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陶渊明是魏晋风度(玄学人格)的最高代表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12 22:47
- 提问者网友:相思似海深
- 2021-04-12 09:47
为什么说陶渊明是魏晋风度(玄学人格)的最高代表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妄饮晩冬酒
- 2021-04-12 11:14
陶渊明是魏晋人士的典型代表.他身上流露出的,有儒学正统的积极进取,有道家学说的乐天知命,也有魏晋风骨的特立独行.其命途多舛的短暂一生,可粗略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入仕前的二十九年.在此期间,他经历了家道衰微,年幼丧父的凄惨童年;经历了寄人篱下,孤苦无依的穷困潦倒;也经历了云游四海,寻师问迹的求学生涯.到此时,他基本确立了要“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人生理想.其二为仕途中的十三年.这十三年,是他踏入官宦,施展抱负的十三年,也是他身心疲惫,与世沉浮的十三年.在这一阶段,他的人生志向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于出仕隐居的徘徊犹豫中,他慷慨的唱出了“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迷途知返.可以说,他已开始了重新斟酌人生价值的真实归属.其三即隐居后的二十二年.至此,陶渊明的一生,完成了辉煌的涅盘.他的几乎全部的智慧光芒,均在此时骤然迸发.我们要庆幸这二十二年的陶渊明,也要庆幸陶渊明的这二十二年.
与其人生轨迹如出一辙,陶诗也可细分三类:饮酒诗,咏怀诗与田园诗.以《饮酒》二十首为代表的饮酒诗中,诗人借“醉人”的格调,鞭辟入里的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凶狠残暴与上层社会的腐朽堕落.在其鄙夷厌弃的诗句里,我们读出的是一个诗人的旷洁悠远与超然志趣.以《杂诗》《读山海经》等诗组成的咏怀诗中,诗人借物抒情,喻理于景,曲笔婉意的表达了自己的伟岸的胸襟抱负和高洁的人生目标.而在以《归园田居》为代表的田园诗中,我们则看到的是一个节操高尚,恬静淳朴的诗人形象.其淡薄平和的语句下,暗匿着一个诗人真挚诚善的内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一个完美的世界,完美的近乎以虚乱实.若不是因了那狼烟四起的杀戮声响,我们也险些信以为真.
透过陶诗的字里行间,我们隐约能够略窥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河宴海清,歌舞升平.人与人之间没有欺压伤害,国和国之间也没有冲突纷争.其可以是黄老思想“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鸿蒙初辟,也可以是太平天国“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满”的大同世界.很显然,这些天马行空的痴心妄想,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是格格不入的.在一个战乱频仍的动荡时代,一个心智高洁的旷世奇人,大约可有两种选择:要么入则为王侯卿士,要么出则作山野隐者.因此,当前一条路对陶渊明大门紧闭时,实际上,他有且只有一条路走.他不是没有选择,他是别无选择.
起初,靠着亲朋的周济和作物的收成,陶渊明的隐逸生活,似乎过得勉强还算可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每天,他还能于劳作的空余里,抽出些时间来,随心的写写画画.一本本薄薄的诗集,便也因此而相继问世.“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虽说不能每天都是大鱼大肉,但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起码有了着落.然而,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毕竟无法与山野村夫的任劳任怨相提并论.没过多少时日,诗人正常的衣食起居就已明显有些捉肘见襟了.先是间发的断炊,继而连日的挨饿.“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终于,一场意外的火灾,夺去了他全部的家当.诗人无以为继的于贫病交困中,草草的结束了自己凄凉的晚景.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魏晋风骨,在陶渊明的身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和升华.这种超越生存本能的困境,铸就了一种无与伦比的人格力量.它可以让人忘怀得失,不计生死,也能使人奋发向上,绰约激励.以魏晋为中心的这种人格力量,前有不食周栗的伯夷叔齐,后继不媚权贵的太白诗仙.三股源泉,齐头并发,给人一种势无可挡,所向披靡的心灵震撼.
作为魏晋文学举足轻重的代表人物,陶渊明的贡献,不只在于其开创了一个诗歌流派,更在于它真正的发现了自己.他的诗歌由古人润色鸿业的华丽辞藻,转化为了表达自我的精神载体.以陶渊明为首的魏晋士人们,可贵正可贵在此一处.从这一时期开始的文人阶层们,不再单纯的只是国家机器的政治工具,而是切实的成为了独立存在的生命个体.由对政权的依附,到对自身的关注,这既是弥足珍贵的一步,又是荆棘丛生的一步.一着不慎,则有性命堪虞.即使侥幸迈过,也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历史上并不稀少诸如此类的实例.不可一世的阮籍,终日只能穷途歌哭;目空一切的嵇康,也是搭上了身家性命.纵览上下千年,可以不无夸张的断言,也只有魏晋的士人们,才敢明目张胆的迈出此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沉重一步.历史选择了这个群体来完成如此险象环生的惊天一跃,不能不说其有先见之明.
