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又到清明节,传统,洋节我怎么觉得洋节比传统的---------------

答案:3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0-13 23:46
  • 提问者网友:记得曾经
  • 2021-10-13 03:56
又到清明节,传统,洋节我怎么觉得洋节比传统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迷人又混蛋
  • 2021-10-13 04:56
观点交锋一:为传统文化忧思
  
   现代中国各种“洋节“一年比一年被商家炒的火热,从象征亲情的母亲节、父亲节到西方文化的万圣节、感恩节,不断受到时尚青年人的追捧,而中国那些传统节日却日渐被忽视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北京师范大学傅希春教授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都是适应了该民族民情、民俗和习惯得以传承下来的,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反映。中华民族的节日承载着丰富的华夏民俗文化,给民众带来了浓烈的亲和力,并由此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习俗,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其中许多弥足珍贵的东西至今依然魅力四射。尽管眼下不少年轻人追逐新潮,迷恋过洋节,他们热衷于“圣诞“、钟情于“情人“、嬉戏于“愚人“诸节,但过年的感觉,在中国人的心中始终是最浓的。“年“就像一根长得看不到头的纽带,连接着普天下所有华夏儿女的心,是任何洋节不能替代的。
  
  
  
   山东大学教授、省民俗研究学会会长李万鹏十分担忧地说,我们的民俗节日正在逐步丧失,而洋节却乘虚而入,节节升温。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现在一些大城市里过节的民俗氛围越来越被淡化了,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虽然还勉强能钟情于传统节日,但对于需要精神满足的年轻人来说,当然就不合拍了。因此,抢救民俗民艺包括抢救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已是当务之急。
  
   对此,网民烟波客上升到民族的高度给过热的洋节泼冷水:任何一个民族,文化是本。而节日正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特别注重家庭团圆,讲究全民同乐,洋溢着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这既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民族文化以血缘与地缘为依托,将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与性格凝聚在一起,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天然纽带。当前,西方文化正仰仗其强大的经济势力在世界上大行其道,并趁我国人对西方生活的向往和传统文化教育的薄弱,渗透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取向,当我们感觉端午节没有圣诞节重要时,当我们感叹月饼没有麦当劳好吃时,当我们可以用西文津津有味地读着原版的《荷马史诗》而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时,当我们春节不愿回家团圆甚至连电话也不曾给家人打而情人节尚未到来便念念不忘给情人送礼物时,不知我们是否警惕过一种文化认同的错位导致的文化心理变异现象--黄皮白心的“香蕉文化现象“会在我们之中产生。当我们真正感到文化心理的飘零,乞食于西方文化的残羹冷炙时,我们已沦为基督文化的奴隶。民族文化的丧失即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丧失。一个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就会不打自垮,绝对不可能在世界的竞争中立下脚来,更无庸说为多元并存的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另一位网友读书吹剑对于这种现象则表现得痛心疾首: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一个民族身份识别的象征之一,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主要形式。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博大精深。简单举例,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奉“天地国亲师“:天地造化我,国家护卫我,亲人养育我,老师教导我。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倾心信奉这个价值体系,围绕它建立了种种文化礼仪、典章制度、风俗习惯,历万世而不衰,成为我族安身立命之所在。但可笑的是,时至今日,以孝敬亲人和尊师重教举世闻名的民族,不仅对祭祖念亲的清明节日益淡漠,而且竟然要借外人的节日来表达我族的心意。是讽刺?还是悲哀?中国的年轻人几乎不知道传统节日的深层意蕴,但却对西方的一些鸡零狗碎如数家珍,趋之若鹜。这股盲潮的涌流泛滥,已经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中国今日的危机,主要已经是文化的危机;中国人民族自信心的丧失,主要是对民族文化自信心的丧失。所以,如果再任由发展,则后果堪忧。倘若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的节日,还能说是一个民族吗?一个连自己的文化都抛弃的民族,怎么会让别的民族尊重你呢?
  
