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无碍缘起是什么意思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30 06:21
  • 提问者网友:轻浮
  • 2021-12-29 15:21
无碍缘起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人類模型
  • 2021-12-29 15:54
问题一:“因无所住,而生其心”法界缘起,圆融无碍是什么意思? 这是明心见性的意思,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就是听闻此经句顿悟本性。法界万法归宗(本性),一切皆有缘起,明白万法缘起之因,得之果后就会有圆融处理方法。问题二:缘起性空二决定 无碍相互为助伴什么意思 凡是依托众缘而有的事物,其自性则非有,即性空。因此,缘起法决定是性空的,而不因为性空就没有缘起显现。正是由于自性空,才能有如是丰富的如幻缘起。因此,缘起与性空是一回事,是一体两面,任何一法都具足这两个性质。
缘起和性空不相妨碍。自性空不妨碍缘起的生灭如幻,而且,正由于缘起才显现性空。因此说无碍互助。
性空也不是别有一个空性,在缘起法之外,而就是缘起的当体既是性空。如果割裂缘起性空,缘起是一边,性空单独有体,则是谬执性空缘起是二,则成了妨碍。
因此,缘起性空不二,不二故不相妨碍。问题三:悟的是什么意思 称为渐悟。
我国五世纪顷,以涅盘经为主,产生顿悟成佛、渐悟成佛说之论争。其后,道生之‘顿悟成佛说’由于四十卷涅盘经之译出而获得确认。我国禅宗,依使用教义之差异,遂产生不同之宗风,即南方之慧能系(称南顿)与北方之神秀系(称北渐)。在法相宗,菩萨不定性者,须经声闻、缘觉之过程,始能回心入菩萨道者,称为渐悟菩萨,又称回心菩萨;菩萨定性者,不须经此过程而能即刻进入菩萨阶位者,称为顿悟菩萨,又称直往菩萨、顿大菩萨。
向来中国佛教界所称颂的证悟有二∶(1)道生的顿悟,(2)禅宗的顿悟。道生与禅宗的顿悟是不同的∶道生以为证悟到的真理是无差别的,不悟则已,一悟即圆满究竟。所以道生是主张顿悟成佛,也即是主张渐修顿悟的。在平时修集种种资粮,达到究竟时,一悟永悟,一了百了。众生流转生死至成佛的中间,都可说是在梦中,唯有佛才是大觉者。禅宗所说的顿悟,不是渐修顿悟,而是直下顿悟的。主张学者先求自悟本心——本来清净的佛性,一旦廓然大悟的,即参学事毕,也有以为从此应圆修万行。这两种顿悟论,相差极远。道生是约究竟佛位的圆满顿悟说,禅宗是约众生初学的直悟本来说。
依大乘佛法的共义,应该是从渐修到顿悟,再从顿悟到圆修。众生最初发心,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修积功德,以及以大悲心作利他事。菩萨证悟以前,要有长时的渐修。唯识宗说∶要于资粮位积集福德智慧无边资粮。龙树说∶‘若信戒无基,忆想取一空,是邪空。’若没有福智资粮的积集,即梦想悟入空性,这是不可能的。资粮不足,悲心不足,常会落于小乘的但空偏真。这还算是好的,堕于无想外道、空见外道的也有呢!初期大乘经论,说广积资粮到无生法忍,在七地;唯识家与后期的中观师,说在初地。此时,悟到一切法空性,遍一切一味相。空无相性,不了即不了,一了则一切了,故此也称为顿悟的——中国称之为小顿悟。此顿悟空性,重在离一切相的平等法性之体验,而巨细无碍的缘起事,功德无边的悲智事,此时都没有圆满。更依此顿悟的般若慧,摄导万行,修习上进。这与悟前的事修不同,悟前修可称为缘修,悟后修可称为性修,即与般若——称法性慧相应而修。如达到性修不二,事理无碍,福智具足,方是究竟成佛。这是大乘佛法修行取悟的通规∶因事修而起顿悟,依真悟而起广行,顿悟在实践过程的中心。至于道生的直修到成佛而顿悟,是末后的;禅宗的不重事修而先求悟,是最前的,都不是大乘佛法的正规。
