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瘦孩子里学霸多
答案:1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14 20:22
- 提问者网友:你独家记忆
- 2021-04-14 05:27
为什么瘦孩子里学霸多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杯酒困英雄
- 2021-04-14 06:50
我还发现,大部分领奖的小孩都比较瘦。根据我目测的结果,瘦小孩的比例远远高于我们所在学区的平均水平。事实上也是有胖子小孩得奖的,但是比例少很多。为什么瘦小孩成绩好的更多呢?
美国青少年肥胖症的问题十分严重。但是该问题和家庭社会经济条件成反比。换言之,穷人家的孩子肥胖症更多。美国教育界几乎公认,经济条件差的学区通常也是坏学区。城市学区通常是老大难,因为这里低收入家庭比较多。而好学区通常在郊外,因为那是有钱人住的地方。如果将这一切关联起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在颁奖典礼上看到的小孩多半是瘦子了。
微观地看,为什么中高收入家庭孩子瘦子更多,成绩更好呢?我想起了斯坦福大学曾经做过的棉花糖试验。
1960年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沃尔特·米切尔所做的棉花糖实验。在此实验中,研究者把棉花糖放在孩子面前。如果孩子马上就吃,只能吃一个。如果等15分钟,研究者会多给一个。大部分孩子估计是相信“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看到就拿了吃。研究者在追踪研究中发现,那些等了15分钟才吃的孩子,后来的学业、事业、家庭都更为成功。能够节制自己的冲动,延缓满足的人,往往人生更有成效。
美国食物丰富,垃圾食物尤其多,如果控制得少,默认的状态是长胖。低收入家庭的父母忙于谋生,没时间来管孩子,另外可能由于自己教育水平的问题,在方法上也知道得少一些,所以在“延缓满足”等基本素质上的训练得少一些。中高收入的家庭,父母一般更重视孩子的教育,和其他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在家长关注下,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利于身体的健康(比如能保持好身材),也有利于学习成绩。
换言之,瘦子和好成绩之间无因果关系(causal),而具有关联关系(correlational),背后都是社会经济地位给人带来的机遇的不平等。这自然只是根据目测出来的假设,我希望有人去验证一下。如果我搞错了,我一定会向广大胖子道歉。
我来自贫寒家庭,面临中年发福,所以没有贬损穷人或胖子的心理。我想唤醒人们纠正一些莫名其妙的“正能量”式偏见,那就是富人的孩子一定又蠢又懒,穷人的孩子一般学习优异。我都不知道北上广的教育资源和贵州云南陕西怎么比。教育资源的差别,会使得贫寒家庭的孩子各方面发展受限制,从统计上看,贫寒家庭的孩子教育机遇少得多。
我这里的教育机遇不仅指文化课学习和升学,同样也包括更广义的教育资源,比如家长的陪伴,图书馆等社区教育资源。这些因素也一样严重影响儿童的成长。
最近我也和在农村小学任教的一个哥哥谈到留守儿童问题。他在教学一线观察到,留守儿童也未必都是勤奋刻苦的励志楷模。恰恰相反,由于缺乏父母正常的管教,爷爷奶奶提供的家教只能说聊胜于无,甚至完全缺乏,对孩子百依百顺。而父母亲则为了弥补不在孩子身边的歉疚,拼命用物质来补偿,哪怕自己省吃俭用。这使得一部分留守儿童反而比城市儿童更喜欢攀比,也更娇生惯养,这是一个非常让人痛心的现象。
经济发达地区,父母都陪伴孩子成长,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人教育更能得到保证。例如年轻的父母,会有更多资源,接触到儿童教育的讲座、图书,和可以提供“同伴教育”的家长圈子。而落后地区的家庭,则需要额外的努力,才能获取同样的资源。而这一切,都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外围环境。
我希望在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不要再搞“马太效应”,让有的得到的更多,没有的,连已经有的也被剥夺。相反,应该在资源(包括观念、方法)上向欠发达地区倾斜,使得无辜的儿童,不会因为父辈的收入原因,而在教育机遇上被拉下。而在帮助这些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时候,爱心人士也不应该仅靠物质补助来献爱心,可能这些儿童的家庭更需要的是方法和观念。
这些是可变的,比如提供相关的图书,建立乡村图书室,学校制定阅读计划,让欠发达地区的家长和教育者经由这样的接触,成为教育方法变革的先锋。如果在这些地区,大家观念变了,方法对路了,那么即便社会经济条件相距很大,仍有可能松动森严的阶层壁垒。
