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在语言学史上的贡献和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几个方面?
答案:1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0-14 17:00
- 提问者网友:我的未来我做主
- 2021-10-13 22:42
《方言》在语言学史上的贡献和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几个方面?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蓝房子
- 2021-10-13 22:50
《方言》在语言学史上的贡献和影响: 《方言》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重要意义。这本书还没有问世的时候,就有人做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历史证明,这个评价不算过分。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个人力量进行全国性方言词汇调查的一本书。 (2)扬雄对方言区的划分方法,即使今天也有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他对方言区的划分,与当时的地理形势和行政区域密切相关,大致有三类: ▲大方言区。以关(函谷关)、山(崤山或华山)、河(黄河)、江(长江)为界。书中所说的“自关而东”、“自关而西”、“自山而东”、“自山而西”、“自河而北”、“自江而北”,这都是大方言区。 ▲次方言区。有以古国为界线的,如秦、晋、赵、魏、燕、郑、宋、齐、鲁、陈、楚、吴等;也有以州郡为界线的,如青、幽、雍、梁、益、荆、扬、蜀、凉州等。 ▲小方言区。以河流为界,如淮、泗、沅、澧、湘等,也有以古地名为界的,如洛、郢、湘潭等。 扬雄的调查是以单个的方言词为对象的,而不是以每个方言点作为对象。因此他的方言区域的划分是依词而定的,这样方言分界线很复杂,但基本面貌还是能看得出来的。 (3)《方言》为我们了解汉代普通话的词汇提供了重要依据。 扬雄明确提出了“通语”(又叫“凡语”、“通名”)这个概念。书中标明为“通语”或“凡语”的有二三十处。如: 娥㜲,好也……好,其通语也。 嫁逝徂适:往也……往,凡语也。 悼惄悴慭(yin4):伤也。自关而东汝颍陈楚之间通语也。 那些没有注明为通语的解释词,同样具有通语的性质。扬雄所说的“通语”有两个含义:一是不属于某一方言区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如上前两例;二是某一方言区的共同语,如上例3。 (4)是沟通古今词汇的桥梁。 从《方言》中,上可以了解先秦古词,下可以用来研究现代词汇。 书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这些词条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别国方言”和“绝代语”。“绝代”就是远代的意思。如: 众信曰谅,周南、召南、卫之语也。 这就是说,“谅”字当“众信”讲,就是“信实、诚实”的意思,通行于周卫之间,本来是《周南》《召南》《卫风》的话。的确,《诗经》中有“母也天只,不谅人只”的话,可以为证,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妈呀,我的天哪!不相信人家呀。原指少女因爱情得不到相信而发出的概叹,后泛指得不到尊长的体谅。 实际上,古语与方言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有三种情况:①各地的方言,由于同出一源,所以语音有着对应的规律,产生了同一个词的不同语音形式。②另有一些古代的词,它们在甲方言中保存下来,而在乙方言中消失了。③最后还有一类词,它们在古代存在过,而后来在所有的地方都消失了,这就是“绝代语”。 《方言》中有一些词条的解释,也像《尔雅》一样,不说明属于哪一个区域的方言,很可能就是所谓的“绝代语”,是已经过了时的,死了词。如: 露,败也。 别,治也。 (5)《方言》在方音研究方面的作用。 《方言》不是研究方音的,可是它记载的某些词在语音上是有联系的,如果当时有了音标,这些词的语音对应关系就显示出来了。扬雄已经敏锐地觉察到,某些方言词的区别是方音不同造成的,他把这种情况称为“转语”。如: 㷄(hui3):火也,楚转语也。犹齐言“𤈦(hui3),火也”。 楚国人把“火”叫做“㷄”,齐国人把“火”叫作“𤈦”。“火”、“㷄”、“𤈦”三个字为双声,读音接近。也就是说,“火”在楚方言里的转语是“㷄”(hui3),在齐方言里的转语是“𤈦”(hui3) 所谓“转语”是指两个词声母相同,或韵相同,或声韵相近,它们在意义上是相同的,是同一词的不同写法。“转语”跟“假借”不同,假借字只是语音相通,意义上没有联系。“转语”是语音上有联系的方言同义词。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