从凡入圣,即先从事修而后入真悟,所悟的理是什么?这可安立为悟圆中与悟偏真的两种。西藏传有二宗(1)极无戏论,(2)现空如幻,天台宗也说有偏真与圆中两类。唯识家说真见道证真如而不见缘起,月称论师也不许可见道的悟圆中理,但他们皆以究竟圆悟中道为成佛。中国的三论宗,不承认大乘有偏真悟,悟即是圆中的,二谛并观的。考龙树《大智度论》,是有偏真与圆中二类的,如说∶‘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由般若慧泯绝一切而不取相,即是悟真性;方便智从空出有,才能行庄严佛土、成熟众生的广大行。大乘的慧眼,即见道的实相慧,《智论》说∶‘慧眼于一切法都无所见’,此即与藏传的‘极无戏论’相合。然论中也曾说∶‘慧眼无所见而无所不见’,这即泯绝一切而显了一切,显了一切而泯绝一切,即悟圆中的根据。问题四:缘起性空是什么意思? 万事万物皆不自成,皆是众缘所成,所以自性皆是空。问题五:求问“缘起性空”,“立处即真”是什么意思? 缘起与性空是对同一个事物的两种观念。在分别智即俗智的范围内,这两种观念始终是对立的,见到一面就见不到另一面,通过思辩观想什么时候这两种观念的对立消失,到缘起就是空,空就是缘起,也就是色空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进一步悟出缘起之相是空,性空的对立面“实有”消失,性空本身也因失去自己的对立面而随之消失不见空与不空任何相,达到空也空,无相空,不可得空,才算进入中道。因此,宗师说:“什么时候有此无彼的对立消失,当看到缘合之物实有的同时,能悟出当体即空,执著无物,对正见的思辩才算圆满”。 “立处即真”是如何的境界?
义玄在继承和发挥了马祖道一的“平常心是道”或“触类是道”思想之后,大力提倡主体的随时随地自觉、自悟,由此他进一步提出“立处即真”的命题。义玄说:“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古人云:向外作工夫,总是痴顽汉。你且随处作主,立处皆真,境来回换不得。纵有从来习气,五无间业,自为解脱大海。”义玄认为,佛法没有刻意用功的地方,只是平平常常做事,不必去追求。修道者要“立处即真”,把事事处处都视为道场,日常行事都能成为解脱成佛的契机,这种境界就是在生活中随时体证自己的心性。
所以临济宗人在强调“立处皆真”的前提下,比早期洪州宗更加突出了主体的自主作用,从而使禅宗更为大众化和生活化了。这种思想导致这一宗派在教学方法和禅修方式上比以往更凌厉了,在方法上也更灵活了,从而埋下了后来呵佛骂祖、拳打棒喝的狂禅的种子问题六:相即是什么意思 华严宗教义之一。即‘相即’与‘相入’二语之并称。又作【相即相容】。略称即入。意谓宇宙万象互融无碍之作用,其间保持着无限密切之关系。‘相即’即一与多之关系,无一则不成多,由多必有一,一与多乃密切不离者。‘相入’即一之作用牵动全体之作用并给予影响者,全体之作用自是自一而始,故知二者具有密切不离之关系。就十玄门而言,相即相入相当于一多相容不同门(相入)与诸法相即自在门(相即),系属华严宗之重要教义。华严五教章卷四(大四五·五○三上):‘由空有义故,有相即门也;由有力无力义故,有相入门也;由有待缘不待缘义故,有同体异体门也。由有此等义门故,得毛孔容刹海事也。’
相即者,对一切现象之本体而言,一方为空,另一方必定为有,同时共空或共有绝不能成立,经常两者互融无碍,成为一体化。例如,一构成多之成立,故‘一即一切’;于此,由一切(空)之立场而言,‘自’之‘一切’与‘他’之‘一’融合一体化;同时由一(有)之立场而言,‘他’之‘一切’尽摄于‘自’之‘一’而圆融一体化,故亦谓‘一切即一’。反之,以一为空,以一切为有,亦同样指‘一即一切’。具此等关系者,称为相即。
