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清朝女子燕尾的戴法

答案:3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12 13:38
  • 提问者网友:心牵心
  • 2021-04-11 19:51
清朝女子燕尾的戴法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神也偏爱
  • 2021-04-11 20:38
满族妇女不仅很讲究发式,也很注意头饰。在众多头饰中,大扁方头饰最为普遍。这是一根长约30厘米,宽约2、3厘米的银簪子,横于发髻之中。在清朝满族妇女的上层中,不仅要带旗头(一种用青绒、青缎做成的扇形头冠),而且要插上各种各样的银饰,如花针、压鬓针、大、小耳挖子等。满族妇女的耳环也与众不同,他们在耳朵上要扎三个耳眼,戴三只耳环,这种古老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满族女子平时梳两把j头,式样简朴。皆以真发挽玉或翠之横‘扁方,之上。”横插于发髻之上的类似发冠一样的扁方长三十二至三十三点五厘米,宽四厘米左右,厚零点二至零点三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圆,另一端似卷轴。如一变相横簪,无论是梳两把头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类似古代男子束发时用的长簪,也许扁方就是由此而演变过来的。扁方的质地多为白玉、青玉,少数为金、银制品。

旗头,主要指满族妇女的发式。满族已婚妇女的发式多是绾髻。
其中主要的几种发式有“软翅头”、“两把头”、“一字头”、“架子头”、“大拉翅”、“燕尾”、“高粱头”等等,其间名称不同,形式稍异。如“两把头”和“架子头”等。有的是在其他发式的基础上演变而成,即保留了原来发式的基本形状,又在某些地方有所创新,如从“两把头”到“大拉翅”等。还有的在其他民族习俗影响下,即保持自己民族发式。发式特征,又融进了其他民族的风格,形成了新的发式,如汉族的“如意缕”与满族的“如意头”。
清代中期,满洲贵族妇女开始盛行"旗头",也叫"旗头板"、"大拉翅"。就是以头顶发髻为座,上面放置旗头。
(1)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朝冠,2)皇贵妃朝冠,形制与皇后朝冠相同,差别的只是7只金凤上没有猫睛石,翟鸟下所垂珠结不是五行二就,而是“三行二就”,三行共用珍珠192颗。

(3)妃、嫔朝冠,顶都是二层而不是三层,每层承以金凤,每凤饰东珠9,珍珠17,妃冠顶上衔猫睛石,嫔上衔 子。朱纬上周缀金凤5,每凤饰东珠7、珍珠21。后金翟1,妃翟上饰猫睛石1,珍珠16,嫔翟上只有16颗珍珠,没有猫睛石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青灯有味
  • 2021-04-11 22:17
燕尾在清朝基本都是汉女专属,也有旗女赶时髦偶尔为之。清代汉族女子由于遵守“男从女不从”的特赦令,得以保留并沿袭了汉族自有的发式特点,清朝时期汉族妇女的发型多沿用明朝的式样。而“燕尾”这款发型也是始于明朝,早期用真发+发油做出来的,因头发在后面被梳成发髻,远观似燕子的尾巴,故而又称“燕尾头”。清朝中叶,人们开始在燕尾上插上各种簪子、珠花等做装饰,行动中更显美好。
  • 2楼网友:拾荒鲤
  • 2021-04-11 21:55
代满族妇女典型法式。亦称“旗头”、“把儿头”或“一字头”初制,女子出嫁为妇,始可梳之。后,年稍长,即可由发辫改为之。其式,绾全发于颅顶,束之以绳,复分两缕,缠为两把,于头顶部梳成一横长式发髻,贯以扁方,脑后余 清代“两把头”梳理方法 事先准备:燕尾一个、卡子若干、皮筋两个、漂亮簪子一个最好再准备发胶或摩丝。将头发从两边上耳际处整齐分开,上半部编成辫子,用皮筋扎好后,在头顶盘一个发髻,并用簪子别住。 将下半部的头发沿中线分开至两边,将燕尾放置在后脑中缝部位,找正后,将燕尾上端的两根啊辫,分两边缠绕在梳好的发髻上,并用卡子固定住。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