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怎样组织好课堂纪律?
- 提问者网友:蓝莓格格巫
- 2021-08-18 15:07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迷人又混蛋
- 2021-08-18 16:32
课堂纪律的维持与教师的威信、领导作风、班级人数的多少、学生年龄特征、班风、班集体的性质等等因素都有密切的联系.指导教师维持好课堂纪律,矫正学生的攻击型问题行为,除了要求他们改善师生关系和领导作风、提高自己的威信外,还需要与他们一起讨论课堂管理的方法.
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
一是教师促成的纪律.教师的指导、惩罚、奖励、组织、安排日程以及同情、理解、协助、支持、征求采纳学生的意见等等都可以促成一定的课堂纪律,这对儿童、青少年纪律的形成是不可缺少的.
二是集体促成的纪律.儿童进入小学,开始了真正的集体生活.为了得到群体的认同,便开始参照群体准则、行为规范来规定自己的言行.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地把同辈人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点,以“别人也这么干”为理由而从事某件事.
三是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些学习任务会引起学习者的高度重视,而对其他诱惑性的活动置之不理.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每个人对学习目的、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条件的.学生对任务的理解越深刻,越能把眼前的行动与任务联系起来,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任务的需要.
四是自我促成的纪律.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自治能力的增进,儿童逐步将社会要求、班级和教师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学会独立思考,自觉地遵守正确的班级社会规范,养成良好的守纪习惯.
既然纪律的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我们就应该不只是关注教师自身的管理、督促,而应该多方面促成纪律的形成,培养优良的班集体,加深学生对学习任务、意义的理解,提高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以任务促成纪律,还要使守纪要求与学生要求相一致,促使正确的班级社会规范内化为儿童自身的需求,提高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1.“凡事要有一个好的开端”
在小学,有成效的教师与成效较差的教师在学期开头几周的管理有差别.有成效的教师在开头第一天就使活动井井有条,忙而不乱.他拒绝离开班级,在开学头几周内,坚持课堂教学常规,不仅反复训练排队、坐姿、削铅笔、做好上课准备之类的常规细则,而且还讲解这样做的道理,一旦发现违纪行为,便立即制止并提醒违反者注意有关规定.成效差的教师在第一天就乱了秩序,如果领导或家长叫他,便会随便离开教室.他们或者不向学生讲解有关细则,一旦发现违纪行为,只是笼统地提醒他们举止要守规矩,至于规矩是什么,学生不得而知;或者有布置,没有检查,对违纪行为不予理睬.研究者饶有兴趣地发现,在相当的程度上,头几周的课堂行为对整个学年的纪律和成效具有决定性影响.“凡事要有一个好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许多富有经验的教师对此都有切身的体会,
2.注意中性行为的中介作用
加拿大教育心理学家江绍伦教授将学生在课堂内的行为划为积极的、中性的与消极的三种.积极行为指那些与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相联系的行为.中性行为指那些既不增进又不干扰课堂教学的学习行为,如:一学生显然不在听课,但静坐在座位上,睁大双眼出神地望着窗外,在纸上乱写乱画,看连环画或与课堂学习无关的其他课外书籍等等.消极行为指那些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秩序的行为.在正确对待这三类行为的问题上,教师不能操之过急,期望把学生的消极行为直接改变为积极的行为.中性状态是积极与消极这两个极端之间不可缺少的过渡环节.有技巧的教师总是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抑制消极行为,使其成为中性的力量.对极少数学生的中性行为不要过于关注,不宜在课堂上公开地指责他们,以免使其成为全班学生的注意中心.
3. 课堂上制止违纪的策略
对于课堂违纪行为的出现,教师应该及时予以制止.教师向学生传递“停止”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按其强制性水平可分为低、中、高三个不同的强度.在低强度上,教师采取非言语的信号作出暗示,如某一儿童正在做小动作,教师以眼神,或摇一下头,或者以不引人注意的方式走近该生,使其领会教师的意图.中强度的制止指令是以言语、谈话式的非强迫的方式向学生发出“停止”的信号,例如言语指令学生移走干扰物,停止不良行为.而所谓高强度的停止指令,是指教师以改变音调的言语行动或以强制性的非言语方式,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如大声命令某生停止讲话,要求学生站起来.很明显,最佳的停止策略应该是低强度的、私下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影响课堂教学的继续进行,才能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那种动辄大声训斥、威胁,或者讽刺挖苦,一人违纪、全班受训的方式,是要不得的.至于揪耳朵、打耳光等等体罚和变相体罚的做法更是必须坚决制止的.
有经验的教师在学生不听讲的时候,向其发问,或者通过表扬好的来间接地制止不良行为,这在小学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通常是有效的. 只要老师们能够按照以上几个方面去做,良好的课堂纪律自然就能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