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如何培养和运用法律思维方式
- 提问者网友:火车头
- 2021-08-14 12:36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归鹤鸣
- 2021-08-14 13:23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不仅要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而且要树立法律信仰,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能否顺利推进,在一定程度上要看社会主义法律思维能否深入人心.我国法制宣传教育的任务不仅包括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而且包括努力提升公民的法律思维水平.
(一)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
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在通常情况下,法律问题往往还包含着政治、经济或道德问题,可以从道德的、经济的、政治的角度来思考和处理,但一旦这些问题被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就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来思考与处理.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按照法律思维思考与处理问题,与按照道德思维、经济思维或政治思维思考与处理问题,会得出相同或相似的结论,但在某些情况下,则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例如,欠债还钱是几乎所有社会普遍通行的一项道德原则.法律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利,但法律中有诉讼时效的规定.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债权人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债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也就是说,如果债权人在二年内既没有向法院起诉债务人,也没有向债务人提出还债要求,而且债务人也没有表示要偿还债务,那么债权人的债权就不再受法律保护.法律虽然不强迫债务人履行义务,但并不反对债务人自行履行,因为从道德上说,一项债务不论过了多长时间,债务人都有义务偿还.在此类情况下,法律思维与道德思维之间即产生了冲突.必须强调的是,在对法律问题的思考与处理上,法律思维应当优先,不能用道德的原则和道德评价取代法律的规则和评价.
(二)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讲法律.法律思维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首先要以法律为准绳.某种行为是合法行为还是违法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等,都应当以法律为标准作出判断.如果脱离法律来思考与处理问题,就谈不上什么法律思维.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有时会遇到法与理、法与情的冲突,遇到合理不合法或合情不合法的情况.但是,即使人们感觉到某些法律规定不合理、不合情,也不能漠视、违背或搁置法律.一项法律规定,只要它没有被修改或废除,就是有效的,人们就有义务遵守或执行.如果人们觉得某项法律规定不合理,可以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修改或废除的建议,由有关国家机关修改或废除该项法律规定,但在国家修改或废除之前,仍然必须遵守或执行.
讲证据.法律思维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要以证据为根据.正确地分析与处理法律案件,要抓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查清案件事实,二是正确运用法律.只有收集到充分的证据,才能查清案件事实.一般来说,证据就是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法律上的证据不同于一般的事实.首先,证据要具有合法性,即证据的形式、收集和查证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其次,证据要具有客观性,即证据必须是客观真实的,既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主观臆断.再次,证据要具有关联性,即证据只有与案件事实有实质性联系,才能对案件事实具有证明作用.
讲程序.法律思维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要从法律程序出发.程序问题在法律领域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简单地说,程序是法律所规定的法律行为的方式和过程,法律通过规定明确的程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程序告诉人们实施某种法律行为时,应先做什么事情,后做什么事情,以及如何做这些事情才是符合法律的.与其他类型的思维方式相比,法律思维更为关注行为的程序问题.
讲法理.法律思维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要运用法律原理和精神.法律思维的任务不仅是获得处理法律问题的结论,而且要为法律结论提供充分的法律论证与法律理由.任何理性的思维都应当用适当的理由来支持所获得的结论,而法律思维对理由的要求更有特殊之处.其一,理由必须是公开的,而不能是秘密的.其二,理由必须有法律上的依据.其三,理由必须具有法律上的说服力.就此而论,与其说法律思维的首要任务是寻求解决问题的结论,不如说是寻求据此作出结论的法律理由——那些认同法律并依赖于法律的人们能够接受的理由.
(三)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
培养法律思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等途径,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习惯.
学习法律知识.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前提.一个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律思维方式.法律知识通常包括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和法律原理方面的知识,这两部分法律知识对于培养法律思维方式都很重要.只有既了解法律、法规在某个问题上的具体规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则,才能更好地领会法律精神,养成法律思维,并运用法律思维思考和处理各种法律问题.
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人们从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法律方法构成法律思维的基本要素,法律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我们要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必须掌握法律方法.应当指出,法律工作者使用的法律方法相当复杂,有法律解释的方法、法律推理的方法、填补法律漏洞的方法、认定事实的方法等.每一种基本方法又包括一系列的具体方法.大学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方法.
参与法律实践.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脱离具体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实践,不可能养成法律思维方式.只有通过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才能养成一种自觉的法律思维习惯.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法律对社会生活的调整范围将越来越广泛,人们面临的法律事务必然会越来越多.这既对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提出了迫切要求,也为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社会主义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权威和尊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
(一)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法律的外在强制力是法律权威的外在条件,主要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尽管法律权威不可能完全建立在外在强制力的基础之上,但必要的外在强制力,是树立法律权威不可缺少的条件.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是法律权威的内在基础.如果仅仅依赖外在强制力,法律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权威.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既来源于法律本身的内在合理性,如法律合乎情理、维护正义、促进效率、通俗易懂,也来源于法律实施过程的合理性,如执法公平、司法公正.正是由于法律本身及法律实施具有这些内在合理性,法律才受人尊重,被人信赖,为人敬仰.
在当代中国,树立法律权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法律权威是国家稳定的坚实基础.当国家的最高权威是领导者个人时,政治的稳定、国家的兴衰就将寄托于领导者个人身上.随着领导者的更迭,国家的政局就有可能大起大落,政策与法律也会频繁变动.而当国家的最高权威是法律时,由于法律是一种超越于任何个人之上的普遍性规则,并且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尽管领导者会不断流动和更迭,但政治统治与社会秩序仍将会保持相当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二)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既有赖于国家的努力,也有赖于公民个人的努力.从国家角度来说,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例如,要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保证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改善法律实施的状况,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从个人角度来说,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少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努力树立法律信仰.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会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大学生应当通过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深入理解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从而树立起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
积极宣传法律知识.大学生在自己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其他人宣传法律知识.特别是要宣传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帮助人们彻底根除“权大于法”、“要人治不要法治”等封建残余思想,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优越性,使人们了解、熟悉和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良好风尚.
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违法犯罪行为既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也是对法律权威的蔑视.大学生不仅要有守法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事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也包括事中和事后制止、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