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歌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2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4 09:11
- 提问者网友:火车头
- 2021-02-13 11:20
正气歌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野慌
- 2021-02-13 12:53
全诗共60句,可分四层。前10句为第一层,写什么是正气。开篇点出天地间有正气,这种正气纷然杂乱地赋予了世间的万事万物,在下面的便成为河流山岳,在上面的便成为日月星辰,这种正气表现到人身上就叫做浩然之气。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顶天立地,压倒一切邪恶。天下太平时君明臣良,四海安靖;时局危难时,邪恶抬头,世事纷乱,这种正大刚强的节操才能够表现出来。这一段里“沛乎塞苍冥”是全诗的重点句,他肯定了正气的充沛繁茂,告诉人们正气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有着巨大的威力,从而突出了全文的主题。
从“在齐太史简”至“道义为之根”共24句为本诗第二层。在这一层里,作者先一口气列举了12个历史人物:春秋的齐太史和晋国史官董狐,用生命捍卫了历史的尊严;秦代张良为国复仇,用生命向暴君提出抗议;西汉使臣苏武,用生命在冰雪荒原书写坚贞;三国武将严颜,用生命赢得对手的尊重;西晋文臣嵇绍,用生命见证对国家的忠诚;唐代忠勇之士张巡,用生命“气吞逆贼”;唐代忠烈之臣颜杲卿,用生命痛斥敌酋;东汉高洁名士管宁,用生命澡雪精神;三国托孤老臣诸葛亮,用生命鞠躬尽瘁;东晋爱国志士祖逖,用生命击水中流;唐朝忠义之臣段秀实,用生命笏击叛逆。诗人在征引了古代忠烈们的事迹后,紧接着满腔热情地赞扬了这些人类精英,认为磅礴于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将万古永存。当这种正气横贯日月的时候,哪里还计较什么生死存亡。诗人用“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四句,从儒家的观点上进一步赞扬了正气的存在决定着天地人类的存亡,把正气存在的意义提到高处。
从“嗟余遘阳九”到“苍天曷有极”共22句为第三层。抒发了诗人决心为国殉难,视死如归的意志,描写了牢狱的环境条件,倾吐了诗人不能为国尽力的凄苦心情。“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吐露出文天祥希望能赶快受刑殉国的愿望,即使受了像放到锅里去煮一样的酷刑,心里也会感到像糖饴一样的甜,也是自己求之不得的事情。尽管被关在这“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阴暗潮湿的土牢里,像冥间一样鬼火闪闪,死气沉沉,牢门紧闭,见不到春天明媚的阳光,尽管自己这样的千里马却与牛拴在同一个槽上,凤凰同鸡吃一样的食物,但诗人还是以“骥”与“凤凰”自喻,在牢中恶劣环境中“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表现出了诗人高洁的节操。同时以“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道出了诗人内心忧郁悲凄,问苍天到何时才能走到生命的尽头的感叹。这一层诗人又用自己身处百秽而不病的事实证实了正气所在,百恶自退的道理。
最后4句为第四层。诗人感叹古代的忠贤义士已距我们一天天地远了,但他们的壮烈事迹,犹如发生在昨天。当诗人在狱中读书时,总是被古人那种守道不阿的光辉形象和凛然正气所鼓舞,增加了同恶势力斗争的信心。
从“在齐太史简”至“道义为之根”共24句为本诗第二层。在这一层里,作者先一口气列举了12个历史人物:春秋的齐太史和晋国史官董狐,用生命捍卫了历史的尊严;秦代张良为国复仇,用生命向暴君提出抗议;西汉使臣苏武,用生命在冰雪荒原书写坚贞;三国武将严颜,用生命赢得对手的尊重;西晋文臣嵇绍,用生命见证对国家的忠诚;唐代忠勇之士张巡,用生命“气吞逆贼”;唐代忠烈之臣颜杲卿,用生命痛斥敌酋;东汉高洁名士管宁,用生命澡雪精神;三国托孤老臣诸葛亮,用生命鞠躬尽瘁;东晋爱国志士祖逖,用生命击水中流;唐朝忠义之臣段秀实,用生命笏击叛逆。诗人在征引了古代忠烈们的事迹后,紧接着满腔热情地赞扬了这些人类精英,认为磅礴于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将万古永存。当这种正气横贯日月的时候,哪里还计较什么生死存亡。诗人用“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四句,从儒家的观点上进一步赞扬了正气的存在决定着天地人类的存亡,把正气存在的意义提到高处。