陶渊明的诗歌精神和人格理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世文人.这其中,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的李太白;有“壮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襟”的杜工部;也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这些光照千古的诗词大家们,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与活力.他们如同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巍峨高峰,支撑起炎黄民族的精神脊梁.而由此,我们便也可以做出如是的定论:正是因了陶渊明的这把星星之火,方才造就了后世诗词的燎原之势.
一处赤壁,成全了苏东坡;一壶浊酒,成全了李太白;一朝魏晋,成全了陶渊明.
与其人生轨迹如出一辙,陶诗也可细分三类:饮酒诗,咏怀诗与田园诗.以《饮酒》二十首为代表的饮酒诗中,诗人借“醉人”的格调,鞭辟入里的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凶狠残暴与上层社会的腐朽堕落.在其鄙夷厌弃的诗句里,我们读出的是一个诗人的旷洁悠远与超然志趣.以《杂诗》《读山海经》等诗组成的咏怀诗中,诗人借物抒情,喻理于景,曲笔婉意的表达了自己的伟岸的胸襟抱负和高洁的人生目标.而在以《归园田居》为代表的田园诗中,我们则看到的是一个节操高尚,恬静淳朴的诗人形象.其淡薄平和的语句下,暗匿着一个诗人真挚诚善的内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一个完美的世界,完美的近乎以虚乱实.若不是因了那狼烟四起的杀戮声响,我们也险些信以为真.
透过陶诗的字里行间,我们隐约能够略窥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河宴海清,歌舞升平.人与人之间没有欺压伤害,国和国之间也没有冲突纷争.其可以是黄老思想“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鸿蒙初辟,也可以是太平天国“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满”的大同世界.很显然,这些天马行空的痴心妄想,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是格格不入的.在一个战乱频仍的动荡时代,一个心智高洁的旷世奇人,大约可有两种选择:要么入则为王侯卿士,要么出则作山野隐者.因此,当前一条路对陶渊明大门紧闭时,实际上,他有且只有一条路走.他不是没有选择,他是别无选择.
起初,靠着亲朋的周济和作物的收成,陶渊明的隐逸生活,似乎过得勉强还算可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每天,他还能于劳作的空余里,抽出些时间来,随心的写写画画.一本本薄薄的诗集,便也因此而相继问世.“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虽说不能每天都是大鱼大肉,但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起码有了着落.然而,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毕竟无法与山野村夫的任劳任怨相提并论.没过多少时日,诗人正常的衣食起居就已明显有些捉肘见襟了.先是间发的断炊,继而连日的挨饿.“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终于,一场意外的火灾,夺去了他全部的家当.诗人无以为继的于贫病交困中,草草的结束了自己凄凉的晚景.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魏晋风骨,在陶渊明的身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和升华.这种超越生存本能的困境,铸就了一种无与伦比的人格力量.它可以让人忘怀得失,不计生死,也能使人奋发向上,绰约激励.以魏晋为中心的这种人格力量,前有不食周栗的伯夷叔齐,后继不媚权贵的太白诗仙.三股源泉,齐头并发,给人一种势无可挡,所向披靡的心灵震撼.
作为魏晋文学举足轻重的代表人物,陶渊明的贡献,不只在于其开创了一个诗歌流派,更在于它真正的发现了自己.他的诗歌由古人润色鸿业的华丽辞藻,转化为了表达自我的精神载体.以陶渊明为首的魏晋士人们,可贵正可贵在此一处.从这一时期开始的文人阶层们,不再单纯的只是国家机器的政治工具,而是切实的成为了独立存在的生命个体.由对政权的依附,到对自身的关注,这既是弥足珍贵的一步,又是荆棘丛生的一步.一着不慎,则有性命堪虞.即使侥幸迈过,也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历史上并不稀少诸如此类的实例.不可一世的阮籍,终日只能穷途歌哭;目空一切的嵇康,也是搭上了身家性命.纵览上下千年,可以不无夸张的断言,也只有魏晋的士人们,才敢明目张胆的迈出此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沉重一步.历史选择了这个群体来完成如此险象环生的惊天一跃,不能不说其有先见之明.
