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有谁知道尤氏家族的历史!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0-12 09:05
  • 提问者网友:我们很暧昧
  • 2021-10-11 23:53
有谁知道尤氏家族的历史!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刀戟声无边
  • 2021-10-12 01:21
尤氏 历史来源 「尤」源出 ; 一 ; 出自「沈」姓。据《梁溪漫录》所载,五代时,王审之在福建称闽王。闽人为避「审」的嫌名 (「审」和「沈」字同音 ) ,把「沈」字去掉三点水旁,余下半个字改为「尤」。 二 ; 据《后汉书.卷七十七》已有尤利多,尤还。在东汉时已见「尤」氏的记载。 家族名人 尤袤 (1127~1194) 字延之,宋常州无锡人。少颖异,入太学,以词赋冠多士,绍兴十八年擢进士,累官国史侍讲,后除礼部尚书。尝取孙绰遂初赋以自号,光宗曾书匾赐之,年七十而卒,谥文简。着有遂初小稿等,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尤侗 (1618~1704) 字同人,更字展成,号悔这是福州商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庞大家族,其一处老宅就曾经占据着三坊七巷里文儒坊至衣锦坊的大片位置,人称“尤半街”。这个家族富足近百年,鼎盛时期的尤恒盛丝线店、百龄百货商店等十几家企业一度垄断着福州城同行业的翘楚位置,经营者精明大胆,而又不失谋略,尤家有专人掌控货源、零售、批发、染布等延伸业务的完整业务链,而钱庄、汇兑行等金融机构又为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即使是现在,这缜密的经营思路也不得不让人瞠目。这个家族近百年跌宕起伏的生意,在组成繁杂冗长的家族史的同时,也被编进福州的商业发展史,同时嵌入几代老福州关于丝线、关于百货的记忆。这是一个逐渐消隐于人们视线的家族。寻访三坊七巷里的老住户、福州市百货公司的老员工,没有几个还记得这曾经的工商豪门。重回尤家老宅,79岁的尤琪琛老太太——曾经掌控着这个家族后期重点企业百龄百货商店的尤德龙之女,也已经很难再找回往日的痕迹,记忆中的宅院早已面目全非,多次分隔后各自建起的或高或低的新村里,住着无数外姓人。“连个旧邻居都找不到了”,能勾起尤老太太一点回忆的,仅剩藏在新村中几座保留着雕花木窗、旧房梁的老房子,和一棵曾经种在一进花庭的茂盛白玉兰。“过去的都过去了,没有人记得,也没有人再问,就算是都记得,也没有兴趣了”,尤老太太的先生洪老说,他的儿子从没问过家史,再往后,也许更不会有后代对这段家族史感兴趣了。在尤恒盛家族史成过眼云烟之前,我们用文字和图片的方式,试图还原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家族,历经孟、贤、庆、德四代,从穷到富,逐步发展成福州有名的大工商家族,并逐渐衰弱直至没落的历史。尤恒盛的资本积累尤家并非地道福州人。尤家原籍浙江省吴兴县,其祖先开始将家族迁到了福建省罗源县的鉴江,后来迁到了福州洪塘乡。明末清初,尤家又从洪塘迁到福州城内兰菏里。尤孟彪是尤氏家族庞大产业的创始人。这个在三个兄弟中第三的男子出生于清朝嘉庆年间。在尤孟彪之前,这个家族以何为生,已经没有人说得清楚。能知道的只是尤家的家境并不富足,尤孟彪的父亲很早去世,之后的尤家生活陷入困境。不久,尤孟彪辍学去了福州春育亭缫丝铺子学艺。因为勤奋钻研,学到了一套好手艺。没过几年,这个年轻人就在南街安民巷口摆了个丝线摊子谋生。据说,尤孟彪制售的丝线质量优良,人又和蔼可亲,生意也做得一帆风顺。在积累了一些钱后,便开了一家尤恒盛丝线店。这家店最早是设在文兴里,后来因为业务发展,又迁移到了安民巷口。据尤家后代回忆,这家店开业约是在清朝嘉庆年代后期。尤恒盛丝线店刚开始只是做零售业务,不久便业务繁盛,据说,每天还没开店的时候,就会有很多农民和刺绣制花的手工业者在门前等待开门,这种盛况一直传到尤家第四代才逐渐减少。好生意让尤恒盛的资金积累很快。