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教育现象分析:张老师的做法对吗?

答案:1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16 16:56
  • 提问者网友:寂寞梧桐
  • 2021-11-16 04:05
教育现象分析:张老师的做法对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平生事
  • 2021-11-16 04:35
张老师的做法对吗? 在一次语言课上,张老师刚说出一个谜面,佳佳就大声说: “我会。”而当老师要他回答时却又说:我不会。结果引起全班幼儿哈哈大笑。张老师认为这是佳佳有意恶作剧,于是他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改掉佳佳的“坏毛病”。 第二天,张老师见到佳佳就喊,而对佳佳的反应却又避而不答。如此重复多次,佳洼显得极不耐烦。这时,张老师认为最佳教育时机已到,便拉住佳佳的手问:“我喊你却又不说话,你心里烦不烦?”佳佳说:“烦。”“那你当老师提问时抢着回答,站起来又不会,你说老师烦不烦?”佳佳点了头,·张老师说:“知道就好,以后可要改掉这个坏毛病。”事后,张老师对自己的这一教育方法很是欣赏。 其实,在我看来张老师对这件事的处理,完全是一种失败的教育。她把幼儿积极要求回答问题,而站起来后却又欲说无言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恶作剧”是不妥的。因为幼儿的言行是受其心理发展水平制约的,我们认为幼儿之所以产生上述现象,主要与下面几种心态有关:1、表现欲。幼儿——般都希望得到成人的夸奖,尤其是老师的夸奖,力求成为老师注意的中心。老师提出问题,这对幼儿来说,是引起老师注意,获得老师表扬的极好机会,而这时,他们又往往只是注意到发言这种表现自我的形式,而忽视了表现的内容,结果站起来后便无话可说了。 2、好胜心。争强好胜是幼儿的一个重要特点。老师提问后,某个幼儿看到有许多小朋友都举起了手,为表示自己的不落后,因此不管会不会,也跟着别人举起了手。 3、思维缺乏自我检查的能力。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幼儿乍听可能觉得不难回答,因此在缺乏深入思考的情况下,便贸然举手,结果当真的站起来后,却又不知如何回答了。 4、情绪紧张。幼儿考虑好老师的提问答案后,既有迫切希望老师点名回答的激动情绪,又有唯恐失去老师指名回答的强烈担心,结果因精神过分紧张,当老师真的叫他时,本来已想好的答案,反而想不起来,而旦越着急越想不起来。以上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说明儿童是想要回答老师的问题,或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在老师头脑中建立起一个好孩子的形象,而决非存心捣蛋,教师应从积极的方面去认识。 只有以积极的态度去认识这一问题,教师才能给予儿童以积极的教育。一个儿童要求回答老师的问题,无论对不对,回答上没回答上,他总是要开动脑筋,思考老师的问题。答对了固然好,答不出,老师也应予以鼓励,或通过启发的方式帮助儿童回答问题。如果儿童答不出,你就“烦”,并要求儿童“不要再让老师作烦’了”,实际上就是不要儿童发言了。儿童不想发言,也就没有必要去想老师的提问了,这样长期下去,不利于调动儿童思维的积极性,必然会抑制儿童的思维力。同时,儿童的性格正在形成和发展中,就每——个儿童的性格来看,其中有符合老师要求的,也有不符合老师要求的,如一个儿童积极要发言,这是他学习主动性的表现,但是冲动,考虑问题不成熟又是他的缺点。而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扬长避短,保留儿童的个性特色。即使是那些举手后又不能回答问题的儿童,教师也应予以鼓励,从积极的方面加以引导,而决不能避而不答,以惩代教。否则,不但会给幼儿心灵留下创伤,并且会使幼儿误认为这是积极发言所造成的惩罚,而从此沉默不言,疏远老师,并最终形成抑郁孤僻的性格。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