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结尾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这一情节有何作用

答案:5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1 21:09
  • 提问者网友:留有余香
  • 2021-04-01 14:50
结尾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这一情节有何作用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山河有幸埋战骨
  • 2021-04-01 15:22
侧面衬托吕蒙才略非同寻常,表明他进步之快,从而表达“开卷有益”的中心,同时也写出了鲁肃的爱才。
出自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孙权劝学》。

拓展资料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此文选自《资治通鉴》,文题为后人所加。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思契十里
  • 2021-04-01 18:52
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从侧面烘托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 2楼网友:天凉才是好个秋
  • 2021-04-01 18:25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扩展资料


《孙权劝学》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选自《资治通鉴》,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参考资料
孙权劝学_百度百科 
  • 3楼网友:青灯有味
  • 2021-04-01 17:05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这一情节侧面表现出体现鲁肃对吕蒙的尊敬。

原文如下: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资治通鉴》

拓展资料:


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需知吕蒙原本给鲁肃乃是莽夫形象,鲁肃敬才,所以马上与吕蒙相交。古代讲究百善孝为先,拜访对方母亲与之结为好友变现为甚是在意,敬重的态度。这里为什么解释为“才”这个而其实具体可以说是 方才的意思。因为普通的交友是不用拜访吕蒙的母亲的,这里表达一种深交的含义,可理解为,鲁肃立刻热情的跟吕蒙结交,并且拜访了吕蒙的母亲大加夸赞吕蒙的才华与进步,方才告别。
  • 4楼网友:何以畏孤独
  • 2021-04-01 16:42

这句话的意思是: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才离去。
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从侧面烘托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同时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参考资料: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