陶渊明的诗歌精神和人格理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世文人.这其中,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的李太白;有“壮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襟”的杜工部;也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这些光照千古的诗词大家们,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与活力.他们如同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巍峨高峰,支撑起炎黄民族的精神脊梁.而由此,我们便也可以做出如是的定论:正是因了陶渊明的这把星星之火,方才造就了后世诗词的燎原之势.
一处赤壁,成全了苏东坡;一壶浊酒,成全了李太白;一朝魏晋,成全了陶渊明.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蕴藏春秋
- 2021-04-12 12:51
陶渊明是东晋大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宋代的苏东坡评价陶渊明诗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意思是陶渊明诗歌的风格平实而又繁华,瘦弱却又丰腴。可以说准确地概括了陶诗的风格。
一、陶渊明的人生哲学:
形影神·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陈寅恪先生专门对此诗逐一阐释,得出结论是陶渊明信奉着“委运任化的新自然说”,基于他的这一哲学观,后代学者多能继续研究有所创获。陶渊明确实给时人一种新的活法,确实活出了与世俗生活和解的方式,平淡中有绮丽,苦闷中有快乐。庄子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盖应如此!
平淡中有绮丽 苦闷中有快乐(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二、陶渊明的淡然悠远
饮酒·其四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陶渊明总是让人联想到菊花。他的诗也符合菊花淡然的风格。这首主要写赏菊与饮酒,诗人完全沉醉其中,忘却了尘世,摆脱了忧愁,逍遥闲适,自得其乐。对菊饮酒,啸歌采菊,自是人生之至乐。
逍遥闲适 自得其乐(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三、陶渊明的豁达
拟挽歌辞·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拟挽歌辞》共有三首,陶渊明设想自己死后情景,拟此三诗,此诗为第三首。后四句道出了他对生死的豁达。视死亡如托体于山,这就不难懂他的乐天安命顺其自然了。陶渊明受道家思想影响很大,在他身上总能看到庄子的影子,只不过庄子是太不近人情的哲学家,而陶渊明则是一位想得开、说得出且做得来的诗人。
死去何所道 托体同山阿(资料图 图源网络)
四、陶渊明的读书:
读山海经(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古之学者耕且养”,陶渊明也是继承古训的,务农自不必说,但猜想他庄家肯定种得一般,也不是一位持家有方的人。读书亦是如此:“好读书不求甚解”;泛览、流观可窥其读书的态度了。
俯仰终宇宙 不乐复何如(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五、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是陶渊明的代表作,诗中各种美好的意象:鸟、鱼、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烟、狗吠、鸡鸣……娓娓道来,生趣盎然。岂不知天天闻此、观此是何等单调无聊!有幸悟出此中真谛非诗人莫属。这才真的算是“诗意的栖居”!
六、陶渊明的劳作: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一首真真正正劳作的诗,非久居田家而不可得,宁静平和充实的天趣使然。又虽累得半死也不忘说一句“但使愿无违”,可见其率性的人生。
带月荷锄归(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七、陶渊明的旨趣: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陶集中的臻品,在中国诗歌史上也同样璀璨。其艺术水平之高相信放在任何一部伟大的诗篇前都毫不逊色。魏晋最重玄学,尽管陶渊明不是玄学家,但他也在“言意之辨”。想到他的“二顷五十亩种秫”、二万钱悉送酒家,可见酒在他生活中的重要。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八、陶渊明的霸气:
读山海经·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陶渊明的诗虽然以平淡自然为主调,但是他仍有豪迈雄健的一面,对于这一点,鲁迅先生称之为“金刚怒目式”。
以平淡自然为主调 但仍有豪迈雄健的一面(资料图 图源网络)
九、陶渊明的真淳:
与殷晋安别
游好非少长,一遇尽殷勤。
信宿酬清话,益复知为亲。
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
负杖肆游从,淹留忘宵晨。
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
未谓事已及,兴言在兹春。
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
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
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
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
元好问论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此诗可见其对友人情谊的质朴,而凝字练句可谓真淳:“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行云流水、潇洒自然!如此为诗,可谓绝唱。
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资料图 图源网络)
十、陶渊明的窘境:
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每读此诗都感同身受,其无奈的境地溢于言表!陶渊明到底有多穷?《归去来兮辞》序中说“幼稚盈室,瓶无储粟”;《有会而作》中说“老至更长饥”。可见他的人生各个阶段都在受饥饿之苦,“乞食”亦属寻常。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