美国的教育政策和社会机构,一直多方努力,试图打破这种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造成的教育机遇差距。在儿童节到来之际,我也希望这方面,中国尽早努力,避免因为教育机遇问题,阶层日益固化。
美国青少年肥胖症的问题十分严重。但是该问题和家庭社会经济条件成反比。换言之,穷人家的孩子肥胖症更多。美国教育界几乎公认,经济条件差的学区通常也是坏学区。城市学区通常是老大难,因为这里低收入家庭比较多。而好学区通常在郊外,因为那是有钱人住的地方。如果将这一切关联起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在颁奖典礼上看到的小孩多半是瘦子了。
微观地看,为什么中高收入家庭孩子瘦子更多,成绩更好呢?我想起了斯坦福大学曾经做过的棉花糖试验。
1960年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沃尔特·米切尔所做的棉花糖实验。在此实验中,研究者把棉花糖放在孩子面前。如果孩子马上就吃,只能吃一个。如果等15分钟,研究者会多给一个。大部分孩子估计是相信“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看到就拿了吃。研究者在追踪研究中发现,那些等了15分钟才吃的孩子,后来的学业、事业、家庭都更为成功。能够节制自己的冲动,延缓满足的人,往往人生更有成效。
美国食物丰富,垃圾食物尤其多,如果控制得少,默认的状态是长胖。低收入家庭的父母忙于谋生,没时间来管孩子,另外可能由于自己教育水平的问题,在方法上也知道得少一些,所以在“延缓满足”等基本素质上的训练得少一些。中高收入的家庭,父母一般更重视孩子的教育,和其他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在家长关注下,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利于身体的健康(比如能保持好身材),也有利于学习成绩。
换言之,瘦子和好成绩之间无因果关系(causal),而具有关联关系(correlational),背后都是社会经济地位给人带来的机遇的不平等。这自然只是根据目测出来的假设,我希望有人去验证一下。如果我搞错了,我一定会向广大胖子道歉。
我来自贫寒家庭,面临中年发福,所以没有贬损穷人或胖子的心理。我想唤醒人们纠正一些莫名其妙的“正能量”式偏见,那就是富人的孩子一定又蠢又懒,穷人的孩子一般学习优异。我都不知道北上广的教育资源和贵州云南陕西怎么比。教育资源的差别,会使得贫寒家庭的孩子各方面发展受限制,从统计上看,贫寒家庭的孩子教育机遇少得多。
我这里的教育机遇不仅指文化课学习和升学,同样也包括更广义的教育资源,比如家长的陪伴,图书馆等社区教育资源。这些因素也一样严重影响儿童的成长。
最近我也和在农村小学任教的一个哥哥谈到留守儿童问题。他在教学一线观察到,留守儿童也未必都是勤奋刻苦的励志楷模。恰恰相反,由于缺乏父母正常的管教,爷爷奶奶提供的家教只能说聊胜于无,甚至完全缺乏,对孩子百依百顺。而父母亲则为了弥补不在孩子身边的歉疚,拼命用物质来补偿,哪怕自己省吃俭用。这使得一部分留守儿童反而比城市儿童更喜欢攀比,也更娇生惯养,这是一个非常让人痛心的现象。
经济发达地区,父母都陪伴孩子成长,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人教育更能得到保证。例如年轻的父母,会有更多资源,接触到儿童教育的讲座、图书,和可以提供“同伴教育”的家长圈子。而落后地区的家庭,则需要额外的努力,才能获取同样的资源。而这一切,都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外围环境。
我希望在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不要再搞“马太效应”,让有的得到的更多,没有的,连已经有的也被剥夺。相反,应该在资源(包括观念、方法)上向欠发达地区倾斜,使得无辜的儿童,不会因为父辈的收入原因,而在教育机遇上被拉下。而在帮助这些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时候,爱心人士也不应该仅靠物质补助来献爱心,可能这些儿童的家庭更需要的是方法和观念。
这些是可变的,比如提供相关的图书,建立乡村图书室,学校制定阅读计划,让欠发达地区的家长和教育者经由这样的接触,成为教育方法变革的先锋。如果在这些地区,大家观念变了,方法对路了,那么即便社会经济条件相距很大,仍有可能松动森严的阶层壁垒。
美国的教育政策和社会机构,一直多方努力,试图打破这种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造成的教育机遇差距。在儿童节到来之际,我也希望这方面,中国尽早努力,避免因为教育机遇问题,阶层日益固化。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