相入者,依缘之作用,一切现象之用(作用),在一方为有力,在他方必定无力,同时共有力或无力俱不存在,经常两者之作用互相而非对立,互融而无碍。换言之,万有虽然彼此差别,然系由平等无差别之实体所缘起,故‘实体即现象,现象即实体’,实体之外别无现象,现象之外亦无实体,故一切差别之现象蕴含着平等无差别之理,空有二义,本然存在。以是之故,缘乃产生如下之作用,一为有力能容多,多为无力潜入于一,故谓‘多即一’。反之,一为无力,多为有力,而说‘一即多’。具此种关系者,称之为相入。
可依待缘、不待缘之义,立异体、同体两门,而分别说异体相即、同体相即、异体相入与同体相入等四种。即由诸现象之相对待而言其相即相入之关系,复由单一之现象而言其相即相入之关系。
又相即与相入之关系,虽可分为体、用二面,然无不作用之本体,故将体摄入用,称‘只有相入’;用是体之作用,故将用摄入体,称‘只有相即’。〔华严一乘十玄门、华严经探玄记卷四、华严一乘法界图、金师子章光显钞〕(参阅‘因六义’2272 )问题七:若得一行三昧,诸经法门,一一分别,皆悉了知,决定无碍是什么意思 地藏王菩萨 一)地藏圣号的由来 梵语乞叉底檗沙(ksitigarbha),译为地藏。地即土地,具有七义:(一)能生义,土地能生一切生物、植物,喻菩萨能生一切善法。(二)能摄义,土地能摄一切生物,令安住自然界中。喻菩萨能摄取一切善法于大觉心中。(三)能载义,土地能负载一切矿、植、动物、令其安住世界之中,喻菩萨能负载一切众生,由众苦交煎的此岸,运载到清凉的彼岸。(四)能藏义,土地能含藏一切矿、植等物,喻菩萨能含藏一切妙法。(五)能持义,土地能持一切万物,令其生长,喻菩萨能总持一切妙善,使其增长。(六)能依义,土地为一切万物所依,喻菩萨能为一切众生所依。(七)坚牢不动义,土地坚实不可移动,喻菩萨的菩提妙心,坚如金刚,不可破坏。 藏者,具有秘密包容含育等义。指地藏菩萨处于甚深静虑之中,能够含育化导一切众生止于至善。世有秘密库藏,蕴藏许多金银财宝,则能济诸贫乏,利益人寰。喻菩萨具有如来三德秘藏,无量妙法,则能救脱无数众生,咸登觉岸。《地藏十轮经》云: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因此故名地藏。 菩萨因何名为地藏?据《三宝感应要略录》载:如来昔在灵鹫山时,地藏菩萨游行诸国,教化众生,到毗富罗山下,至乔提长者家。其长者家内,被鬼夺其精气,其家五百人,并皆闷绝,不醒人事,经于旬日。地藏菩萨见此情景,即作是念:‘实可苦哉,实可痛哉;世间有如是等不可说事。我今愍此众生,而作救济。’说此语已,便即腾身,往灵鹫山,白佛言:‘世尊!我见乔提长者家五百余人,皆被恶鬼夺其精气,闷绝在地,已经数日。我见是事已,生怜愍心,生爱护心,唯愿世尊,许我设此救济之法。令诸恶鬼降伏于人,令诸行者随意驱使,复令长者还得如故。’尔时如来,从顶上毫,放光万寻,照地藏身。与会大众各相谓曰:‘今日如来,放光照地藏身,此菩萨必成大法,教化众生。’时地藏菩萨白佛言‘我今有一神咒,能去邪心,复驱使诸恶鬼等。我念过去无量无边久远有佛,号烧光王。其佛灭后,于像法中,我住凡夫地。有一仙人,在俱特罗山,善行道术。我见众生被诸鬼所恼,如彼长者家无异。我于尔时作是誓愿:遇善知识,求学降伏之法。即往俱特罗山,语彼仙人。仙人心生欢喜,于三日内,授我预知万理,消除罪恶。又将一切恶鬼,招集我所,依师法教,调伏其心,令发道心。于须臾间一切地狱受苦众生,各乘莲花,诸苦停息。尔时仙人,见我得如是神力,与我授记,而作是言:汝于无量无边世,佛与授记,名曰地藏。于五浊世中,人天地狱,常当化身,救度众生,令离灾难,今见长者,如本无异。我今往彼家,特救护之。’世尊听许,菩萨往化,五百余人,一时还活。 (二)地藏菩萨本生事迹 关于地藏菩萨本生事迹,大乘佛经里有几种记载: (1)过去不可思议阿僧只劫,有佛号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地藏菩萨那时为婆罗门女,其母悦帝利不信三宝,修习邪道,后堕入地狱受苦。此女卖掉家宅财产,广求香华,于佛塔寺,大兴供养。以至诚恭敬,摒息杂念,一心称念佛号。其母承女孝顺,为作功德,离狱生天。 (2)地藏菩萨于过去无量劫中为孝女,名曰光目。