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中作者为什么说“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的情景正是恰到好处呢
- 提问者网友:暮烟疏雨之际
- 2021-06-01 10:11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三千妖杀
- 2021-06-01 10:24
- 1楼网友:逃夭
- 2021-06-01 10:32
先看《荷塘月色》写景部分的几个句子:
1.“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2.“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 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
3.“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 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是画在荷叶上。”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5.“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象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6.“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些句子的共同点在于都是转折复句,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转折复句,而是情感意义上的转折。
例如句子1,“脉脉的流水”体现了作者对静静的流水的喜爱与钟情,“脉脉”一词尤见作者的喜爱,但“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又觉有些遗憾,美中不足,有一种失望。这是内心不平静的表现。但之后一转,说叶子更见风致了,将审美的对象马上转移到叶子上,而且找到了叶子的美丽——“风致”。“脉脉”和“风致”是一脉相承的。转折之前是美中不足,转折之后是情感的弥补。
句子2,“满月”该是一种何等的期望,但仍然有所遗憾,“有一层淡淡的云”,不能朗照。这种期望的缺憾,在转折之后有了补偿,“小睡也别有风味”。
句子3,“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怎么说也说不到美上来,可作者就发现了“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是画在荷叶上。”这不令人欣喜吗?
句子4,句子5,句子6都一样。转折之前是一种感情,转折之后是一种感情,所以这种转折只是表达一种情感的转化。总的说来是由“不宁静”转为了“宁静”。欣赏的遗憾就是一种不宁静的表现,但马上又找到了美,不宁静就转化为宁静了。只有句子6是个例外,是由宁静转为不宁静,热闹是作者喜欢的,看到眼前的热闹场面,作者应该说是高兴的,但由物及人,想到自己眼前的心境,他马上说自己什么也没有。不过,这一句自有它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为什么会这样?
作者看到月色荷塘宁静优美的景色,虽然心中暂时得到了平静,但心中的不平静时时存在,如一股暗流,会不时地喷出水面,但总是被作者强行压制、转化。可以说,作者始终在不平静与平静对立着又转化着。
一个句子结构的分析其实就应印证了一篇文章的结构,整篇文章其实也是写作者在不平静与平静之间的对立和转换。
从内容上讲,作者写到了欣赏荷塘月色美景之前的不宁静,荷塘路上的内心独白,荷塘月色的美景,还写到了江南采莲的故事和《西洲曲》,最后说惦念江南,回到家中。
这几部分的内容也是在不平静和平静之间转化,因为颇不宁静,所以想到荷塘去寻找宁静,路上的内心独白完成了这个转化。在荷塘,总的说来,心情是平静的,虽然不平静时时存在。在欣赏美景的最后,情感转为明显的不平静,这由句子6可以印证。句子6说自己什么也没有,明显就是说现实的不平静,所以这是由平静到不平静的转化。采莲的故事由蝉声和蛙声的热闹引出,是由现实的不平静回到内心的平静,因为采莲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场面,且以诗为证。“早已无福消受”引出接下来的《西洲曲》,《西洲曲》写的是一个女子的相思之苦,一个“弄”字露出采莲女子因相思而百无聊赖的内心。对于作者来说,自然是不平静的了。最后惦念江南和回到家中,又是现实的不平静了。由此,整篇文章完成了一个完美的轮回:不平静——平静——不平静——平静——不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