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真正的走进别人内心世界去和他交流,沟通。
- 提问者网友:了了无期
- 2021-04-23 05:16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鱼忧
- 2021-04-23 05:41
如何走进别人的内心世界呢 我想首先应该试着去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 看看和你有没有共性 交际要大方自然不能做作 要对对方有所了解 但不要去过分挖掘人的内心 不要急于求成 要顺其自然 要展示给人你闪光的一面 这样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 要和人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 人和人是不同的 有的人自来熟 也有的人不喜欢跟人距离过近
- 1楼网友:思契十里
- 2021-04-23 06:13
不是走进别人的心里,而是要用心和别人交流。
- 2楼网友:空山清雨
- 2021-04-23 05:50
我们教书这么多年,是不是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世界而在那里掀起阵阵涟漪呢?我们又知道多少孩子心灵的秘密呢?
繁杂的生活有时让我们迷失了方向。
都知道教育的真谛在于爱,可是许多教师对学生是恨铁不成钢,把爱变成严格的要求,恨不得孩子们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稍有闪失,就大声斥责,这是一种“关怀强迫症”,这样的关怀这样的爱,一定会让学生拒绝而紧闭心灵大门。
人的内心世界是最隐秘的世界,不会轻易对人敞开,当师生之间还隔着尊严的时候,即使学生站在你面前敬礼问好,那也是咫尺天涯!
其实,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传道授业、启发智慧,更渴求的是心灵的交融,正像学生们在作文中所希望的那样,希望老师善于和孩子们交流,与大家一起聊聊天,了解学生到底在想些什么。
是啊,没有交流,我们怎么能走入孩子的心灵世界?要知道,任何教育方法都要以走进孩子的心灵为基础的。
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首先要从了解孩子开始。不了解孩子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盲目的教育是无效的教育。
了解孩子要讲究艺术。其手段有多种多样。家访,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最喜欢的了解孩子的方式,他曾经走访过无数家庭,掌握了孩子成长的文化背景、经济背景、健康状况,为有效施教打下良好的基础。观察,是最简单的了解孩子的方法;交流沟通,是最有效最美的方法。我们许多教师都说自己爱学生,然而因为方法不恰当,致使不能与学生有效沟通,无法传达正确的爱。最终只博得图有虚名,被学生拒之在心灵大门之外。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语言交流是最重要的一种形式。这种与学生面对面的交谈,容易传递感情,使心灵亲近。语言交流中,老师的语气与声调很重要,平和的语气是孩子最喜欢接受的,减少训话或说教会拉近两人之间的距离。除言语交流外,还有日记、书信、网络交流,这些方法都可以促使教师走进孩子心灵。
倾听,也是了解孩子的方式,可以了解孩子的思想,把握孩子的脉搏;通过倾听,让孩子找到了“知己”,可以倾吐一片真情。我们千万不要嫌孩子说的事情太“小”,嫌孩子唠唠叨叨太“烦”,那就会让孩子失去一个你这个“知音”。
尊重学生是走进孩子心灵的另一种途径。我们要改命令式的教育为民主型的商量,把孩子当作真正的主人,尊重其人格天性,满足其需要,引导其个性发展。有人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不尊重孩子的教育是专制的教育。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命令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信任、理解、了解的基础上。
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孩子的理解、尊重、信任,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要和孩子成为朋友,才会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对孩子要理解、宽容、等待、信任,也是走进孩子心灵世界的方法。学生会出现过错,那是客观存在的,情理之中的。教师要冷静地去分析,理智地去对待。如果只图自己发泄得痛快,居高临下,一味的训斥、那后果将不堪设想,那个时候,孩子情感的闸门就会慢慢向你关闭。这可是我们教师的最大悲哀!要进行换位思考,用宽容的心态对待错误,使学生有一个空间,不让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别人失去信任。不信任孩子就会扼制孩子的成长。不理解孩子的教育是缺乏情感的教育,缺乏情感的教育是苍白脆弱的教育。
我们老师都渴望成功地教育好每一个孩子。只有走进孩子心灵世界,才能走向成功。成功的殿堂里没有名额限制,却有条件的限制。第一重要的条件就是必须“走进孩子心灵”。孩子心灵是教育的圣地,应该由智慧、善良、希望来占据。当老师用用心灵赢得心灵,用尊重获得尊重的时候,我们才真正走向了成功。
要让学生走近你,然后让我们提着来自心灵的泉水浇灌心灵之花,让绵绵细雨、涓涓细流滴入孩子的心田,使孩子心灵向你敞开,使师生心心相通,那我们就会让学生真正尊重而永远记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