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 · 糟糠自厌》对人物思想和心理刻画是怎样的?
答案:1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5 21:19
- 提问者网友:原来太熟悉了会陌生
- 2021-03-25 17:10
《琵琶记 · 糟糠自厌》对人物思想和心理刻画是怎样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冷風如刀
- 2021-03-25 18:38
《琵琶记》是元代剧作家高明的代表作,也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悲剧。在这部戏文申,作者通过对赵五娘与蔡伯喈的爱情故事的描写,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愤怒鞭挞了争斗倾轧的封建官场和自欺欺人的封建科举制度,热情歌颂了生活在饿殍遍野的元末社会下被压迫妇女勇于献身,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和高贵品格。 从这出戏中,我们不难看到元末社会种种面影。穷奢极侈的官吏生活,贫困潦倒的贫民境遇,科举制的昏庸、没落,被压迫妇女的善良、贤惠和自我牺牲等等。这些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深广的艺术再现。《琵琶记》所表现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政治意义,都远远超过了原来的民间传说和戏文《赵贞女蔡二郎》,也为当时所有南戏所不及。 《琵琶记》的最大成就,在于成功地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明代王世贞在《曲藻》中说:“则成(诚)所以冠绝诸剧者,不唯其啄句之工,使事之美而已。其体贴人情,委屈必尽;描写物态,仿佛如生;回答之际,不见扭造;所以佳耳。”剧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写得逼真自然。尤其是赵五娘这一典型形象,更是为广大观众和读者所喜爱。这一形象之所以真切感人,不仅在于她屡遭灾祸、身世凄惨,更主要的是在她的身上凝聚着中国封建社会千百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确实,赵五娘所受的痛苦可谓多矣,——连年灾荒,家境贫穷,丈夫出走,姑舅埋怨,……然而,在我们为女主人公悲惨命运一洒同情之泪的同时,更使我们产生强列震撼和激动不已的则是这一形象性格的闪光点。赵五娘勇子承担苦难,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坚贞不渝的品格以及不受功名利禄引诱的纯朴的生活理想,无不闪耀着晶莹的光芒,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第二十一折《糟糠自厌》,是赵五娘性格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场戏,这场戏之所以重要、感人,在于剧作家在赵五娘的性格中,集中地反映了她自我牺牲、敬奉公婆的高贵品质和传统美德。 这一折一开始,作者直接将赵五娘所处的困境及其心态,展现在人们面前。“乱荒荒不丰稔的年岁、远迢迢不回来的夫婿,急煎煎不耐烦的二亲”这三方面的困苦重压在“软怯怯不济事的孤身体”上,使她感到了“难捱,实丕丕灾共危。”作者开折唱出了赵五娘面临的困境以及她内心痛苦难耐的心境,使观众一下子对她的悲惨遭遇产生无限的同情和热切的关注。泪珠、愁绪、病体和饥饿,组成了赵五娘辛酸的命运,使她不由发出“虚飘飘命怎期?”的苦叹。走投无路的她,产生了一死了之的念头,“思量起来,不如奴先死。”这虽属处于绝境中的合理之想,但更须注意这是作者将人物推置绝境来刻画她的美德和品质的妙笔所在。即使困难重重,身临绝境,赵五娘仍没忘记丈夫的嘱托,她“衣典尽,寸丝不挂体”悉心地尽到赡养二老的责任。她深知自己死去无妨,却“争奈没主公婆,教谁看取。”这正是赵五娘的可贵处,也是她性格的闪光点。作者真实地写出了一个贫病交困,却又不忘晚辈之责的劳动妇女此时此刻复杂的心理活动和传统美德,寥寥数笔,便在观众的眼前勾勒出一个可敬可爱的妇女形象。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