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公谏弭谤】古汉语常用词语用法举例
答案:2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5 06:59
- 提问者网友:泪痣哥哥
- 2021-02-24 06:39
【邵公谏弭谤】古汉语常用词语用法举例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零点过十分
- 2021-02-24 07:08
【答案】 在古代汉语中,文言词语“是”主要有虚、实两大类,代、助、动、形四小类用法:(1)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这、这样、如此”之意:(2)作助词,一般用于倒装句中,使宾语前置,起强调作用,无实义;(3)作动词,与现代汉语中判断动词“是”相同;(4)作形容词,与“非”相对,“正确、对”之意,此义项有时活用为意动词,“认为……正确、对”之意.下面逐一阐述.
一、虚词类:
1、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这、这样、如此”之意.这是文言词语“是”在古代书面语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用法,且这种用法一直保持到现在.请看下面的例子:
(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故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墨子·非攻(上)》)
“是何故也”与“此何故也”义同,“是”即“此”,作该句主语.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是”,指示代词,复指“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作主语.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同上)
“是”复指上句“非我也,岁也”这种说法,作主语.
(4)是时,上未立太子.(《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5)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兰亭集序》)
(6)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是”作指示代词,常与其他一些词合用,构成固定的习惯用语.如“是以”、“是故”、“于是”等等.
(7)太伯不从,是以不嗣.(同上句)
(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7)(8)两句中,“是以”“是故”均为“因此”“所以”之意.
(9)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捕蛇者说》)
(10)民之有口,犹士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国语·邵公谏弭谤》)
(11)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同上)
(12)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候.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
“于是”的用法有二:“于”“是”各为一词,(9)中的“于是”表示“在(捕蛇)这件事上”,(10)中的“于是”表示“由此”“从此”之意;(11)(12)中的“于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表示承接的词.
2、作助词,用于动宾倒装结构中,起强调作用,无实义.这种用法还残存在现代汉语的几个词语中,如“惟利是图”“惟命是从”等.
(13)《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句中“是”是何用法?查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册第69页注:全句的意思是“击退戎、狄,制御荆、舒”,;是,助词.可见这是个倒装句,可“是”的用法,讲得不够清楚.再查万光治和徐安怀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第81页,注:戎狄必须打击,荆舒也应该严惩;是,助词,使宾语提前,加以强调.前者用主动语态译句,后者用被动语态译句,因而语序不同;把二者对“是”的注释结合起来看,“是”的用法就清楚了.
(14)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无乃……与”是古汉语中一种表示推测语气的固定格式,可译为“恐怕……吧”.“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们;是,助词,使宾语提前,加以强调.
(15)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宫之奇谏假道》)
“将虢是灭”即“将灭虢”的倒装.
(15)宫之奇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同上)
(16)诸君若有意,惟余马首是瞻可也.(《冯婉贞》)
“惟德是依”“惟德是辅”“惟余马首是瞻”分别是“惟依德”“惟辅德”“惟瞻余马首”的倒装,意思分别是“依据于有德者”“只是辅佐有德者”“只要大家看我的马头所向(听我的指挥)就行了”.
“是”的这种用法,与“之”在下列句子中的用法相似: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罪之有?
以上两句中的“之”,用于肯定反问句中,将动词宾语提前,有否定和加强语气的作用;“是”则基本用于肯定陈述句中.
二、实词类:
1、“是”作判断动词.
在古汉语中,常用“为”“乃”“则”等词语和判断句式来表示判断,用“是”表示判断则出现较晚,且主要见于一些民间文学作品及口语中.
一、虚词类:
1、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这、这样、如此”之意.这是文言词语“是”在古代书面语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用法,且这种用法一直保持到现在.请看下面的例子:
(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故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墨子·非攻(上)》)
“是何故也”与“此何故也”义同,“是”即“此”,作该句主语.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是”,指示代词,复指“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作主语.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同上)
“是”复指上句“非我也,岁也”这种说法,作主语.
(4)是时,上未立太子.(《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5)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兰亭集序》)
(6)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是”作指示代词,常与其他一些词合用,构成固定的习惯用语.如“是以”、“是故”、“于是”等等.
(7)太伯不从,是以不嗣.(同上句)
(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7)(8)两句中,“是以”“是故”均为“因此”“所以”之意.
(9)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捕蛇者说》)
(10)民之有口,犹士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国语·邵公谏弭谤》)
(11)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同上)
(12)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候.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
“于是”的用法有二:“于”“是”各为一词,(9)中的“于是”表示“在(捕蛇)这件事上”,(10)中的“于是”表示“由此”“从此”之意;(11)(12)中的“于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表示承接的词.
2、作助词,用于动宾倒装结构中,起强调作用,无实义.这种用法还残存在现代汉语的几个词语中,如“惟利是图”“惟命是从”等.
(13)《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句中“是”是何用法?查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册第69页注:全句的意思是“击退戎、狄,制御荆、舒”,;是,助词.可见这是个倒装句,可“是”的用法,讲得不够清楚.再查万光治和徐安怀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第81页,注:戎狄必须打击,荆舒也应该严惩;是,助词,使宾语提前,加以强调.前者用主动语态译句,后者用被动语态译句,因而语序不同;把二者对“是”的注释结合起来看,“是”的用法就清楚了.
(14)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无乃……与”是古汉语中一种表示推测语气的固定格式,可译为“恐怕……吧”.“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们;是,助词,使宾语提前,加以强调.
(15)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宫之奇谏假道》)
“将虢是灭”即“将灭虢”的倒装.
(15)宫之奇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同上)
(16)诸君若有意,惟余马首是瞻可也.(《冯婉贞》)
“惟德是依”“惟德是辅”“惟余马首是瞻”分别是“惟依德”“惟辅德”“惟瞻余马首”的倒装,意思分别是“依据于有德者”“只是辅佐有德者”“只要大家看我的马头所向(听我的指挥)就行了”.
“是”的这种用法,与“之”在下列句子中的用法相似: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罪之有?
以上两句中的“之”,用于肯定反问句中,将动词宾语提前,有否定和加强语气的作用;“是”则基本用于肯定陈述句中.
二、实词类:
1、“是”作判断动词.
在古汉语中,常用“为”“乃”“则”等词语和判断句式来表示判断,用“是”表示判断则出现较晚,且主要见于一些民间文学作品及口语中.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西风乍起
- 2021-02-24 07:54
这个解释是对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