  
  观点交锋二:“洋节“不是一个文化包袱
  
   与西方宗教文化背景下的圣诞节不同,中国化的圣诞节仅仅是一个节日,不是政治上的节日,是人们的习俗,是历代相传而沉淀下来的节日,是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寄托,就像一次盛大的庙会。对中国的年轻人而言,圣诞节是欢聚的理由,是泡酒吧的理由,是商场打折的理
  由,如此而已。外来文化会对年轻人有影响,但是溶在血液里的中国文化不会那么容易就被冲击了,在洋装掩盖下的依然是一颗火热的中国心。年轻人过完了圣诞节,还说涮羊肉、水煮鱼比火鸡好吃。
  
   交大财经学院的王教授认为,洋节在中国的大部分青年人心中,只是一种快乐的仪式,并没有其他的含义。现代人的压力太大了,他们需要找一个适当的机会和合法的渠道来渲泄一下,而不致于达到精神崩溃的地步。过了圣诞,不意味着就接受了某种信仰,情人节送玫瑰,也并非就一定就改变了自己的道德观念。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教授徐万邦说,随着改革开放,一些洋节进入国人的生活是很正常的事情。一方面说明我们和外国人和外国文化接触越来越多了;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人愿意在国际上交更多的洋朋友。因为过外国人的节日表现了我们对他们文化的一种尊重,这种文化交流和逐渐融合的现象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过圣诞节并不是要信基督教和天主教,而是求得一种节日的休息和快乐。其实中国很早就开始过洋节了,比如“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国际儿童节“。另外近些年联合国提出的“世界粮食日“、“世界助残日“这样一些日子实际上也是节日,甚至可以说奥运会也是节日。
  
   网民红尘外认为“洋节“也体现了一种文化,不能全盘否定。而且,我们也不是把所有的“洋节“都照搬过来,而是有所选择的。国人喜欢过的“洋节“主要是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等,都是有助于增进亲人、爱人、朋友之间感情的,有什么不好的呢?现在的人生活压力大,彼此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少了,难道我们不需要多制造一些机会来培养感情吗?只要能增进感情,不管是传统节日还是“洋节“,都多多益善。
  
  
  传统迷失于时尚,拿什么放在孩子的梦中
  
   传统与现代并不天然为敌,传统的智慧与情感反而可以作为现代社会建设的文化资源。传统虽然作为整体的文化体系终究会被打破,但其中仍有许多有价值的文化片段,可以作为我们连缀当代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的金缕玉片。比如春节,负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情感聚合,传承着生命的血脉来源,传承着生命的根,是一个民族的伦理表达,是组成这个社会的家族情感所在。但我们必须直面的一个事实是,在众多洋节的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力正在逐日下降,我们的文化胎记正在不断褪色,面临着无所适从的尴尬。抛开洋节弱化消解传统民俗心理的争论,不谈“透支“过洋节的是非,面对席卷大中小学校园的洋节风潮,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到:在遗产学校里面,传统节日的阵地正在不断失守,甚至我们宣传教育的阵地也面临着全面失守;在传承的载体上,一种文化观出现了断层,一种教育链出现了断裂。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真的是到了要给孩子们说点什么的时候了,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在孩子传统的天平上多放一些东西。
  
   当然,毋庸讳言,从漫长历史的长河中沉积下来的年习俗,也不可避免地掺杂着一些陋习,传统中也有需要调整更新的因素,习俗也应不断更新,并将如今的先进文化和文明风尚注入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惟其与时俱进,去芜存菁,吐故纳新,才能更加枝繁叶茂。正如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教授徐万邦所说,节日文化相互渗透是文化的发展趋势之一。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学习西方文化的先进部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坚持我们自己文化的优良传统,不能让洋节成为精神和感情上的依赖。假如我们失去了自己独特的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中华民族也就不存在了。(完)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患得患失的劫
  • 2021-10-13 06:31
为传统文化忧思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