从“嗟余遘阳九”到“苍天曷有极”共22句为第三层。抒发了诗人决心为国殉难,视死如归的意志,描写了牢狱的环境条件,倾吐了诗人不能为国尽力的凄苦心情。“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吐露出文天祥希望能赶快受刑殉国的愿望,即使受了像放到锅里去煮一样的酷刑,心里也会感到像糖饴一样的甜,也是自己求之不得的事情。尽管被关在这“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阴暗潮湿的土牢里,像冥间一样鬼火闪闪,死气沉沉,牢门紧闭,见不到春天明媚的阳光,尽管自己这样的千里马却与牛拴在同一个槽上,凤凰同鸡吃一样的食物,但诗人还是以“骥”与“凤凰”自喻,在牢中恶劣环境中“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表现出了诗人高洁的节操。同时以“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道出了诗人内心忧郁悲凄,问苍天到何时才能走到生命的尽头的感叹。这一层诗人又用自己身处百秽而不病的事实证实了正气所在,百恶自退的道理。
最后4句为第四层。诗人感叹古代的忠贤义士已距我们一天天地远了,但他们的壮烈事迹,犹如发生在昨天。当诗人在狱中读书时,总是被古人那种守道不阿的光辉形象和凛然正气所鼓舞,增加了同恶势力斗争的信心。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woshuo
- 2021-02-13 13:08
《正气歌》为南宋名臣、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兵败被俘。次年被押解至元大都(今北京)。文天祥在狱中三年,受尽各种威逼利诱,但始终坚贞不屈。1281年夏,在湿热、腐臭的牢房中,文天祥写下了与《过零丁洋》一样名垂千古的《正气歌》。
这首诗用古体诗的语调来写,而不取近体的排偶整饬,显得高古悲壮。酣畅淋漓地表现了作者文天祥的忠肝义胆、铮铮铁骨;在歌赞先烈的同时,展现了作者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塑造了一位正气凛然的民族英雄形象。
全诗用韵富有变化,与文义互为烘托;旁征博引,具体体现了浩然正气的巨大力量;语多排比句式,文气绵密贯串,节奏整齐明快
这首诗的序为散文。有骈句,有散句,参差出之,疏密相间。在序里,作者先以排句铺陈,以骈散穿插描写了牢狱之中的“七气”,极力渲染出监牢环境的恶浊之至。而诗人又说自己身体本来孱弱,但在“七气”的夹攻之下,竟然安好无恙,那就是因为靠着胸中的浩然正气,有了正气在胸,便能抵御所有的邪气、浊气,这些说明了写《正气歌》的原因,接着便引出下面对“正气”的咏叹。因此,序和诗在构思上是有连属的,在技巧上是前后照应的,是全诗的有机组成部分。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从“天地有正气”到“一一垂丹青”为第一部分。这部分是对浩然之气的热情礼赞。“正气”与天地并生,与宇宙同在,诗人首先写出“正气”的这种伟大性质,使“正气”的描写,有了一种充塞乎天地之间的崇高美。天地万物,均受“正气”之禀赋。下至大地山河,上至日月星辰,都是气的化育生成。下面诗人将笔一转,便将“正气”转到人的身上,人的浩然正气,充塞于苍冥,可见正气的力量。“皇路”二句,写清平之时,禀受正气之人雍容和雅,为朝廷的清明政治尽力。这两句不是重心所在,而是下面的陪衬。下面,诗人笔锋又转,写在危难之际,禀受正气之人便表现出了凛凛气节,他们为了正义而不避祸难,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业绩彪炳于青史。“一一垂丹青”,又是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之间的过渡之笔,显的十分自然。
从“在齐太史简”到“道义为之根”为第二部分。在这部分里,诗人历数了史册上十二位忠臣义士的壮烈之举,来写浩然正气的体现。诗人连用四个“在”字,形成了一连串的排比句式,显得气势极为充沛。正因为“正气”的赋予,才有了这些志士的壮举。诗人为避免单调,将“为严将军头”等四句换成了“为”字的排比句。之后,诗人稍作舒缓,以“或为”为排比句,每两句写一人。诗人通过以上三组排比句,歌颂了中华历史上十二位忠臣义士的壮烈之举。这其中,有的是不畏权奸、秉笔直书的史官;有的是誓在驱敌的将相;有的是面对强敌,宁死不屈的义士,他们有共同之处就是忠烈。辨证来看,“忠”是要作具体分析的,但这些人物的“烈”却是极为感人的。“是气所磅礴”到“道义为之根”,由上述人物的忠勇壮烈,概括“正气”。“正气”所钟,可以不论生死。“地维”、“天柱”,实际是说封建王朝的社稷得以保持的精神支柱。“三纲”句,有封建伦理道德的内容,“道义”也是如此。就是说,“正气“是以封建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作为基础的。“正气“作为激励爱国志士的精神力量,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业绩,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它的封建伦理性质也应该指出。