其母生前喜食鱼子,犯杀生罪极重。光目女知母后必堕恶道,请阿罗汉入定观察,果意其母在地狱中,受大苦难。光目女一心念佛,恭敬供养,以诚孝的力量,拔救母亲离地狱苦。 这两个故事,说明地藏菩萨提倡孝道,重视超度救济父母。当然更为重要的,是父母还健在的时候,作子女的要竭尽孝道。对父母除衣食供养,老病侍奉外,最根本的是劝说父母,尊敬三宝,深信因果,止恶行善,具足正见。中国人特重孝道,其慎终追远的精神,与地藏法门有所吻合。所以地藏菩萨在中国,受到人们普遍的尊敬,不无道理。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法会,七月三......余下全文>>问题八:三观是什么?各是什么意思?详细点! 三观就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理论体系上它们的相互关系与概念如下: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世界观:人们对世界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作为一个人来说,世界观又总是和他的理想、信念有机联系起来的,世界观总是处于最高层次,对理想和信念起支配作用和导向作用;同时世界观也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它是人的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制约着人的整个心理面貌,直接影响人的个性品质。可以讲,世界观决定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价值观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包括对人的生存和生活意义即人生观的看法,它是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价值观的含义很广,包括从人生的基本价值取向到个人对具体事物的态度。
人生观被认为是对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根本观点。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观尽毁:就是自己被颠覆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部因为某一件事被毁了,世界什么这个样子?很崩溃的感觉。
望采纳问题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 金刚经里面最精髓的一句话了,这句话分前后来解,应无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说清楚点就是不着相的意思,你对眼前的东西知道是假的,是无常的,你就不会放在心上了,就是不着相了,你不着相了,就不会把这个事放在心上,这就是无住,什么事情都没有放在心上,心就空了,即悟实相无相,一无所得,什么烦恼,生死,无明都不重要了,知道这一切都是空性,也就是心经所讲的,色即是空,都是空性,若执着于无住,又落于偏空,当知真空不空,灵性还在生般若心,慈悲心,菩提心,妙明真心,这个是真的,身相有生灭,而灵性,也就是很多人要悟的,明心见性的,灵性没有生灭的,而生其心是真心,或者叫清净心吧,应无所住是本体,而生其心是妙用,真空妙有,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风格不统一
  • 2021-12-29 16:21
我明天再问问老师,叫他解释下这个问题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