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1, 孟姜女哭长城是讲述什么样的一个故事,.???

答案:3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6 19:48
  • 提问者网友:沉默菋噵
  • 2021-01-25 19:29
1, 孟姜女哭长城是讲述什么样的一个故事,.???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患得患失的劫
  • 2021-01-25 21:04
就是孟姜女的老公是修长城的,后来像大多数人一样被埋在了长城的石头下,孟姜女寻夫来发现丈夫死了,就伤心的哭,后来就哭倒了埋丈夫的那段长城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七十二街
  • 2021-01-25 22:57
孟姜女是孟家与姜家中间所结葫芦剖开而生,许与万喜良后万即被抓丁修长城,孟姜女伤心欲绝,在城墙根哭吊她的未婚夫,哭的伤心欲绝遂倒长城
  • 2楼网友:山有枢
  • 2021-01-25 21:41
孟姜女的传说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直到20世纪初,在“五四”精神的推动下,她才被纳入到研究者的视野中。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将孟姜女传说的原初形态一直上溯到《左传》上的一个故事。《左传》记述这个故事是想褒扬杞粱妻(也就是后世的孟姜女)在哀痛之际,仍能以礼处事,神志不乱,令人钦佩。   《左传》上没有哭声的杞粱妻,到战国时就沾染了当时音乐界的风气,增加了哀哭的一段故事。这是个很重要的转变,后世关于杞粱妻故事的变异就是顺着这“哭之哀”生发出来的。   第一个记述崩城之事的人,是西汉末年的刘向。他在《烈女传》中先重述了《左传》中杞粱妻的故事,然后他继续写到:杞粱妻没有子嗣,娘家婆家也都没有亲属,夫死之后成了个孤家寡人。杞粱妻“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哭声十分悲苦,过路人无不感动。十天以后,“城为之崩”。唐代的有关记载,使杞粱妻的故事大变了模样。杞粱由春秋的齐人变成秦朝的燕人;杞粱妻的名字出现了,她姓孟名仲姿,或姓孟名姜女;杞粱的死因不再是战死疆场,而是因避役被捉后筑于城墙之内,所以其妻要向城而哭;而筑于城墙之内的死尸实在太多了,只有滴血认骨才能辨别。杞粱妻的故事经过六朝、隋唐时代的加工,把崩城和秦始皇联系在了一起,这是一个不小的创造。   元代,中国的民间剧种十分发达,出现了很多杂剧大家和脍炙人口的作品,像孟姜女这样富有生命力和创作空间的故事,自然也成为戏曲创作的源泉。范郎的名字从范希郎、范四郎、范士郎、范喜郎到范杞良、范纪良、万喜良,出现很多种变异,故事的情节被铺陈得一波三折,与他们有关的其他人物,如范郎的母亲也出现在戏曲之中,使故事日渐丰满。   明清以来,孟姜女的故事在民间仍继续发展演变。各地的口头讲述,把孟姜女说成是葫芦所生,由于葫芦(或瓜)牵连到隔壁而居的孟姜两家,所以叫“孟姜女”。孟姜女的故事不仅流传的时间漫长,受其影响的地域也十分广泛。不同的地方根据当地的民俗和民众的不同兴趣取向,对这个故事做了各种改造,使孟姜女的传说呈现出极其强烈的地域色彩。   孟姜女并不姓孟,“孟”为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的意思;“姜”才是其姓氏。“孟姜女”实际的意思是“姜家的大女儿”;而且,孟姜女不是单指一个人,而是一类人的通称。据《毛传》:“孟姜,齐之长女。”陈奂传疏:“孟姜,世族之妻”等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孟姜”一般称齐国国君之长女,亦通指世族妇女。也就是说,当时很多齐国公室的贵族妇女,都可称“孟姜”。此点除文献证据外,有文物桓子孟姜壶为证(此壶为春秋时期齐庄公姜光的大女儿姜蕾和丈夫田桓子无宇共铸,以悼念田桓子无宇的父亲田须无)。   经过考察后,中央电视第十频道的在2007.12的节目,说孟姜女是齐国的一位将军的妻子,秦朝修建长城的时候她已经死了几百年了。   孟姜的丈夫杞梁,春秋时期齐国大夫。   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记载在信史《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里。周灵王二十二年(齐庄公四年,前550年)秋,齐庄公姜光伐卫、晋,夺取朝歌。前549年,齐庄公从朝歌回师,没有回齐都临淄便突袭莒国。在袭莒的战斗中,齐国将领杞梁、华周英勇战死,为国捐躯。后来齐莒讲和罢战,齐人载杞梁尸回临淄。杞梁妻哭迎丈夫的灵柩于郊外的道路。齐庄公派人吊唁。杞梁妻认为自己的丈夫有功于国,齐庄公派人在郊外吊唁既缺乏诚意,又仓促草率,对烈士不够尊重,便回绝了齐庄公的郊外吊唁。后来,齐庄公亲自到杞梁家中吊唁,并把杞梁安葬在齐都郊外。(杞梁墓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郎家村东)。应该说,这段故事明文记载在《左传》中,是真人实事。虽无后来“哭夫”、“城崩”、“投水”等情节,主要是表现杞梁妻大义凛然的刚烈性格,但其反对战争、热爱丈夫的主体框架已隐隐显现。   “哭夫”情节的增加,是在《礼记》“檀弓”里曾子的话。曾子说杞梁妻“哭之哀”;到了战国时期的《孟子》,又引淳于髡的话说“华周杞梁之妻哭其夫而变了国俗”;使《左传》中的史实“杞梁妻拒齐庄公郊外吊唁”变成了“杞梁妻哭夫”,故事的重心发生偏移。   “崩城”情节的增加,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在《列女传》中,又平添了“投淄水”的情节。杞梁妻的故事到了汉代,哭夫、崩城、投水已成系列。   到了东汉,王充的《论衡》、邯郸淳的《曹娥碑》进一步演义,说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并且哭崩了五丈。西晋时期崔豹的《古今注》继续夸大,说整个杞城“感之而颓”。到西晋时,杞梁妻的故事已经走出了史实的范围,演变成“三分实七分虚”的文学作品了。   如果说从春秋到西晋,杞梁妻的故事还是在史实的基础上添枝加叶的话,那么,到了唐代诗僧贯休的诗《杞梁妻》那里,就变得面目全非了。贯休在这首诗里,把春秋时期的事挪到了秦代,把临淄的事搬到了长城内外,把“城”嫁接到“长城”,再把“长城”直接定义为“秦长城”。经过贯休的大幅度调整,杞梁妻的故事开始向“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靠近。   到了明代,明政府为了防止瓦剌入侵,大修长城,招致民怨沸腾。老百姓为了发泄对封建统治者的不瞒,又改杞梁妻为“孟姜女”,改杞梁为“万喜梁”(或范喜梁),加了诸如招亲、夫妻恩爱、千里送寒衣等情节,创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从开始的杞梁妻故事到最后的孟姜女传说,其间有两千余年。一个故事能长时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并不断的被改造、加工,并不是偶然的。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个故事代表了整个人类的共同愿望,抒发了劳动人民最真实的心声。那就是:向往和平,追求稳定,渴望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安宁。   据考证孟姜女为今湖南常德人。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