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风筝》
- 提问者网友:献世佛
- 2021-04-14 08:18
2.作者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对作者的描写,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3.作者把弟弟的风筝弄烂了,作者这样做,心里是怎样想的?
4.事情已发生20多年,期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北城痞子
- 2021-04-14 09:12
1.《风筝》一文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散文 )【文体】,通过“我”的(嫌恶)、(自省)、(忏悔)、(沉重)四个阶段的感情变化过程,集体表达了一个中心:(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是极端错误的,同时深情的揭示了“( 封建的伦理道德、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束缚和毒害)”
2.作者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对作者的描写,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文中“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
3.作者把弟弟的风筝弄烂了,作者这样做,心里是怎样想的?
【“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为落后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后来他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
4.事情已发生20多年,期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由原来“我”嫌恶放风筝,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并以踏扁弟弟制作的风筝为胜利,且当年对此事,毫不在意;时隔二十年后,这件事剧烈地啃噬“我”的心,以至渴望得到补救,却已无济于事,只是平添了心头的沉重。此后每当回忆这事,就感到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2)产生变化原因:“我”中年明白了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兄弟间的手足亲情;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勇于自责反省,为人严肃及善于思考的精神。】
希望可以帮到楼主~
希望可以帮到楼主~
- 1楼网友:往事埋风中
- 2021-04-14 10:24
1、散文诗, “我”的可鄙气恨、悔恨、想补过、悲哀。中心:“精神的虐杀”,“被虐杀者的麻木”
2、封建家长的形象, 文中的“我”就是封建家长的代表,当他折断小兄弟的风筝时,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我”的精神上和心理上某种鲜明的印记被扼杀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思想和老幼尊卑的陈腐观念打下的烙印。
3、作者认为那是“没有出息的小孩子玩的东西”。而踩烂了风筝小兄弟也不敢对他有所异议,因为“论长幼”,“我”是兄长,自以为拥有无限的权力。
4、多年之后作者认识到自己的做法是错的,因而感到深深地悔恨。他是因为了解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