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写景的古诗(春,夏,秋,冬)各写3首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25 23:40
  • 提问者网友:绫月
  • 2021-04-25 19:28
写景的古诗(春,夏,秋,冬)各写3首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洎扰庸人
  • 2021-04-25 19:35
咏柳●柳枝词
朝代:唐代 作者: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简析:
诗歌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
晓出净慈寺送刘子方
朝代:宋代 作者: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赏析: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隐喻含义在这首诗中,“毕竟”一词表现出杨万里的急切心情.“西湖”是指西湖所在地南宋首都临安.“六月中”指朝廷.诗歌第二句“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含义是:在朝廷里任职和其他地方任职是不一样的.“天”和“日”都指皇帝.“接”有“挨着”的意思.“映”映衬,在太阳下.“莲叶”、“荷花”都指林子方.“无穷碧”、“别样红”是说前途大好,一片光明.
-----------------------
秋夕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家.
(争议:卧看牵牛织女星.)
鉴赏: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