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在跪拜上有什么区别

答案:3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9 01:02
  • 提问者网友:斑駁影
  • 2021-02-08 18:49
如题!!!急用!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渡鹤影
  • 2021-02-08 19:10
一、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是佛教,因此,都有佛教的共同特点,如承认四法印,皈依三宝,四众弟子都按律部规定受戒,发慈悲心,抑恶扬善,以正见破除三界烦恼,追求解脱苦与苦因等等。

二、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因此,都有大乘教的共同特点,如利益众生为目的的菩提心,受分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以六度修福慧资粮,成就佛陀色法二身,以无二正见破障,追求不同于小乘教的不住二边涅盘等等。

但也有各自的不同特点和大同中的小异。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藏传佛教是显教菩萨乘和密教金刚乘合二为一的教派,而汉传佛教是大乘显教。唐代虽然译过一些密经,但都属下部密,而且早已绝传。有人将净土宗划为密宗,但从教义上衡量,这种观点恐怕难以成立。藏传佛教四部密法俱全,但藏传佛教独有的密法是无上密,所谓即身成佛之法也只在无上密中才有,因为下三部密中虽有多种成就的修法,但都没有幻身和光明识的修法,而即生成佛却离不开这两种双运成就。

二)、藏传佛教各派都以龙树中观见为主,虽然各派对中观二谛义的理解方面有千差万别,但没有一个尊唯识见者。唯识学研究只是为了从反面认识中观真理。

汉传佛教早期的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教派都持中观见,唐玄奘师出唯识宗门,故在东土弘扬法相唯识学,对唐以下的汉传佛教影响极大;六祖《坛经》解说事理契合中观,但后期禅家轻视经教,虽言重理,但不学经论而所得之“理”,也很难说清是什么样的“理”。

现在的汉传佛教大部分是净土宗,净土家认为:理深解微,末世断惑证理甚难,乘佛愿力,往生净土为易行之道,因此,不习中观唯识之理,只诵经典、佛号求往生。由于这些原因,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在事理二谛的见解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

三)、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由于各自所处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信众的生存条件、生活习俗不同,因此在饮食起居、典章制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风格、信仰习俗、信众的心理素质等众多文化内涵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总的说来,藏传和汉传佛教之间虽然有以上这些不同点,但二者既然都是佛教,在根本教义方面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它们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点,只表现在非本质的表面现象方面。
回答者:comelybaby78 - 经理 四级 5-9 15:21
藏传佛教拜佛

1. 拜佛的方式双手并不贴合:
两手合掌胸前表示向内心自我反省,静观自己的内心本性一切与诸佛相同,为什么仍然流浪于生死大海之中;拜佛时想象双手捧着一个所求皆能如愿的如意宝珠。如意宝珠代表拜佛的人的自心,当自心一切以大众的福利为福利,不存一点私心时,就是菩萨的行为,一切所求一定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帮助。
2. 拜佛时双手先放在头顶上:
表示今生要学习诸佛的慈悲行为愿力,临命终时要直接投生西方净土,直接拜 阿弥陀佛为老师,快速而直接的修行到到与 阿弥陀佛相同的境界后,赶快回来帮助大众,不要再在生死轮回中随业力流转不停,痛苦不堪。
3. 拜佛时第二步是将双手在额头,嘴唇及心口上各碰触一下:
表示洗净自己所做的,所说的,所想的不当言行。并且将自己所做的,所说的,所想的良好言行的功德,献给自己的上师与诸佛菩萨,感谢他们生生世世不停止的教导大众如何作人做事,一步一步的带领我们的心向更高的境界升华,从凡人一直到我们成佛。
4. 拜佛时第三步是弯腰后用双手在地上滑行直到身体贴地:
此时拜佛者观想双手十指表示菩萨修行中的十种阶段「十地」;四肢代表「慈悲」、「爱语」、「利行」、「同事」的菩萨渡化众生的心态与智慧方便。额头触地表示自己发愿将以上述四种行为完成菩萨十地的修行,达到诸佛所证得的绝对十一地「完全光明地」的境界。
5. 起身时观想四肢:
表示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愿一切众生具乐及乐因,愿一切众生离苦及苦因,愿一切众生不离无苦之妙乐,愿一切众生远离怨亲爱憎常住大平等舍。

汉传佛教拜佛:

1、两手(十指并拢)合掌(斜向上)当胸,站于蒲团之前,两足作八字式,

左右足跟距离约二寸左右,足尖距约八寸;
2、分右掌向下,按于蒲团之中心,左掌不动,两膝跨开,跨于蒲团上;
3、以左掌按于蒲团之前左边;
4、以右掌从中心移于蒲团之前右边,两掌相离六寸许;
5、以头按于两掌中间之蒲团上;
6、以两手掌向外边翻转,手心向上(意在以两手承佛足,故曰头面接足体)
7、以两手屈指翻转,仍按于蒲团之原处;
8、头离蒲团由伏而起;
9、以右掌移于蒲团之中心;
10、以左掌离蒲团,置于胸前如和掌之状;

