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缘殊胜 随缘不变 不变随缘 是啥意思?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7 09:15
- 提问者网友:暗中人
- 2021-03-16 17:22
法缘殊胜 随缘不变 不变随缘 是啥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零点过十分
- 2021-03-16 18:10
1. 环境变化了,自己对佛法的学习及践行不变;环境变化了,要把佛法根据具体情况,利用上,所谓“随宜而实说”。
一、“不变”内涵须明记 发心宗旨正知见
当一颗植物的种子种下去的时候,它首先要落地生根,然后才能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先有这个“不变”,才谈得上“随缘”,最后才能收获果实。学佛之人亦复如是,修行必须要坚持发心、宗旨、正知见这三个“不变”。
学佛的初发心是非常宝贵、真诚的,如《大般涅槃经·迦叶菩萨品》中说:“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我们未来一切的功德、成就都是由初发心而来。《文殊师利问菩提经》中说:“诸菩萨有四心,能摄因、能摄果。何等为四?一者初发心,二者行道心,三者不退转心,四者一生补处心。初发心,为行道心作因缘;行道心,为不退转心作因缘;不退转心,为一生补处心作因缘……初发心如种谷田中,行道心如谷子增长,不退转心如华果始成,补处心如花果有用。”(四十卷之卷第三十八)发心的功德不可思议,如《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中说:“一切众生诸惑业,三有相续无暂断,此诸边际尚可知,发心功德难思议。发心能离业烦恼,供养一切诸如来,业惑既离相续断,普于三世得解脱。”(八十卷之卷第十七)修行人的初发心往往比较清净、纯正、勇猛,但在漫长的修行过程中,很容易慢慢忘失初心、偏离初心,不能坚固、持久,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回归初心,保持一颗真诚的发心不变。
内心里要把修行的宗旨固守住。不能今天觉得佛法没有错,明天觉得还有更好的,三心二意,变来变去,那就麻烦了。世间一切有所成就的人都是认定了宗旨不变,才能获得成功,学佛、成佛更是如此。宗旨是修行最根本之处,就好像植物的根一样,如果根扎得深、扎得牢,就能“根深叶茂”,乃至果实累累;如果根基浅薄,风一吹就跑了,连生存下来都谈不上,更不用说得到果实了。修行,要不断地去观察、思维学佛的意义、成佛的宗旨,不断地熏习无限生命、暇满、无常、苦、三宝功德、业果,这些最根本、最重要的概念,才不会迷惑,不会随着外境而动摇,内心才能安稳、有力,也只有这样的心才堪能成熟胜妙的菩提果实。如《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所说:“其心坚固难制沮,趣佛菩提无障碍,志求妙道除蒙惑,周行法界不告劳。”(八十卷之卷第十七)圣勇菩萨说:“得何能下种,度生死彼岸,妙菩提胜种,胜于如意珠,功德流诸人,谁令此无果?”(《菩提道次第广论》卷第二)
我们对佛法的基本知见绝对不能怀疑。一旦怀疑,就背离了佛法。虽然我们不可能马上建立起百分之百的信心,但至少不要去故意怀疑。《灵峰宗论》中说:“一切罪中,疑罪为最。一切功德,信为其首。信则不疑,不疑则直下承当。直下承当,则不自暴弃。不自暴弃,则不敢暴弃人。此常不轻所以通礼四众、速净六根者也。便恁么信去,譬如日出先照高山,何俟四十年淘汰方入佛慧哉!”(卷第二)佛法是佛陀经过多生多劫舍头目脑髓换来的,是历代祖师大德付出生命传承下来的,不能因为我们的业障深重、智慧浅薄,难以理解就否认它。在我们自己实证佛法的真实境界之前,要通过对佛菩萨、传承祖师的信心而趋入,依教奉行,步步深进,终有一天能够体会到佛法的真实不虚。就好比做科学实验,在自己亲手完成实验之前,其实是凭借对老师、教科书的信心而进行下去的,如果对老师讲的实验步骤和结果没有信心,根本不会去做实验,即使做到一半也会放弃,永远不可能得到最终的结果。所以,修行佛法,一定要坚持正确的知见不动摇。
总而言之,发心、宗旨、正知见是“不变”的三个内涵。发心要真诚,宗旨要坚固,知见要正确,正如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说:“学道一要真为生死,二要具足刚骨,三要开发见识。无真实为生死心,饶你有志气力量,只作世间豪杰,断不能为出世圣贤。无真实刚骨,饶你要出生死,决被情欲牵,熟境迷,利名移夺,魔患埋没去。无真正见识,饶你怖生死,勇猛直前,必被邪师恶友引诱,轻安少得萦惑,或堕光影门头,或坐知见窠臼,乃至或以味禅为功德,或以空寂为家乡,极胜亦流入二乘权曲境界,无由直趋菩提。”
