歧很大。郭象是魏晋玄学的著名人物,他的《庄子注》以相对主义思想解庄,在当时是普遍被人接受的。作为解庄的大家,郭象对《逍遥游》的理解是怎样的呢?他认为: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物,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郭象的小大虽殊,逍遥一也这种齐大小的思想作为《逍遥游》的题解,却不能不使人们提出这样的问题:《逍遥游》中高飞远举的大鹏与腾跃蓬间的鷃雀它们究竟是齐大小还是辨大小?《逍遥游》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庄子在讲这个寓言时,特别指出:此小大之辩。这里的辩字显然是辨字之借。小大之辩、辩乎荣辱之境,其辩皆为辨之借。辨,也就是别的意思。小大之辩、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意思相若。而郭象却注曰:今言‘小大之辩’,各有自然之素,既非跂慕之所及,亦各安其天性。这显然是一种曲解。
其实,庄子的逍遥是指没有任何凭借、没有半点约束和羁绊的绝对自由。即有待与无待的区别。所谓有待,就是有所依赖、有所凭借,是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的实现要受到一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谓无待,即无所依赖、无所凭借,是指人的思想、行为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庄子认为,有待是造成人生不能自由的根本原因,摆脱有待,达到无待,才能实现自由,即获得逍遥游,逍遥游也就是无待的自由境界。怎样才能摆脱有待,达到无待呢?只有将功、名、己三者完全抛弃,方能虚无寂寞,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入无穷的宇宙万物之中,翱翔于无何有之乡,游乎四海之外,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或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不知道以道观物、道通为一的道理;如果能从主观上齐同万物,忘却外在的一切差别,也就无所不适、无所对待了。
《逍遥游》就是在讨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有没有一种独立的、无需任何凭借的,不受条件限制的逍遥。他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了一切大众的逍遥,不管是高飞至九万里的鲲鹏,还是腾跃于蓬蒿间的鷃雀都是有所凭借的,因此都没能达到庄子所要求的至高境界。大至摩天而飞的鹏鸟的逍遥是有所凭借的,小至空中的游尘的逍遥是有凭借的,甚至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活动的逍遥也是有所凭借的,逍遥的境界越高,则其所依凭者也就越大;所依凭者越大,则相对逍遥之境界也越高。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这段文字正说明了逍遥的境界与依凭的正比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逍遥游》......余下全文>>问题九:庄子的《逍遥游》主要讲的是什么? 1、主要阐述内容
《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文章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2、创作背景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子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污秽,“不可与庄语”,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3、作者简介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一说安徽蒙城)人。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为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老子学派的发展有两个趋向:其一是发展为庄子哲学,其二是发展为稷下精气说。稷下精气说在南方的代表是屈子哲学。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行雁书
- 2021-12-23 08:23
回答的不错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