11、以右掌用力撑起(两膝同时离开蒲团),合于左掌当胸,此为一拜,至少三拜,多则以三数递加,如六拜、九拜、十二拜等。

拜毕后尚有一礼,如世俗之作揖,名曰问讯,乃刚拜毕两手合掌当胸时,即以所合之两掌微侧向下(是时鞠躬),放至近腹处。后以右掌置于左掌之内,叠成拳式,缓缓从下向上举起与眉齐(是时已直其躬),在以两手徐徐放下合掌当胸,手心向上,右手叠置左手之上,两大拇指相连,此即大三昧印也(弥陀印即左手叠置右手之上,余与三昧印同),此为拜佛礼毕,头要略一低而已,手便散开而退。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鸽屿
  • 2021-02-08 19:49
一、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是佛教,因此,都有佛教的共同特点,如承认四法印,饭依三宝,四众弟子都按律部规定受戒,发慈悲心,抑恶扬善,以正见破除三界烦恼,追求解脱苦与苦因等等。 二、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因此,都有大乘教的共同特点,如利益众生为目的的菩提心,受分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以六度修福慧资粮,成就佛陀色法二身,以无二正见破障,追求不同于小乘教的不住二边涅磐等等。 但也有各自的不同特点和大同中的小异。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藏传佛教是显教菩萨乘和密教金刚乘合二为一的教派,而汉传佛教是大乘显教。唐代虽然译过一些密经,但都属下部密,而且早已绝传。有人将净土宗划为密宗,但从教义上衡量,这种观点恐怕难以成立。藏传佛教四部密法俱全,但藏传佛教独有的密法是无上密,所谓即身成佛之法也只在无上密中才有,因为下三部密中虽有多种成就的修法,但都没有幻身和光明识的修法,而即生成佛却离不开这两种双运成就。 二、藏传佛教各派都以龙树中观见为主,虽然各派对中观二谛义的理解方面有千差万别,但没有一个尊唯识见者。唯识学研究只是为了从反面认识中观真理。汉传佛教早期的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教派都持中观见,唐玄奘师出唯识宗门,故在东土弘扬法相唯识学,对唐以下的汉传佛教影响极大;六祖《坛经》解说事理契合中观,但后期禅家轻视经教,虽言重理,但不学经论而所得之“理”,也很难说清是什么样的“理”。现在的汉传佛教大部分是净土宗,净土家认为:理深解微,末世断惑证理甚难,乘佛愿力,往生净土为易行之道,因此,不习中观唯识之理,只诵经典、佛号求往生。由于这些原因,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在事理二谛的见解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 三、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由于各自所处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信众的生存条件、生活习俗不同,因此,在饮食起居、典章制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风格、信仰习俗、信众的心理素质等众多文化内涵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总的来说,藏传和汉传佛教之间虽然有以上这些不同点,但二者既然都是佛教,在根本教义方面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它们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点,只表现在非本质的表面现象方面
  • 2楼网友:不如潦草
  • 2021-02-08 19:40
藏传佛教拜佛 1. 拜佛的方式双手并不贴合: 两手合掌胸前表示向内心自我反省,静观自己的内心本性一切与诸佛相同,为什么仍然流浪于生死大海之中;拜佛时想象双手捧着一个所求皆能如愿的如意宝珠。如意宝珠代表拜佛的人的自心,当自心一切以大众的福利为福利,不存一点私心时,就是菩萨的行为,一切所求一定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帮助。 2. 拜佛时双手先放在头顶上: 表示今生要学习诸佛的慈悲行为愿力,临命终时要直接投生西方净土,直接拜 阿弥陀佛为老师,快速而直接的修行到到与 阿弥陀佛相同的境界后,赶快回来帮助大众,不要再在生死轮回中随业力流转不停,痛苦不堪。 3. 拜佛时第二步是将双手在额头,嘴唇及心口上各碰触一下: 表示洗净自己所做的,所说的,所想的不当言行。并且将自己所做的,所说的,所想的良好言行的功德,献给自己的上师与诸佛菩萨,感谢他们生生世世不停止的教导大众如何作人做事,一步一步的带领我们的心向更高的境界升华,从凡人一直到我们成佛。 4. 拜佛时第三步是弯腰后用双手在地上滑行直到身体贴地: 此时拜佛者观想双手十指表示菩萨修行中的十种阶段「十地」;四肢代表「慈悲」、「爱语」、「利行」、「同事」的菩萨渡化众生的心态与智慧方便。额头触地表示自己发愿将以上述四种行为完成菩萨十地的修行,达到诸佛所证得的绝对十一地「完全光明地」的境界。 5. 起身时观想四肢: 表示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愿一切众生具乐及乐因,愿一切众生离苦及苦因,愿一切众生不离无苦之妙乐,愿一切众生远离怨亲爱憎常住大平等舍。 汉传佛教拜佛: 1、两手(十指并拢)合掌(斜向上)当胸,站于蒲团之前,两足作八字式, 左右足跟距离约二寸左右,足尖距约八寸; 2、分右掌向下,按于蒲团之中心,左掌不动,两膝跨开,跨于蒲团上; 3、以左掌按于蒲团之前左边; 4、以右掌从中心移于蒲团之前右边,两掌相离六寸许; 5、以头按于两掌中间之蒲团上; 6、以两手掌向外边翻转,手心向上(意在以两手承佛足,故曰头面接足体) 7、以两手屈指翻转,仍按于蒲团之原处; 8、头离蒲团由伏而起; 9、以右掌移于蒲团之中心; 10、以左掌离蒲团,置于胸前如和掌之状; 11、以右掌用力撑起(两膝同时离开蒲团),合于左掌当胸,此为一拜,至少三拜,多则以三数递加,如六拜、九拜、十二拜等。 拜毕后尚有一礼,如世俗之作揖,名曰问讯,乃刚拜毕两手合掌当胸时,即以所合之两掌微侧向下(是时鞠躬),放至近腹处。后以右掌置于左掌之内,叠成拳式,缓缓从下向上举起与眉齐(是时已直其躬),在以两手徐徐放下合掌当胸,手心向上,右手叠置左手之上,两大拇指相连,此即大三昧印也(弥陀印即左手叠置右手之上,余与三昧印同),此为拜佛礼毕,头要略一低而已,手便散开而退。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