这样,尤恒盛的生意很快从零售发展到了大宗批发零售业务,经营范围一直扩展到闽中、闽东、闽南各县。二代房东的人事变化1817年,30岁的尤孟彪结婚。这个晚婚的父亲陆续有了五个儿子:贤赞、贤良、贤坡、贤建、贤模。只是,贤模出生不久,尤孟彪去世了。之后,尤恒盛业务由长子贤赞接替;二儿子贤良中举人后开始热衷于功名不问业务,尤家的公房商业便由他的儿子庆钊参加;三儿子贤坡、四儿子贤建也都参与店里的经营管理。但,最终将父业发扬光大,把尤家商业推向黄金时代的是五儿子贤模。贤模从小就在店里跟着大哥勤学苦练,学到了一整套的丝线加工技艺,而且熟悉到只要用鼻子一嗅、手指一捏,就是闭着眼睛也能判别出丝的产地、品种以及质量的好坏。关于这个尤家五公子,之后做了尤家的女婿,并多年管理尤家百货业务的陈丞椿曾经在回忆录中记载,“自奉简朴,工作吃苦耐劳,事事躬亲,参加各道加工工序,经常往各县推销业务,又能同职工同甘共苦,数十年如一日”。尤贤模兄弟为谋求尤恒盛业务的扩展,首先运用丝线染色加工的基础及资金增长的能力,扩展了代客染布、承揽殡殓用的刺绣寿衣、批发本行之外的棉纱、棉布、药材、南北货等业务。针对逐渐多起来的业务,尤贤模兄弟重新进行了分工:老大贤赞总管全面,店后批发业务由老三贤坡管理,丝线业务由老五贤模管理。不久,贤赞双目失明,贤坡、贤建又相继去世,尤恒盛的人事又由贤赞主持重新进行了分工:店后批发业务由贤模管理,丝线业务由贤良之子庆钊管理。频繁的人事变动多少让尤恒盛的发展受到牵连,据说,尤家家业在这段时期无明显长进。临危掌舵的尤家五房几年后,全面掌管尤恒盛的尤家长房贤赞去世。尤家第二代只剩下二房贤良、五房贤模,第三代基本已经长大成人。自此,尤家家业进行了再次的分工。此时,尤恒盛丝线店是尤家家业中利润最多的,店里的事务由二房贤良的儿子庆钊主持管理,庆钊死后转给其子德建。尤德建,这个尤家第三代中最早担当重任的男子,却并未承袭尤家前辈开拓务实、深入产区收购的经营之道,他的经营作风是坐等丝贩上门。不久,尤恒盛丝线店的货源日见稀少,门庭若市的场景不再,甚至一度连正常业务都不能维持,经营出现欠负。对于这种不正常的状况,尤家最担忧的是五房尤贤模,他认为这是尤家的祖业,而且丝线生意大有可为,出现此现状是经营不当的结果。不久,贤模便接过了已经负债累累的尤恒盛丝线店。尤贤模是尤家第二代中更多继承了父辈诚信经营基因的,他做生意讲究货真价实,尤恒盛丝线店很快就又获得了顾客的信任,亏损局面好转,并逐渐拓展到了其他的业务上。这段时间,贤模加强了后进尤祥记批发业务,除经营棉纱、绸布、颜料之外,另外开设了染料加工场;看到百货业有利可图,又利用余资在老店附近开起了一家五云楼百货店,并兼营丝线、绸布批发业务;不久后,又在黄巷口开了一家五都百货店。除了将尤家祖业尤恒盛从困境中拉上正轨之外,五房尤贤模在尤家事业发展史上的另一重要作用是———他将四个儿子培养成为尤家事业的能干继承人。尤家的事业在贤模的四个儿子:庆潮、庆桐、庆、庆樨手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长子庆潮本来是读书人,早年中过副榜举人,三子庆也进过学堂,但都因为尤恒盛的业务日益扩大,人手紧缺,被父亲要求放弃求学之路,回来经商。据史料记载,在贤模退居二线时,尤家的五都百货店就开始由四子庆樨管理,三子庆则坐镇尤恒盛老店。而这两家企业,在当时的福州,都是家喻户晓的名牌商店。五房系制造的全盛期尤家家业在尤贤模派下得到了极速增长———业务扩大,利润猛增。在善于经营的尤贤模指导下,清朝末年,尤家又在上杭街开设了一家尤信记商行,由他的四个儿子合伙经营,庆桐负责管理。这家店经营百货、药材、南北土特产的批发业务,生意兴旺。根据史料记载,该行仅在1911年就赚得利润10万元。1920年初,庆潮四兄弟又在上杭街开设泉裕钱庄,发行“台伏票”,不久在潭尾街及南街开设泉裕分庄。这泉裕钱庄由尤庆桐的大儿子尤德权掌管,当年钱庄发行的“台伏票”票额,一般都达到30万元,利息按1.65分计算,一年仅利息收入就有4万多元。同时,发行纸币也在无形中为尤家提供了一笔可观的流动资金。当然,这也为五房尤贤模派下业务的第一次分家做了个铺垫。实际上,尤庆桐的私房钱还用于经营一家有和丰钱庄。后来,庆桐看到经营钱庄会积累更多资金,就只愿意和几个兄弟合伙经营泉裕钱庄,退出了合伙经营的尤恒盛丝线店和五云楼百货店等业务,将这些业务的股份转给了其他兄弟。