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知识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18 04:24
- 提问者网友:凉末
- 2021-12-17 18:03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共3题,每题3分) 我国古代许多诗人都写过捣衣诗。人们读过这些捣衣诗,常感到疑惑不解,古人为何都在夜间捣衣,捣衣捣的是什么,究竟怎么捣,等等。80年代,学界首次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捣衣不是洗衣,即把衣服浸湿放在石上,用木棒棰来捶打。但有人说捣衣是“捣帛缝制寒衣”,有人说捣衣是“捶打浆洗过的衣服”,有人说捣衣是“脱胶处理”等等,最后没有结论,仍是个悬案。后来又有人认为“捣衣实际就是捣软麻布以制冬衣”。然而大量的捣衣诗明明写着捣的是帛、练、纨、素等丝织品,因而这个说法,仍值得商榷。 捣衣,《文选》五臣注曰:“妇人捣帛裁衣,将以寄远也。”《乐府诗集》注曰:“益言捣素裁衣,缄封寄远也。”可见捣衣即捣帛或捣素,是裁制寒衣前的一道工序。那么,帛在制衣前为何要捣呢?帛是丝织品的总称。蚕丝的主要成分是丝素和丝胶。丝素是近于透明的纤维,即茧丝的主体;丝胶则是包裹在丝素外表的黏性物质。丝素不溶于水,丝胶易溶于水。丝胶在缫丝时可以除去一部分,但仍会有一部分黏附在丝素上,这使得生丝或坯绸显得粗糙、僵硬,需要进一步涑丝帛方能变软。也就是说生丝要用微温的水浸泡,帛则安放在楝木灰中浸泡,利用水温和楝木灰中的碱加速化学处理,进一步使丝和帛上的丝胶溶解。浸泡后的丝帛,需用木杆反复捶捣,一是使丝帛上的丝胶易于随浆水析出,二是与现代制丝工艺中的"掼经"(又名“别丝光”)作用相似,可使生丝和坯绸更加白净柔软而有光泽。丝、帛经捶捣后还要洗净,所以捣衣一般多在河滨和庭院里进行。制衣用的有些丝织品,有的还经过了染色。我国商周时已有很高的染色技术。因染料中酸的化学作用和曝晒,晒干后的丝织物又变得粗糙而多皱褶,因而在裁剪、缝制前必须捶捣,使它柔软平整。这就是帛在制衣前要捣的原因。 明代学者杨慎在他的《丹铅录》中曾说“《字林》:‘直舂日捣。’古人捣衣,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如舂米然。……尝见六朝人画《捣衣图》其制如此。”由此可知,古代捣衣是两个女子合作的一种劳动。我国古代男主外、女主内,妇女日兴夜寐操持家务,白天少有闲暇,纺绩、缝纫多在夜晚。《汉书·食货志》云:“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必相从者,所以省费燎火,同巧拙而合习俗也。”她们每日夜间三三两两相伴劳作,不仅多得十五个劳动日,而且还节省了燎火之费。这也是一种古老的民俗。 (选自《文史知识》,有删节) 下列说法最接近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捣衣是古人洗衣服的方法。 B.捣衣是捶打浆洗过的衣服。 C.捣衣是对丝帛进行脱胶处理。 D.捣衣是捣软麻布以制冬衣。 本文最后一段中引用了《汉书·食货志》中的一段话,对这段引文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证明捣衣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民俗。 B.证明捣衣是两个妇女合作的一种劳动。 C.证明捣衣是类似舂米的一种劳动。 D.证明捣衣为什么在夜间进行。 根据本文所给信息,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代的妇女在夜间捣衣是因为需要两人合作才能进行。 B.丝帛捶捣后还要浣净,所以捣衣地点多在河滨庭院 C.捣衣不仅与丝帛浸沤后脱胶有关,而且与染色后捣软有关。 D.捣衣的方法是将丝帛放在砧上,用木杵反复捶捣。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七十二街
- 2021-12-17 19:02
【小题】C 【小题】D 【小题】A 解析: 【小题】C(文章第二段内容是脱胶处理) 【小题】D(引文前一句是观点) 【小题】A(是因为白天少有闲暇)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末日狂欢
- 2021-12-17 20:05
谢谢回答!!!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