从“嗟余遘阳九”到“古道照颜色”为第三部分。前面是说正义赋予历史上那些忠义之士以忠烈之绩,从“嗟余”开始则转向诗人自己。“遘阳九”是说自己遭逢恶运,“隶也”句是说自己对国家危亡也无力回天。“楚囚”两句,一方面写自己被押到北方囚禁,另一方面,借楚囚南冠的典故,表达自己忠于宋室、矢志向南的心情。用典极为恰当贴切,在叙述中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怀。“鼎镬”两句,抒写诗人视死如归的壮烈之志。“阴房”六句,写环境的幽暗恶浊。“如此”两句,则是写自己正气在胸,百沴辟易的情形。“哀哉”六句,说自己耿耿丹心、浩浩正气是抵御“百沴”的法宝,任何邪恶之气,都不能使自己受到戕害。“哲人”四句,是全诗的结语,揭示出作歌的主旨。先哲已逝,但正气赋予他们的壮烈事迹,在史册上永远是炳炳烺烺,千古不灭。诗人从这些忠烈之士身上,得到正气的沾濡。古来忠臣义士的烈举,是诗人乐于学习的典范。“风檐”两句,显得十分从容不迫。[4]
全篇的结构核心是“时穷节乃见”。作者先以“天地有正气”发端,然后层层陪衬,突出“时穷节乃见”。之后再历举“哲人”事迹证明“时穷节乃见”;又以自己囚于土牢而坚贞不屈来表明“时穷节乃见”。全诗篇幅宏大而主旨突出、脉络分明。浩然正气直贯全篇,故历述古人事迹和己身遭遇而无堆砌之感。先写古人而后写自身,并表明“时穷节乃见”的古人正是自己的楷模,表现出他的浩然正气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沃壤之中。正由于继承、光大了优秀文化传统,才使作者文天祥成为一位民族英雄,让他发扬了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也使他的这篇古诗成为弘扬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典范之作。[5]
这首诗很长,又是五言之体,容易写得平板拖沓,但这首诗却以其慷慨悲壮拨人心弦,使读者倍受感染。这主要是诗人充塞胸中的浩然正气流溢其闻,使诗作元气淋漓,毫无干涩之感,且词气滂沛,笔力道劲,格凋沉雄。全诗以平和稳健的散文化语言,紧紧环绕对浩然正气的礼赞,于夹叙夹议中层层深入推进展开。首言浩然之气之源与形,简括干炼。中间一通史诗性的列举,虽繁富而不累赘,十二位忠臣义士的烈举,一气呵成,俨然大河奔流,滔滔东去,且诗人三易排比句组的语言,使诗富于变化。这种表现形式上的雄浑与浩然正气意蕴上的雄威极为一致,充分而美妙地体现出全诗的底蕴:“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同时,也使读者鲜明地感受到作者那襟怀正气,柱天维地的高大形象。《正气歌》凡六十句,隔句一韵,通篇四韵,平仄间押,以此将诗之情韵导而逶迤,又寓激荡于从容。既浑灏苍古,又顿挫扬抑,回肠荡气。
这首诗用古体诗的语调来写,而不取近体的排偶整饬,显得高古悲壮。酣畅淋漓地表现了作者文天祥的忠肝义胆、铮铮铁骨;在歌赞先烈的同时,展现了作者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塑造了一位正气凛然的民族英雄形象。
全诗用韵富有变化,与文义互为烘托;旁征博引,具体体现了浩然正气的巨大力量;语多排比句式,文气绵密贯串,节奏整齐明快
这首诗的序为散文。有骈句,有散句,参差出之,疏密相间。在序里,作者先以排句铺陈,以骈散穿插描写了牢狱之中的“七气”,极力渲染出监牢环境的恶浊之至。而诗人又说自己身体本来孱弱,但在“七气”的夹攻之下,竟然安好无恙,那就是因为靠着胸中的浩然正气,有了正气在胸,便能抵御所有的邪气、浊气,这些说明了写《正气歌》的原因,接着便引出下面对“正气”的咏叹。因此,序和诗在构思上是有连属的,在技巧上是前后照应的,是全诗的有机组成部分。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从“天地有正气”到“一一垂丹青”为第一部分。这部分是对浩然之气的热情礼赞。“正气”与天地并生,与宇宙同在,诗人首先写出“正气”的这种伟大性质,使“正气”的描写,有了一种充塞乎天地之间的崇高美。天地万物,均受“正气”之禀赋。下至大地山河,上至日月星辰,都是气的化育生成。下面诗人将笔一转,便将“正气”转到人的身上,人的浩然正气,充塞于苍冥,可见正气的力量。“皇路”二句,写清平之时,禀受正气之人雍容和雅,为朝廷的清明政治尽力。这两句不是重心所在,而是下面的陪衬。下面,诗人笔锋又转,写在危难之际,禀受正气之人便表现出了凛凛气节,他们为了正义而不避祸难,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业绩彪炳于青史。“一一垂丹青”,又是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之间的过渡之笔,显的十分自然。