此时,虽然庆桐派下只经营钱庄业务,但其他三房仍然将尤家家业扩展到了更多的新业务上。不久,在南街锦巷口又开起了一家五福百货店,由庆樨之子德黼管理;在城内南街开设祥益钱庄,则专营贷款业务,不出票,并在南台二保开设祥益钱庄分店,由庆潮派下的德钤负责管理;在南街尤恒盛店后面还开了一家益记苏广栈,办理百货批发业务,用以满足尤家所开的三家以“五”字冠名的百货店货源。据说,尤贤模派下开设的三家百货店店名都以“五”字开头,寓意就是要突出第五房。这时被看成是尤家的全盛时期———尤家各企业资金雄厚,经营有道,而且都获得了社会颇高信誉。传说当年尤贤模派下四兄弟的全部财产约有200多万元,堪称福州商场巨子。尤家后代的享乐主义生活尤家传到第三代,家业已经相当庞大,丰厚的财资让尤家子孙们过着衣食无忧的优裕生活。在一个巨商家族,后辈享受已有的物质生活并无过错,但正常享乐与玩物丧志之间似乎并无明显界限。“富不过三代”的中国俗语的来源也不过于此。虽然尤家后代中不乏勤奋精明的接班人,但纨绔子弟的出现也在所难免。他们吃喝玩乐,挥金如土,他们纵情享受庞大家族带来的精彩物质生活,他们不愿意再延续祖辈艰苦创业的家风,更没兴趣辛苦守业。尤贤模二子尤庆桐,人称尤十五(第15位),是继其父在尤家发家过程中的典型人物。尤庆桐掌管尤家家业期间,一边为公房积累资金,一边也为自己积累了相当雄厚的私房财富。当时,尤贤模派下四房公房财产的分配规定是,每年一个企业所得纯利均分为五份,四房各取一份,剩下一份分给管理这个企业的当事人作为酬劳,也就是说管理企业的这一房,在企业年终分红时,可以得到全年应分额的40%。由于尤庆桐管理的企业多,所得也就多,加上私房生意,个人财产十分丰厚。赚钱多了,花钱自然也快。尤庆桐长子尤德权在其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只有甚之而无不及。据陈承椿回忆,尤德权曾经为勾结官吏,一夜豪赌输掉375000元,一度引起尤家泉裕钱庄发生“挤兑”风潮。父亲庆桐则是一边掏私囊将儿子亏用的公款赔还公房,一边怕儿子再出事,登报和德权脱离了父子关系,并把私有财产划出30万元,平分给四个儿子,每人75000元,尤德权则分文不给。据说,这脱离父子关系的一招的确有些未雨绸缪的意味,为尤庆桐避免了后来尤德权在福州二次沦陷时期当汉奸的牵连关系。逐渐衰弱的尤家生意按早年传下来的尤家家规,参加公房企业管理的子弟是不能另外经营自己的私房生意的,以保证经营者能够尽心尽力,维持尤家家业的发展。这一家规在一代、二代都得以严格执行,但到了尤家第三代,已经缺乏约束力。尤家第三代中各房子弟多数都在私底下经营自己的事业。陈承椿的回忆录中提到过一家信昌钱庄,这家钱庄就是由尤家内部人出资,然后用亲信人名义出面经营的。而这也成为尤家再次分家、尤家公房事业走向衰弱的征兆。此时的尤家虽然还共同经营一些产业,但各房早已是同床异梦。不久,以尤庆桐不愿合营为导火索,尤家各房先后同意分别把企业折股自营或者改组合营。五云楼由长房尤庆潮派下三房承接后继续营业,更名为五云楼锦记,以示与之前的公房事业有别;二房尤庆桐退出后又自己开了恒孚、和孚两家钱庄,但不久就歇业了,手头上已经积累了大笔资金的他也从此放弃做生意,靠放高利贷获利;四房尤庆樨则自从其子尤德黼在上海挥霍出去数十万元后,资力大减,业务很快就收盘了,他和尤庆派下接办的尤恒盛丝线总店,也因为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业务发生困难,以及招牌名望大引出的各项税收摊派重,于1941年收盘。庆则以非常有限的资金在原恒盛店隔壁开设了一家万宜百货店。一年半后,庆之子尤德龙从上海回到福州。尤德龙主张从万宜划出一部分资金投入百龄商店。这个困境中的决定制造了尤家日后的再次辉煌,但万宜商店则因为业务不振于1943年结束经营。此时,尤庆樨派下先后在东街口开设的锦盛绸缎店与锦新绸布店,也只剩下锦新绸布店一家。因为这段时间尤家不少企业相继歇业,福州城内曾一度疯传尤恒盛倒盘。实际上,倒盘的倒不是尤恒盛本店,而是尤家二代三房尤贤坡派下的自营企业,当年,贤坡一房没有分到祖传家业,只分到一些钱财,于是就另起炉灶,在尤恒盛老店背后开起批发绸缎的业务。之后受战争影响,宣告倒盘。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