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休谟人性论读后感

答案:2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8 18:32
  • 提问者网友:未信
  • 2021-01-28 01:20
休谟人性论读后感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何以畏孤独
  • 2021-01-28 01:27
《人性论》读后感    对于哲学的书,我一直是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虽然我喜欢看书,也明白有很多 哲学书确实是能为我们带来一些很好的启发,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哲学书一般都很枯燥、 抽象、深奥。简单来说就是很难真正的读懂它,明白它深刻的内涵或者是它所揭示的社会现 实。最近,因为青共校的读书小组活动,我和另外两个同学组成了一队,出乎意料的选择了 经典哲学书籍《人性论》 。 《人性论》全书分三卷,分别是“论知性”“论情感”和“论道德 ” 、 。正文前有一篇简 短的“引论” ,主要说明了人性科学的重要性和意义。第一卷“论知性”的主题是认识论, 主要说明了知识的起源、分类和范围,人的认识能力和界限,以及推理的性质和作用等认识 论的内容。第一卷是《人性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其他部分的基础,包含了休谟对哲学的 主要贡献。 第二卷“论情感”是第一卷的继续,其主题是情感的起源、性质和活动,并为下一 卷关于道德问题的讨论打下基础。其中对意志和自由的讨论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三卷“论道德”是在前两卷基础上对道德问题的全面阐述。其中第一章论述了道 德的基本原理,属于伦理学的内容;第二章讨论“人为的德 ”——既是伦理学的内容,也 是政治学的内容;第三章讨论的是“自然的德” 。 《人性论》是休谟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对于人类思想史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贡献。休谟 思想中最重要的方面都在这本书中进行了阐述, 如关于人性的三个假设, 有关自私和同情的 看法,有关社会秩序和制度正义的看法等等。 这本书,说实话内容并不是很吸引我,它没有情节,看起来有点枯燥,可是我还是看下 去了。因着自己最近的心境,感触最大的地方,还是第二卷的论情感部分,其中第二章第一 节,论爱与恨的对象和原因,我印象深刻。 休谟说,骄傲和谦卑的直接对象是自我,或是我们亲切地意识到它的思想、行为和感觉 的那个同一的人格; 而爱和恨的对象则是我们意识不到他的思想、 行为和感觉的某一个其他 的人。 这一点在经验中就表现得充分地明显。 我们的爱和恨永远指向我们以外的某一个有情 的存在者。当我们谈及自爱时,那不是就爱的本义而言,而且自爱所产生的感觉和一个朋友 或情人所刺激起的柔情也并无共同之点。 憎恨也是如此。 我们可以因为我们自己的过失和愚 蠢而感到耻愧; 但是只有由于他人所加的侵害才会感到愤怒或憎恨。 爱和恨的对象显然是一 个有思想的人,而前一种情感的感觉永远是愉快的,后一种情感的感觉则永远是不快的。我 们还可以大概地假设说, 这两种情感的原因永远是和一个有思想的存在者相关的, 而且前者 的原因产生一种独立的快乐, 而后者的原因则产生一种独立的不快。 凡对自己的性格、 天才、 财富感到满意的人, 很少有不想在世人面前显露自己, 并取得人们的爱和赞美的。 显而易见, 成为骄傲或自负的原因的那些性质和条件, 也就是虚荣心或名誉欲的原因; 我们自己最为得 意的那些特点, 我们总是要炫耀于人。 但是假设爱与尊重不是和骄傲一样由同一性质产生的 仁它们的不同点只在于这些性质或是与我们有关, 或是与他人有关, 那么这种进行方法将是 非常荒谬的,而且人们也不能期望每一个其他人的情绪和他们自己所有的情绪互相对应。 其实我觉得,正是因为人们不能期望每一个其他人的情绪和他们自己的情绪互相对应, 才有了那些“求而不得”之类的怨恨或难过。其实这是一种很普遍、很自然的现象,这个世 界上几乎每时每刻都有无数这样的情节在上演,这只是人们最基本的情感反应。所以,即使 是失业、失意、失利、失势,甚至是失恋,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谁没有那么几件让自己 受伤到骨子里的事呢。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没有谁能一切都顺顺利利,对于爱与恨能真正的洒脱看待,是所 有人应该去最求的。但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确实很少。 休谟在《人性论》中认为,人的感觉是人的思想、认识观念的唯一来源,因此,人的认 识对象只能限定在感觉经验的范围内。只有人感觉到的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物质世 界”是无法感觉的,因此也是不存在的。由于“人只能认识感觉”,而对于感觉产生的问题, 是人的认识所不能把握的,因此是不可知的。 这就是不可知论。 对于他的“不可知论” ,我并不十分理解,应该说基本不懂他所表达的意思。上网查了 关于不可知论一些基本问题,最后也只能望而却步了 休谟于 18 岁开始构思,25 岁完成了人性论初稿。这本书就我目前的认知水平来看仍显 得步履维艰,而且我可以断言,没有人可以完全理解这本书。并不是说其推理的深奥难懂, 而在于充斥其中的太多情感体验和实验证据,都有很深刻的个人体验。在此,我坚信已经在 阅读过程中摒弃了我所受教育中将其定性为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者的先入之见, 也没有将自 己作为其深度的信仰者,但是自己仍然为其精妙的推理所倾倒。 这就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也是用来努力说服自己的信念支撑。对于人性的问题 太过于深奥,也许在以后我认知水平提高后,我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傲气稳了全场
  • 2021-01-28 01:34
我明天再问问老师,叫他解释下这个问题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