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徜徉在朱自清的荷塘上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6 15:13
  • 提问者网友:火车头
  • 2021-12-25 14:5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徜徉在朱自清的荷塘上文/郑华坚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一场秋雨,驱散了清华园的蝉噪闷热,令傍晚时分的天空更加湛蓝。从近春园楼出来踅过马路便到了荷塘边。1927年的仲夏,家住附近的朱自清先生感于世变,夜不能寐,走出家门来到近春园散步,以其精妙的构思和生花之笔写下了名文《荷塘月色》。日映斜阳,雨后的荷塘温柔地笼罩在一片玫瑰色的晚霞中。  沿着荷塘向东,拾级走上连接湖心岛和生物馆的汉白玉石拱桥,凭栏远望,只见柳枝飘絮,莲叶微翻。宽阔的荷塘上面,与朱先生描绘的一样:“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或许是秋天的缘故,高出水面的荷芰与莲房有些败落。被垂柳染绿的荷塘水面上窝着一簇一簇的小睡莲,疏疏落落开着粉色的白色的莲花,令荷塘增添几分姿色。由于刚下过雨,娇俏的小莲叶上聚集了一个又一个的雨珠,在荷叶上摇来晃去,聚而又散,散而复聚,最后在荷塘上形成一个又一个水银窝,盈盈的宛如美女的笑靥。  走下石拱桥,便走进荷塘弯弯曲曲的小路。路的一边是荷塘,一边是人工垒起的小土丘。两边掩映的树木和山丘上轻盈细巧的竹子使小路变得更加幽深。荷塘上的荷花早已开过,荷叶变得有些憔悴。流连在荷塘边上,此刻我想起了杜甫的诗句“风含翠筱娟娟静,雨挹红蕖冉冉香”。在这清新活泼的景致中,仿佛那缕缕荷香一直在肺腑间回荡。一个穿着红色风衣的女生正斜倚着杨柳树对着荷塘勾画什么。我探头细看,竟惊动了这个女生。  “你在画什么?”我问。  “莲房。”她很有礼貌地回答我。  “莲房衰败,何以为它描新图?”我说。  “我还是用两句诗词回答你吧,先生。”她笑了笑,“纵然夺得玉容去,留却莲子溢奇香。多好的莲房,多美的彩墨画啊,就怕自己描不来。”她很谦虚。  都说清华多才女,一点不假。  沿着荷塘的幽僻小径走到尽头,豁然见到一座按清宫法式,歇山起脊,金线苏彩的亭阁,这就是近春园著名的“临漪榭”。“水阔船高秋气爽,藕肥莲大瘦荷叶”,置身于这古雅华丽的轩中,观雕梁,赏荷花,看鲤跃,别有一番情趣。两株百年的老槐树撑起了蒙蒙的夜色,十几对退休的男女教授在悠扬的音乐中翩翩起舞。忽然,“哎呀,你踩到我脚啦!”引起一阵朗朗的笑声。这笑声把荷塘感染得涟漪荡漾,“临漪榭”或因此得名?望着那些韶华已逝、银丝满头的老教授,我想起了红色风衣女生所画的莲房。  从小广场往东穿过湖心岛的大草坪,登上东山,蓦然见到树木掩映处有一个六角微翘、红柱绿檐灰顶的亭子,上下端都镶嵌绿漆细木格框,亭内正中悬挂着朱自清手迹“荷塘月色”四个金色大字,字体挺拔、清秀。这是清华人为纪念朱先生名文《荷塘月色》而建的“荷塘月色亭”。这时,太阳已经下山了,西边留下一线嫣红。我站在亭子里,看到暮色令树影朣朦,荷塘迷蒙。还有十来天才到中秋,今晚是不会有月色的。在这没有月色的亭子里,默想着先生的《荷塘月色》,仿佛感受到荷花缥缈的幽香。  远处的灯光鳞次亮起,校园的马路骤然热闹起来。赶路上课的单车铃声此起彼伏。微风薄雾,亭子里的我感到有些凉意,正想下山,忽然远处传来了“一,二,三,四”的步操声,只见一支身穿迷彩服的长长队伍,高举红旗,操着正步,精神抖擞地向着荷塘这边走来。哦,这是清华的新生,朱先生若是不古,应该不会再发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感慨。想到这,我转身下山,大步地迎着这支队伍走去。  这个秋天,我收获了满怀荷香。(选自《江门日报》2007年11月28日,有删改)1.“望着那些韶华已逝、银丝满头的老教授”,“我”为什么会想起红色风衣女生所画的莲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说说文章引用朱自清、杜甫等人的诗句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结尾写道:“这个秋天,我收获了满怀荷香。”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试分析文章在谋篇布局上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荒野風
  • 2021-12-25 14:59
答案:解析:  1.因为莲房的特点是“纵然夺得玉容去,留却莲子溢奇香”,而这一特点正是清华园这些老教授的写照,所以我会想起莲房。  2.(1)十分贴切地突出了景物的特点;(2)增加了文章的文学底蕴,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1)作者进一步领会到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意境与情感;(2)领略了现代清华师生的精神风貌;(3)感受到了现在的和平幸福。  4.特点:一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来组织材料,随着作者行踪的变化,所描写的景物,所抒发的情感也随之变化,文章思路清晰;二是巧妙地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来贯穿全文,不仅使得本文的结构特别紧凑,更使本文的文化底蕴显得丰厚。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woshuo
  • 2021-12-25 16:14
我学会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