一、“不变”内涵须明记 发心宗旨正知见
当一颗植物的种子种下去的时候,它首先要落地生根,然后才能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先有这个“不变”,才谈得上“随缘”,最后才能收获果实。学佛之人亦复如是,修行必须要坚持发心、宗旨、正知见这三个“不变”。
学佛的初发心是非常宝贵、真诚的,如《大般涅槃经·迦叶菩萨品》中说:“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我们未来一切的功德、成就都是由初发心而来。《文殊师利问菩提经》中说:“诸菩萨有四心,能摄因、能摄果。何等为四?一者初发心,二者行道心,三者不退转心,四者一生补处心。初发心,为行道心作因缘;行道心,为不退转心作因缘;不退转心,为一生补处心作因缘……初发心如种谷田中,行道心如谷子增长,不退转心如华果始成,补处心如花果有用。”(四十卷之卷第三十八)发心的功德不可思议,如《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中说:“一切众生诸惑业,三有相续无暂断,此诸边际尚可知,发心功德难思议。发心能离业烦恼,供养一切诸如来,业惑既离相续断,普于三世得解脱。”(八十卷之卷第十七)修行人的初发心往往比较清净、纯正、勇猛,但在漫长的修行过程中,很容易慢慢忘失初心、偏离初心,不能坚固、持久,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回归初心,保持一颗真诚的发心不变。
内心里要把修行的宗旨固守住。不能今天觉得佛法没有错,明天觉得还有更好的,三心二意,变来变去,那就麻烦了。世间一切有所成就的人都是认定了宗旨不变,才能获得成功,学佛、成佛更是如此。宗旨是修行最根本之处,就好像植物的根一样,如果根扎得深、扎得牢,就能“根深叶茂”,乃至果实累累;如果根基浅薄,风一吹就跑了,连生存下来都谈不上,更不用说得到果实了。修行,要不断地去观察、思维学佛的意义、成佛的宗旨,不断地熏习无限生命、暇满、无常、苦、三宝功德、业果,这些最根本、最重要的概念,才不会迷惑,不会随着外境而动摇,内心才能安稳、有力,也只有这样的心才堪能成熟胜妙的菩提果实。如《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所说:“其心坚固难制沮,趣佛菩提无障碍,志求妙道除蒙惑,周行法界不告劳。”(八十卷之卷第十七)圣勇菩萨说:“得何能下种,度生死彼岸,妙菩提胜种,胜于如意珠,功德流诸人,谁令此无果?”(《菩提道次第广论》卷第二)
我们对佛法的基本知见绝对不能怀疑。一旦怀疑,就背离了佛法。虽然我们不可能马上建立起百分之百的信心,但至少不要去故意怀疑。《灵峰宗论》中说:“一切罪中,疑罪为最。一切功德,信为其首。信则不疑,不疑则直下承当。直下承当,则不自暴弃。不自暴弃,则不敢暴弃人。此常不轻所以通礼四众、速净六根者也。便恁么信去,譬如日出先照高山,何俟四十年淘汰方入佛慧哉!”(卷第二)佛法是佛陀经过多生多劫舍头目脑髓换来的,是历代祖师大德付出生命传承下来的,不能因为我们的业障深重、智慧浅薄,难以理解就否认它。在我们自己实证佛法的真实境界之前,要通过对佛菩萨、传承祖师的信心而趋入,依教奉行,步步深进,终有一天能够体会到佛法的真实不虚。就好比做科学实验,在自己亲手完成实验之前,其实是凭借对老师、教科书的信心而进行下去的,如果对老师讲的实验步骤和结果没有信心,根本不会去做实验,即使做到一半也会放弃,永远不可能得到最终的结果。所以,修行佛法,一定要坚持正确的知见不动摇。
总而言之,发心、宗旨、正知见是“不变”的三个内涵。发心要真诚,宗旨要坚固,知见要正确,正如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说:“学道一要真为生死,二要具足刚骨,三要开发见识。无真实为生死心,饶你有志气力量,只作世间豪杰,断不能为出世圣贤。无真实刚骨,饶你要出生死,决被情欲牵,熟境迷,利名移夺,魔患埋没去。无真正见识,饶你怖生死,勇猛直前,必被邪师恶友引诱,轻安少得萦惑,或堕光影门头,或坐知见窠臼,乃至或以味禅为功德,或以空寂为家乡,极胜亦流入二乘权曲境界,无由直趋菩提。”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