从“在齐太史简”到“道义为之根”为第二部分。在这部分里,诗人历数了史册上十二位忠臣义士的壮烈之举,来写浩然正气的体现。诗人连用四个“在”字,形成了一连串的排比句式,显得气势极为充沛。正因为“正气”的赋予,才有了这些志士的壮举。诗人为避免单调,将“为严将军头”等四句换成了“为”字的排比句。之后,诗人稍作舒缓,以“或为”为排比句,每两句写一人。诗人通过以上三组排比句,歌颂了中华历史上十二位忠臣义士的壮烈之举。这其中,有的是不畏权奸、秉笔直书的史官;有的是誓在驱敌的将相;有的是面对强敌,宁死不屈的义士,他们有共同之处就是忠烈。辨证来看,“忠”是要作具体分析的,但这些人物的“烈”却是极为感人的。“是气所磅礴”到“道义为之根”,由上述人物的忠勇壮烈,概括“正气”。“正气”所钟,可以不论生死。“地维”、“天柱”,实际是说封建王朝的社稷得以保持的精神支柱。“三纲”句,有封建伦理道德的内容,“道义”也是如此。就是说,“正气“是以封建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作为基础的。“正气“作为激励爱国志士的精神力量,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业绩,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它的封建伦理性质也应该指出。
从“嗟余遘阳九”到“古道照颜色”为第三部分。前面是说正义赋予历史上那些忠义之士以忠烈之绩,从“嗟余”开始则转向诗人自己。“遘阳九”是说自己遭逢恶运,“隶也”句是说自己对国家危亡也无力回天。“楚囚”两句,一方面写自己被押到北方囚禁,另一方面,借楚囚南冠的典故,表达自己忠于宋室、矢志向南的心情。用典极为恰当贴切,在叙述中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怀。“鼎镬”两句,抒写诗人视死如归的壮烈之志。“阴房”六句,写环境的幽暗恶浊。“如此”两句,则是写自己正气在胸,百沴辟易的情形。“哀哉”六句,说自己耿耿丹心、浩浩正气是抵御“百沴”的法宝,任何邪恶之气,都不能使自己受到戕害。“哲人”四句,是全诗的结语,揭示出作歌的主旨。先哲已逝,但正气赋予他们的壮烈事迹,在史册上永远是炳炳烺烺,千古不灭。诗人从这些忠烈之士身上,得到正气的沾濡。古来忠臣义士的烈举,是诗人乐于学习的典范。“风檐”两句,显得十分从容不迫。[4]
全篇的结构核心是“时穷节乃见”。作者先以“天地有正气”发端,然后层层陪衬,突出“时穷节乃见”。之后再历举“哲人”事迹证明“时穷节乃见”;又以自己囚于土牢而坚贞不屈来表明“时穷节乃见”。全诗篇幅宏大而主旨突出、脉络分明。浩然正气直贯全篇,故历述古人事迹和己身遭遇而无堆砌之感。先写古人而后写自身,并表明“时穷节乃见”的古人正是自己的楷模,表现出他的浩然正气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沃壤之中。正由于继承、光大了优秀文化传统,才使作者文天祥成为一位民族英雄,让他发扬了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也使他的这篇古诗成为弘扬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典范之作。[5]
这首诗很长,又是五言之体,容易写得平板拖沓,但这首诗却以其慷慨悲壮拨人心弦,使读者倍受感染。这主要是诗人充塞胸中的浩然正气流溢其闻,使诗作元气淋漓,毫无干涩之感,且词气滂沛,笔力道劲,格凋沉雄。全诗以平和稳健的散文化语言,紧紧环绕对浩然正气的礼赞,于夹叙夹议中层层深入推进展开。首言浩然之气之源与形,简括干炼。中间一通史诗性的列举,虽繁富而不累赘,十二位忠臣义士的烈举,一气呵成,俨然大河奔流,滔滔东去,且诗人三易排比句组的语言,使诗富于变化。这种表现形式上的雄浑与浩然正气意蕴上的雄威极为一致,充分而美妙地体现出全诗的底蕴:“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同时,也使读者鲜明地感受到作者那襟怀正气,柱天维地的高大形象。《正气歌》凡六十句,隔句一韵,通篇四韵,平仄间押,以此将诗之情韵导而逶迤,又寓激荡于从容。既浑灏苍古,又顿挫扬抑,回肠荡气。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